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全面排查,让孩子远离问题食品
第二章的辑封文字:
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让我们每个家长都忧心忡忡,急切地想了解更多的饮食安全知识。其实,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涉及范围较广泛,且原因复杂,各种途径及无意的行为都可使食品变得不安全。家长们需要谨慎对待,逐一排查,避开日常生活中可引致问题食品的行为,以保障孩子远离这些食品伤害。
食品的危害从来源上大致可分为自源性危害和外源性危害两种。自源性危害是指原料本身所固有的危害,如原料自身的腐败、天然毒素及其生长环境中受到污染等。外源性危害是指在加工过程中进入食品中的危害,包括从原料采购、运输、加工直至贮存、烹饪过程中进入食品中的危害。食品因种种原因产生了有毒的危害,人们长期食用后会引起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作为家长,需了解食品产生危害的原因,因食品在从种植生长、收获、采购、加工、运输、贮存、销售到食用前的处理等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被引入或产生某些有害有毒物质,使食品的营养或质量安全受到损害。而且,食品中的很多有害物质是隐蔽性的,它们是无形的食品安全“杀手”,生命不能承受之“毒”,这些不安全因素无处不在,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着了道。所以,家长们需具有食品安全防范的意识,杜绝这些隐患,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不受问题食品的侵害。
使食物具有危害性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①某些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并急剧繁殖,以致食品中存有大量活菌或产生大量毒素。如食物腐败产生细菌污染食物等。
②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品并达到能引起中毒的剂量,如农药、兽药的残留污染食物。
③食品本身含有毒成分,如河豚含有河豚毒素,而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能将其除去,发芽的马铃薯含有有毒的龙葵素等。
④食品中过量添加某些化学物质如添加剂造成食品被污染。
⑤包装容器或盛放食物的容器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等原因造成食品污染。
⑥不当的烹饪方法、不良的饮食习惯、厨房不卫生都可带来危害。
一、食品安全杀手1:细菌等微生物污染
食品在生产、流通和烹饪食用过程中,都有可能因种种原因而使病原菌、寄生虫滋生及生物毒素进入食物链中。
预防食物细菌性感染,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人们采用以下十条措施:
①挑选食品,要选择新鲜,无变质的食品。
②食物在食用前应充分清洗和浸泡。
③如挑海鲜,最好选择活的。
④加工烹调食物时,应加温至70℃以上,以杀死病菌。
⑤为防止熟食被细菌污染,切生的食品和熟的食品所用的刀、砧板要分开,做凉拌菜一定要洗净消毒,最好不要吃隔顿凉拌菜。
⑥加工过的食品和未经加工的食品应避免接触,生、熟食品混放和直接接触会造成污染,一般冰箱中存放超过24小时的食品都应加热、蒸煮透后再食用。
⑦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应尽快吃完,冷冻食品进食前要加热,因为不少细菌在冷藏、冷冻条件下不会死亡,绝不能把冰箱当作食品保险箱。
⑧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不怕高温,因此并不是食物加热后就可以放心吃,一些剩饭、剩菜加热后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危害,常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因为在室温下存放时间越久,危险性就越大。对于放置过久的剩菜剩饭最好不要再食用。
⑨做饭时,切完生肉、生菜,再做另外一种食品时要洗手。注意饭前也要洗手。
⑩做好厨房的卫生,保持厨具清洁,不放过任何可能滋生细菌的地方,消灭苍蝇、蟑螂等细菌的传播媒介。
(一)细菌性污染引起质变
1.警惕注水猪肉、鸡肉
给猪注水的目的在于增重,但这会给我们食用者的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因为猪胃肠注入大量水分后,使胃肠严重张弛,造成失去收缩能力,肠道蠕动缓慢。胃肠道内的食物会腐败,然后分解产生氨、胺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通过重复吸收循环,遍布猪的全身肌肉,食用这种猪肉当然对人体不利。而且有的不法猪贩灌注的水很脏,为了让猪吸收更快,有的贩子甚至还在其中加入洗衣粉。猪肉是儿童饮食不可缺少的食物,所以家长们要千万警惕注水猪肉。除了猪肉,鸡肉、牛肉等也有注水的造假方式,家长们要学会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