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宋诗精品鉴赏
36373700000008

第8章 唐诗篇(7)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了诗人自己中年以后就开始厌倦俗世而信奉佛教,最终晚年隐居终南山边。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写诗人隐居终南的生活。“兴来”是说随意而行,“每”是说常常这样做,“胜事”强调了这种生活的快乐。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详细描写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所遇到的快乐的事,但一个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却凸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进一步写诗人寻访的雅兴。简单的两句勾画出了一个心境闲适自由的隐士的形象:他溯流向上,不知不觉竟然走到了水的尽头。看样子好像是无路可走了,那就干脆就坐下来休息吧。悠闲的看着眼前的朵朵白云……最后一联写诗人偶然间遇到一个老翁,两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谈笑”“无还期”。写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风采。

归嵩山作[1]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2]。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3]。

注释:[1]嵩山:又称嵩高山,在今河南登封北。[2]薄:草木丛。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3]迢递:遥远的样子。关:本意指门闩,这里代指门。

鉴赏: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写归隐路上出发时的情景。“清川”,清清的流水。清清的流水围绕着草木丛生之地,这是写所见之景。“车马去闲闲”,是诗人写自己的车马悠闲自得地行走在路上。车马本无心,何来“闲闲”之感?这正是诗人所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脱离了官场的是非,诗人感觉就像清川一样的自由,像车马一样的悠闲。

颔联继续写景,托物寄情,写自己归隐之情如流水归海之心不改。“暮禽”二字也包含着“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暗示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和仕途的失望与厌倦。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四个景物。城是荒废多日的;渡口是很久以前的;阳光是夕阳西下时的;连眼前的山景都是秋天的景色。四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反复地在说一个词——萧索。这两句诗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不知想到了什么,隐隐地诗人的心绪又开始低落下来。

末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写诗人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迢递”二字,暗示归隐之高洁和诗人从此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意愿。而“闭关”二字不仅是关门的动作,还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1]。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2]。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3]。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天都:一说指帝都,即唐都长安:一说指天庭。海隅:海边。[2]霭:云气。[3]分野:古时以地卜的州国同天卜的星辰位置相配,谓之分野。

鉴赏:这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是远景,“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了夸张的手法。山高到接近了天庭,当然是极高了;山脉绵延不断,能从长安附近延伸到海边,当然是远到极致了。这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

颔联写近景,写身在山中之所见。“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云雾在回望中合成一片,但真的走近了却什么都看不到。诗人以简单的十个字,唤起了有过游山经验的人的遐想。“青霭人看无”与前句“白云回望合”相互补充。

颈联是写景。这首诗首联从大处着手,写终南山的全景;颔联则从细微之处入笔,写云雾之妙;颈联再次从大处着眼,进一步写山的南北辽阔和千韧万壑的形态。“分野中峰变”,乃是作者立足中峰,纵目四望的感受。“阴晴众壑殊”乃是写山大,大到全山沐浴在同一片阳光下,由于山势有所遮隔,各山的阳光强弱不一,这边阳光普照,那边却是一派阴云密布的景色。

末联笔锋一转,不再写景,而是写诗人自己想投宿在山中人家,隔着水问对岸的樵夫。这句看似来得突兀,但细细品味,不单写出山的辽阔荒远;还为原本无声之景加入了“隔水”的空远的声音;并且点出了主人公的活动,给全诗又添一笔动感。

汉江临眺[1]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2]。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3]。

注释:[1]汉江临眺:一本题作《汉江临泛》。[2]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称三湘。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九派:九条支流。[3]襄阳:在今湖北襄樊。山翁:指晋代山简,是竹林七贤山涛之子。他曾镇守襄阳,好饮,每饮必醉。

鉴赏: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写奔涌而至的三湘之水连接到荆楚要塞,又在荆门一带与长江九派支流汇合的景象。这一联虽无一字提到汉水,却已经给人以汉水雄浑壮阔的整体印象,为全诗渲染了气氛。汉水全景不是单纯的登高远眺所能看到的景色,倒像是俯瞰所见。诗人通过想象,仅用两句五言就将这样一幅盛大的画面表现出来了。

