统购统销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简称。建国以后中央政府陆续实行的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而又供不应求的商品的一项收购和销售政策;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出现了一个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为保证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打击、限制奸商抢购和囤积居奇等行为,从1951年1月4日颁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起,先后颁布实行对棉,油、粮等统购统销的决定,1955年8月25日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和《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使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进一步制度化。统购统销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对粮食、油料、棉花,以及糖料、烤烟、生猪等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供应。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规定:1.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简称统购);2.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简称统销);3.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制,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4.实行在中央统一管理之下,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还规定:凡被规定为统购的产品,生产者必须根据国家规定的品种、数量和价格,按照法令将其出售给国家指定的商业部门,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插手经营;凡被统销的商品,则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部门按规定的品种、数量和价格,对城镇居民和需用单位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和供应。统购统销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城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消除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的无政府状态和贱买贵卖、囤积居奇等弊端,有利于稳定物价、安定民心,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促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的少数民族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其聚居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区,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41年4月通过并施行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使党的这一政策原则具有了法律效力。在同年制定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载入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建国后,历次人大所通过的宪法中都重申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按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的顺序组成”;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称民族乡;区域界限“一经划定,不得轻易变动”;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以及上级国家机关如何切实保障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都作了具体规定;为了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制建设,增加了“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一章;对宗教信仰问题作了专门规定;对自治地方的民族干部的配备也专门作了规定。这样,就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比以往更完备、更科学、更具体。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这种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不仅使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所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健康发展。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对巩固祖国统一,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加速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自治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的重要发展。
宗教界人士
我国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拥护社会主义建设、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人士。1953年7月18日,刘少奇在统一战线工作部召开的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和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对宗教界人士的含义做了解释。1982年3月31日,在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文件中,对宗教界人士这一概念做了全面具体的阐述。宗教界人士,它包括各种宗教职业人员,如佛教的僧、尼、喇嘛;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兰教与天主教的宗教职业人员;基督教的教牧人员等等。此外还包括那些刑满释放或劳改期满就业的原宗教职业者,以及未经宗教团体认可的从事宗教职业活动的一部分人,即那些政治上确实表现好,爱国守法,并且确有宗教学识的,经爱国宗教组织审查同意,可履行宗教职务的那部分人。宗教界人士,这个概念的确立,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明确在宗教界团结的对象,它对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起了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自由
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全国信教群众有几千万。正确认识宗教,采取正确政策是关系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实行彻底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所谓信仰自由,就是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个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仰现在信仰的自由,也有过去信仰,而现在不信仰的自由。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所以采取信仰自由政策,是因为宗教的消亡要从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来找出路,不能用强迫的办法。禁止的办法,不但不能达到宗教消亡的目的,反而会助长宗教信徒的宗教狂热,不利于团结有着不同信仰的人民为争取社会解放和自然解放而进行共同的斗争。同时,宗教信仰,对于人民来说,是内部思想问题。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是非常有害。”“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迫人们不信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的选择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已经提出来了。1952年9月以后,毛泽东就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1953年6月,毛泽东对中央统战部《关于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干问题》(未定稿)的批语,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后又经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8月审阅周恩来在1953年夏季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结论作了修改和补充。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个总路线。并将这条总路线写入了1954年的宪法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简称为“一化三改”,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它要求在基本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要把落后的农业国改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力量,这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大改造则要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把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所有制改变成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一化三改互相促进。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有步骤地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这条总路线,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发展愿望,在我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学说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尽管出现一些偏差和失误,但是实现了我国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仍然不失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历史上发生的一切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它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国家政权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旧的意识形态要进行根本改造。社会主义革命一般地来说是要经过暴力手段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列宁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丰富了社会主义革命学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开始的。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并论述了两个革命的区别和联系。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毛泽东和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根据我国实际,提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并制定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由于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用暴力手段推翻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建设强大的国营经济;又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因而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用和平改造方式,采取赎买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成为全民所有制,对农业和手工业采取集体化方法,逐步地把个体所有制转变成为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用七年时间,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办法,对农业和手工业经过合作化道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在建国前后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52年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我国开始了有步骤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民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援助原则,通过三个互相衔接、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形式,把个体经济变为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相同的原则和方法,经过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把个体所有制改变为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和赎买办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达到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改造过程中,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相结合,对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把资本家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到1956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改造过程中,也有缺点和偏差,如1955年夏季以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上也过于单一,但就整体来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还是健康的,避免了在生产关系大变革的情况下,所通常难以避免的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在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顺利地实现了我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使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了起来,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1956年9月,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正式宣布: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我们国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