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刚刚听到“收蓟北”时的欣喜情态。“忽传”指消息来得突然。突然之间,蜀中大地遍传了官军收复蓟北的胜利消息,七八年战乱带来的流离即将结束,真是悲喜交集,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悲、悲极而喜的表现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悲喜交集之际,自然想到与自己和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由此回头一看,他们满脸的愁云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都喜笑颜开,喜气洋洋。于是,诗人自己也无心伏案,随手卷起了诗书,和家人同喜同乐。此联中的“却看”和“漫卷诗书”是两个连续动作,把“喜欲狂”的情态给形象化了。用动作表情,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紧扣“喜欲狂”,以对妻子言说的口吻,说道:我们应该在这大好的日子里“放歌”、“纵酒”,欢庆胜利。我们还应以返老还童的心态,与青春年少的儿女一起,在这春光明媚之际,一起作伴还乡。这是诗人“聊发少年狂”的“狂态”,表现了喜极之情。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还乡”,诗人的思想已鼓翼而飞,虽然身在梓州,而“心”已沿着涪江人嘉陵江穿巴峡,再入长江出巫峡,顺流急下到襄阳,再转陆路向洛阳,回到了故乡。惊喜的感情波涛就好像洪峰迭起,一泻千里。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1]。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2]。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1]复行役:一再奔走。孤坟:房太尉(房琯)之坟,在阆州(今四川阆中)。[2]对棋:对奕、下棋。谢傅:指谢安,死后赠太傅。把剑:指春秋时吴国季札挂剑的故事。
鉴赏:这是一首追悼诗。首联:“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写诗人自己生活困顿,只能四处飘泊,一再奔走。现在将返成都的时候,特地到老友的孤坟前来告别。可见他们二人的交谊是十分深厚的。这两句诗写出了杜甫不得不来告别的特殊心情。
颔联:“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写杜甫在友人墓前的悲痛之状。想起死者生前与自己的坎坷不平的遭遇,诗人倍感悲伤。眼泪把周围的干土都湿透了。他悲痛之情好像感动了上天,天低云断,共同哀悼。愁惨哀伤得感情,随“低空”、“断云”自然溢出。
颈联:“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写诗人立志与房琯的生死交情,永不相忘。诗人以谢安比喻房琯讨贼时候的镇定,虽然打了败仗,但其从容儒雅和谢安是一致的。诗人自比季札,表示不忘亡友的深情厚谊。此联引典寄情,十分含蓄。这是因为房琯是个政治人物,诗人因为他而吃了苦头,所以对他的赞颂与哀思不能直说。
尾联:“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写房瑁坟茔冷落,寂寞凄凉。诗人站在墓旁,只看见林花飘落,就好像珠泪纷纷;声声莺啼,好像哀声婉转,孤零零的坟地和上一个孤零零的吊客,这是何等凄惨哀伤之景啊。诗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和深切哀思由此可见。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
注释:[1]含:藏在里面。
鉴赏:这是一首写景诗。全诗犹如四幅独立的画卷,好像没有关联。但一经组合,组成了一幅春归图,呈现出一派生机。
上联写屋外所见的景色。嫩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鹂在欢快得歌唱,悠远的蓝天上一行白鹭在自由的飞翔。场面欢快,有声有色。“翠柳”点明时间,“翠”是新绿,初春时节柳枝刚发出嫩叶。“鹂鸣翠柳”而又成双成对。“一行”表明杜甫观察的细微。“鹭”白色的羽毛在蓝天的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鹭上青天”动感十足。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在联中同时出现,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景,而黄鹂的鸣叫则表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下联写屋内所见之景。凭窗远望,西边山岭的千年积雪就在眼前。再向门外一看,远下东吴的万里行船就停泊在江边。“西岭”一词点明地点是在成都。从成都看西山的雪岭,天气不好是看不到的。诗人看到了,说明这个春日天气十分好,空气很清新。一个“含”字,仿佛将西山雪景嵌在窗框中,成为一幅挂图。观赏到如此难得一见的美景,杜甫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门外泊船本是常见的寻常的景色,但“万里船”意味深长,因为它来自“东吴”。因为在杜甫当时的战乱年代,交通常常为兵戈所阻,行不成“万里船”:现在能看到东吴来的船,说明战乱已经平定,交通恢复了,诗人自己回乡有望,怎不令人喜上心头呢?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1]。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2]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3]。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4]。
注释:[1]幕府:古时军旅出征用帐幕宿营,故将军府亦称幕府。此指严武的节度使府。井梧:井边之梧桐树。江城:指成都。[2]永夜:长夜。角声:军中号角之声。中庭:中天。[3]风尘:指战乱。荏苒:时光流逝。[4]伶俜:流离孤苦之貌。十年事:杜甫自安史之乱(755)流离奔走,到此时刚为十年。一枝:一个枝条。借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喻在严武幕中作参谋的心境。