颔联开始结合自身的感受来写眼前所见之景。前句“江流天地外”,用夸张手法来写汉江极浩瀚空阔,看起来好像都流到天外去了。后句“山色有无中”,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很淡,若有似无,若隐若现。一句“有无中”将那种迷离朦胧、变幻不定的山色逼真传神地描绘出来。这一联意境高远。

颈联转而写近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写眼见江水一片浩淼,指襄阳城好似浮在水波上一般;波涛激荡滚动,就连远方的天空似也似乎被撼动了。一“浮”一“动”,全从诗人的主观的印象着笔,令眼前的景色似乎都动起来了,更能传达出汉水浩淼的神韵。

末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引用典故,说想与山翁共谋一醉,表现出诗人对眼前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与前三联之景相互呼应,言尽而意无穷。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1]。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2]。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3]。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4]。

注释:[1]绛帻:红色头巾。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2]衣冠:指文武百官。[2]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于之冕十二旒。这里指呈帝。[3]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衮:指皇帝的龙袍。[4]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氛围与皇帝庄严的威仪。

诗的前两句描写早朝前的情景。作者选取了“报晓”和“进裘”两个细节为随后将要写到的早朝渲染气氛。在古代宫中,天快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在朱雀门外高声喊叫,以警示百官。这是取公鸡打鸣的意思,所以名曰鸡人。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上服饰的部门。诗人用了一个“方”字准确地表达出早朝前那种有条不紊的秩序感和时间感。诗人有意用了“绛色”与“翠云”形成颜色上的鲜明对比,突显了皇家华丽的环境。

中间四句从正面来描写早朝的情景。在前两句中,诗人用“九天阊阖”比喻皇宫,为早朝设置了一个神圣的背景。以万国使臣前来朝拜来进一步衬托天子的尊严。诗人在此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场景。“九天”两句描写的磅礴气势。后两句着意细节,写足以蔽日的障扇在晨曦的照耀下向前移动;香炉的轻烟萦绕;皇上的龙袍中所绣的龙好像浮游在烟雾之中。在这里,诗人用“才”字来强调了时间的准确性,同时,在细节描写中突出了光与影的效果,“香烟欲傍衮龙浮”一句,一个“欲”字把香烟描绘的好似活了一般。

最后两句“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风池头”,写朝拜后贾舍人就开始用五色纸起草诏书;可听到服饰铿锵的声音时他已回到中书省。诗人用“五色诏”写色,“佩声”写声,并没有直接写到贾至,但在声色的描写中却是生动地展现了贾至的活动情况。

赠郭给事[1]

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乌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2]。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3]。

注释:[1]给事:即给事中,门下省的要职。[2]奉:通“捧”。[3]无那:无奈。

鉴赏:这是一首酬和诗,是王维赠与给事中郭某的。

首联意在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霭余晖”,“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柳絮飞”,“桃李阴阴”是描写郭给事桃李满天下,“柳絮飞”是写他的门生个个都飞扬显达。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郭给事上承皇恩,下受门生拥戴,从而突出了他地位之显赫。

颔联“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着意描写郭给事恪尽职守,居官清廉而闲静。这里除了用“疏”与“稀”两字来渲染这种闲静的气氛外,还描写了“省中啼鸟”的现象。省中本应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的地方。但现在却是清闲安静得可以听到鸟叫。这是侧面描写,讼事无多,时世清平,所以官吏往来的稀少,省中十分清闲。这一句看似在描写郭给事居官的环境,写他居官清闲,实则是在暗示他的政绩卓越,乃至衙门里清闲。

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这是直接写郭给事本人的,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令,不辞辛劳。两个动词“趋”、“拜”形象的刻画出郭给事毕恭毕敬的样子。而“晨”、“夕”二字又使人很容易想到郭给事从早到晚侍奉在皇帝左右,深受皇恩。

尾联“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是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意愿。

积雨辋川庄作[1]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2]。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3]。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4]

注释:[1]积雨:久雨。辋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3]空林:疏林。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这里指蔬菜。黍:这里指饭食。饷东菑(zī):往田里送饭。菑,开垦了一年的田地,这里泛指田亩。[3]朝槿:也叫木槿,落叶灌木,其花早开晚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4]野老:指作者自己。