鉴赏:首联:“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首句点出时节是“清秋”,地点在节度使“幕府”,环境是孤寂清“寒”。次句写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独宿”幕府,夜里睡不着,眼睁睁地看着蜡烛孤残。因为杜甫家住城外草堂,离城里较远,在幕府工作完后,不便回家,只好留宿幕府,所以有这种孤凄寂寞之感。
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诗人在不眠之中听到的是长夜号角的声音,仿佛在悲诉乱世的凄凉。他看到的是中天月色姣好,可有谁欣赏这月色呢?突出了幕府中无人共语、没有知音,沉郁悲抑的心情。
颈联:“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诗人在寂寥之中,思绪万千,想到时光流逝,战乱多年,亲人音书断绝,生死不知;自己又流落到剑外,关山阻隔,要想回家真是千难万难啊!“想”与“念”自然结合,旅愁更为沉重。
尾联:“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诗人满怀着沉重心事,说自己自安史之乱以来忍受了十年飘零孤苦的生活,现在又被严武相邀勉强来充当幕僚,无非是暂寻“一枝安”罢了!这是诗人的自嘲与无奈心境的表露。实际上,诗人的理想是“救国济民,而不愿过这种”井梧寒“的困顿生活。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2]。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3]。
注释:[1]危樯:高高的桅杆。[2]星垂:群星低垂如挂,指星光灿烂。涌:腾跃。大江:长江。[3]沙鸥:水鸟。
鉴赏: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小船行于大江之中所见的景色。白天,大江两岸细草微风;夜里,船桅高耸、孤舟夜泊。细、微、危、独四字,将水陆两方面的景色描绘起来。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遥望天际,星垂如挂,星光灿烂,原野平阔,一望无际;再俯视大江,水流不息,波光荡漾。明月好像出没在大江之中。承接上联,将秋天雄浑壮阔的江面景色展现出来,为下面的秋思”书怀“埋下伏笔。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说自己是比较知名,难道是因为文章好吗?诗人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但由于受到压抑长期不能施展,而名声竟因文而著名,这是诗人迫不得已的事。做官,由于年老多病,就应该退休。这是反话,诗人的休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受到了排挤。这一联饱含愤慨之意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说自己这种飘泊无依的生活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飘泊无定的水鸟。
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之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1]。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2]。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3]。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4]。
注释:[1]支离:破碎,指流离之苦。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五溪:古代少数民族五溪蛮所在地,今湖南湘西及重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带。[3]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4]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庾信未入北周时也住江陵,其住宅相传是宋玉的故居。
鉴赏:首联:”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诗人写自己从安史之乱以来,逃难、被俘、奔凤翔、回长安、探亲,后又弃官到秦州,到成都,往返于梓州,转辗流离,苦不堪言。如今漂泊来到了的夔州。
颔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这里,风情特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好像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夷的后代,他们身穿的五色衣服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由诗人自己身居特异风情的异乡联想到身陷囹圄的庾信,意谓侯景与安禄山均系胡人归附中原,后都分别叛梁叛唐,真是无赖之徒。现在,诗人哀叹时局动荡的时候还不能还朝返乡!这是对造成战乱的”羯胡“的愤慨尾联:”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在北朝,经常有萧条凄凉的感觉。到了暮晚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1]。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2]。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3]。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4]。
注释:[1]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2]萧条:遭遇冷落。指自己与宋玉虽处异代,却有共同的遭遇和感慨。[3]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叙故事。言楚怀王梦游高唐,见一神女。神女日:”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4]楚宫:楚王宫。
鉴赏:首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诗人借用宋玉《九辩》中的”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词句起兴,点出时间在深秋。简洁而恰当地表达了对宋玉的了解。”风流儒雅“既是说宋玉学问渊博,又说他是有政治抱负的志士。”亦吾师“表达了诗人对宋玉的尊敬和仰慕。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诗人在仰慕之余,追怀宋玉一生。他既是词赋家,又是志士,但他在政治上十分不得意,生前身后屡遭误解,甚至曲解。诗人正是因为对他”深知“,由于同情他的遭遇,所以一想到他就流下同情怅惘的泪,深感自己与宋玉受冷落的命运相同,只不过生在不同时代罢了。怜宋玉,也自怜。这联由彼及己,诗情显得极为沉重。
颈联:”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诗人为宋玉的身后鸣不平。尽管保存着他的故宅,但人们欣赏他的是潇洒文采,而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和抱负。就像他的《高唐赋》中讲的神女故事一样,难道仅仅是梦幻虚构吗?不!他的本意是在讽谏君主的淫惑。而人们只把它看作是荒诞之事,没有了解作者的良苦用意。宋玉被曲解,这是多么令人痛心之事啊尾联:”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诗人进一步指出:随着岁月的流逝,楚宫早已经泯灭,但宋玉创作的神女故事的真意还不被人理解。当江船经过神女峰时,舟子就会指点解说,以讹传讹。使宋玉的创作本意至今成为人们曲解的疑点。
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2]。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3]。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4]。
注释:[1]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女。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以“和亲”名义嫁与呼韩邪单子。尚有村: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县。[2]紫台:紫宫,皇帝宫廷。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连:联婚之意。朔漠:北方沙漠地区。青家: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南二十里。传说边地多白草,而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3]画图:《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与。乃恶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来朝,求美人为阏氏(匈奴王正妻),上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穷按其事,画工韩延寿弃市。”省识:略识,未仔细辨认。环珮:妇女佩戴的装饰物。[4]千载琵琶:千百年来琵琶曲中还在弹《昭君怨》。据《琴操》载:“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胡语:琵琶原为西域乐器,故日“胡语”。曲中论:只有将怨恨寄托在乐曲中倾诉。
鉴赏: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人站在三峡西面的夔州高山之上,遥看三峡东面地势低落的香溪。只见群山万壑,好像大江洪流奔赴荆门山。王昭君就生长在这万山丛中香溪之畔的昭君村。此联起笔突兀雄奇,突出王昭君生长环境的奇美。言外之意是说只有这样风水雄奇的地方才能出现像昭君这样的奇女子。同时也表明几百年来人们对她永不忘怀。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由昭君村自然想到昭君一生的悲剧和怨恨。她离开汉宫,远嫁大漠。死葬沙漠,未能归国还乡,一缕孤魂独自向着大漠黄昏,这是多么令人悲痛之景。真是天地无情,青冢有恨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巩空归月夜魂。”诗人进一步指出其悲剧的原因是汉元帝的昏庸。因为他只从画图认得昭君,以致造成昭君葬身于塞外。但昭君心怀故国之思不变,虽然骨埋青冢,她的灵魂还会在月夜徒然回到她的父母之邦。这既是对昏庸之君的谴责,也是对王昭君的同情和伤悼。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借琵琶之音,说明昭君的千载怨恨只有寄托于琵琶乐曲中进行倾诉了!这沉痛之语,突出了“怨恨”的主题。
之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1]。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2]。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3]。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4]。
注释:[1]蜀主窥吴:指刘备于章武二年(222)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兵攻吴,被陆逊所击,败归白帝城(夔州)。次年死于永安宫事。永安宫:在今奉节县城内。[2]翠华:用翡翠羽毛装饰的旗子,指皇帝出行的仪仗队。玉殿:原注:“殿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3]古庙:指奉节县东的昭烈帝庙。巢水鹤:水鹤在上面筑巢。岁时伏腊:指村民按季节前往祭祀。伏,指夏六月;腊,指冬十二月。[4]武侯祠屋:指奉节县城内诸葛亮的祠堂,在先主庙西。
鉴赏:首联:“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诗人以遗憾的心情交代了先主庙的由来。因为“蜀主窥吴”,败走于三峡,驾崩在永安宫,才后来修建了纪念刘备的庙宇。
颔联:“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诗人用对比手法,写刘备征吴时是仪仗开路,多么威风!可是兵败于猊亭,殂于永安宫,如今是殿宇荒芜,残存在荒山野谷中。此联是点明先主庙的所在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