鉴赏:这首诗意在描写积雨之后辋川庄的景物,从而叙述隐退后的闲适生活。

首联描写怡然恬淡的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之所见。“迟”字不仅写出连日的雨天使树枝与空气都极其潮湿,烟火不容易燃烧。形象地表现出在这样潮湿的空气中,烟气上升徐缓的画面。后一句“蒸藜炊黍饷东蕾”,写村妇正忙着做好饭,为东边田里劳动的男人们送饭,点明了炊烟的由来。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水田广漠,白鹭飞,深山密林,黄鹂唱,一片画意盎然的景象。“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构成一片青绿的背景,而“白鹭”、“黄鹂”为这片青绿描绘出色彩鲜明的几笔。“漠漠”、“阴阴”四字,更让人觉得气象万千,面目一新。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栖于松林之下,观早开晚谢的木槿而悟出人生苦短;夜宿松林,餐食露葵,以避尘世之纷乱。“静”、“清”二字,正是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写照。

末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称。这里连用两个典故来抒写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心志。

鹿柴[1]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3]。

注释:[1]鹿柴:“柴”通“砦”,“砦”同“寨”,即栅栏,篱障。鹿柴是辋川的一个地名。[2]但:只。[3]景:通“影”,指日光。

鉴赏:这首诗表现的是鹿柴附近山林中傍晚的幽静景色。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而是含有“寂静、空明”之意。这里既有人语,山是“空寂之山”,可见,这里的“空”字是为了强调山的宁静。一个人身处这样一片寂静的树林之中,周围什么声音也没有。突然,远远的传来几声人说话的声音。再细听听,好像又什么都没有,只剩下长久的寂静。在这里,诗人以有声来反衬无声,无声更能渗入人心。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写景。夕阳的余晖透过茂密树林的缝隙,射在林中的青苔上。密林本来已经很是阴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显出一分阴暗。但在突出阴暗的同时,诗人笔下却闪出一缕夕阳斜照,投射在青苔之上。这样的写法与上句相近,用了反衬手法。阳光本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但是这是夕阳的余辉,已不再有太多热度;另外,在密林深处,周围是大片的阴暗,被大片阴暗包围着的小小光斑不是更显得弱小了吗?这样也更突出周围阴暗的强大。这是用光亮来反衬无光。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1]幽篁:深密幽暗的竹林。

鉴赏:这首诗诗人选取了一个相当典型的场景来表现描绘隐居辋川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幽篁,是幽静的竹林,烘托出一个清新出尘的环境。他在这样的环境中独坐,弹琴,长啸。这里仅用了三个简简单单的词,把一个潇洒自在的隐士形象描绘的跃然纸上。在这样的深夜之中,静谧的树林里,隐隐地传来几声琴声,间或一声长啸划破夜空,何等的潇洒出尘。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引入了一个新的意象,明月。在这里,皎洁的月光不仅仅是用一个象征高洁的意象烘托诗人的形象;更像是和诗人志同道合的一个友人,在幽林中陪伴着诗人。一个“来”字将皎洁的月光写活了,月亮好像是有意地参与诗人的活动。这一句把诗人高雅出尘的情致描绘的淋漓尽致。有高洁的明月明白我,以明亮的月光安慰我、陪伴我,就算没有别人来理解我,我同样不会感到孤寂。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1]。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2]。

注释:[1]柴扉:柴门。[2]年年:一作“明年”。王孙:贵族子孙,此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描写送别友人之后,诗人一个人慢慢地回到住处。这时已经接近傍晚,诗人回到家中,轻轻地关上柴门。这两句平淡如白话,但看似平淡的字里却隐含着汹涌的感情。有过送别经验的人都知道,送别最销魂的那一刻,并不是离人起身远离渐行渐远的那一刻。而是送别之后独自归来的那一刻。感觉离人似乎还在身边,但其实“他”已然远去。那种孤寂与失落,远胜送别时的伤感。首句即看出诗人别后的落寞与黯然。诗中交代送别归来正是夕阳西下,暮色袭来的时候,令诗人又平添了几分伤感。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一个“绿”却是用得意象飞动。这两句是写诗人送别归来的心理活动。回到家里,他不禁去想,明年春草绿了的时候,友人会不会回来呢?这句话本来应该在送别之际问友人的,却当时没有问。现在友人已经远去,这句话又浮上心头。真有一分欲说还休的情致。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1]。

注释:[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