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36398000000013

第13章 好习惯决定好成绩(2)

一个月一中结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把每个星期总结出来的“?”级题目想办法彻底解决弄懂,自己弄不明白时,一定要请教老师,必须将其弄懂,不能放过一个。把“△”级题目再次抄录下来,如果一点新的发现都没有,就将它升级为“☆”级题目,如果已经觉得可以“消灭掉”了,就将它降级为“?”,下一个月中结时争取把它“消灭掉”并降级为“×”。

一学期一总结的具体方法是:通常是在期末考试前15天完成,首先把月中结中的“☆”级题目整理出来,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弄懂,然后将星期小结和月中结中的“?”级、“△”级,不管有没有消灭掉,全部从头思考一遍,想想当时是自己是如何消灭它的,从中找到大约15%~20%数量的好题再做一遍。最后把一学期一总结的成果抄录到另外一个“错题精华本”上,每学期一个“错题精华本”。这个“精华本”一般不需一个学科一本,只要进行分类即可,最后,小学总共是12本,初中是6本,高中也是6本。如果养成了这个习惯,那么复习就会变得很容易了。除了看课本,把知识串起来,就是看自己整理的“错题成果”了。

第五,善问敢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好问别人,更要问自己,老师和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提出好问题,自己寻找答案。

这就涉及了问题意识,问题起着定向作用,是问题将孩子的好奇心牵引到求知欲望上来的。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孩子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提问是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难能可贵的习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孩子提问的习惯呢?据有关专家探讨,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营造氛围,让孩子敢问。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变学习辅导的单向为双向互动;允许孩子出错,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哪怕是在父母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都应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第二,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第三,精心组织,让孩子善问。为了提高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学习辅导中,父母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

第六,随手记笔记的习惯。

凡是学习拔尖的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一般都是一个有心人。再看看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也都是一个有心人。做一个有心人,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能随手做一些笔记,只要能略略掀动心扉的细节,无论观察到什么,还是读到什么,或者是想到什么,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都随手记载在精心准备的小本子上。

随手记笔记的习惯有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一是在适当分类的情况下,不必界定应该记什么内容,只要记了就可以。适当分类应结合孩子的成材趋势和个人爱好进行,比如文学,艺术,数学,外语等,记录的内容不必限制,只要能让孩子若有所思的,都可以是记录的内容,如一个人的一句话,一幅画的标题,书上的一首诗、一个小故事。

二是记录的方式不必限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数字,更可以是按照孩子自己的喜好随便涂画。特别是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更应当鼓励他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父母不必担心他们会浪费本子。

三是使孩子主动、热情甚至酷爱去做这件事情,并形成一个习惯。建议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设计本子的样式,比如每一本都可以有一个正规的“书名”,如《若有所思——曹维心灵笔记(六年级卷)》、《心灵的空间——梁邦达数学感悟文集》、《爱的故事——孙笑笑语文小故事集》等,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编出一个好的名字来,这样可以让孩子喜欢记录。

第七,无私帮助同学的习惯。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含义。

首先,当孩子主动帮助同学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因为他们会努力像老师那样思考问题。我们通常说“要教给别人一杯,自己得先有一桶”,为了能帮助同学,孩子在心理上就会为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的感觉,很容易超出自己原来的水平。

其次,当孩子无私地帮助同学的时候,心中是自豪的、宽容的,在他们全身心投入的时候,无形之中锻炼了自己的自信心,对于下一步的学习,就会更加充满热情和活力。

最后,当孩子乐于帮助同学的时候,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于竞争和合作就会有更加准确的理解。他们甚至会认为,竞争实质上就是一种合作,在这样的状况下,对于在班级、学校中的学习就会有更高层次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起来就更加从容、豁达、有效。

鼓励孩子帮助同学,但也要让孩子哪些事可以帮,哪些事不能帮。帮助不是“无底线”,比如代替做作业就不能帮。要让孩子知道你代替了别人做作业,实质上就是代替同学应付老师,代替同学思考,实质上就是不想让同学进步,于人于己都是不好的。应当鼓励孩子在以下这些方面尽力帮助同学:

一是同学因事或者因病缺课了,需要进行补课。

二是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可以为同学讲解。

三是考后一起分析具体出现错误的原因。

四是对于作业中的难题可以在同学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讨论。

养成无私帮助同学习惯的基本要求是:

父母必须做出榜样。父母要在生活中热心帮助弱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世界,当然,帮助别人一定不是为了获取什么,而是一种无私的、坦荡的自觉。

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鼓励孩子帮助同学时,不分事情大小,而在于用心、主动去帮助,从小事做起恰恰是养成帮助别人习惯的关键。

注重可实现性。父母需要经常强调的原则和道理,一定要有可实现性,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同学,并逐渐养成习惯。

好习惯决定好成绩,在这方面,我的建议是:

对孩子的书写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指导。首先是父母要有书写意识,同时要有正确的观点,要关注孩子的书写姿势,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如果书写姿势不正确,孩子书写越多,对他的发展可能越有害。其次,除了写字姿势、执笔姿势外,要具备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的问题等。在教育中,书写应该作为一个专门的方面来进行练习。如果科学地指导孩子写字,孩子会提高得相当快,而且成效很大。

让孩子切实贯彻薄—厚—薄的读书方法,将课本读活。第一,要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借助一些好的方法练习,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眼球训练法。拿一个不大的物体(如纽扣、钻戒等),让孩子细心观察一分钟至一分半钟,然后收起物体,让孩子用笔将物体的特征描述出来,应尽可能地详细描述。然后把物体拿出来细看一遍,必须把描述与原物加以对照,力争做到描述精微、细致。第二,要掌握好速度,形成知识分布图。慢慢看的速度基本上要求在每分钟100字以内,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在重点的信息上进行反复咀嚼。

培养孩子整理错题的习惯。整理错题可以帮助孩子战胜学习上的痼疾,父母有必要鼓励并指导孩子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研究表明,与用橡皮修正错误相比,用红叉标出的错误更能刺激孩子,更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增强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与其将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擦掉,不如用红笔给错误画个大红叉,再在旁边规规矩矩地补上正确的答案。父母对于孩子犯的错,要耐心引导,要相信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修正过来。

鼓励孩子积极回答问题、敢于提问。为孩子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改单向学习为双向互动。当孩子还未养成善答敢问的习惯时,父母要给以适当引导。比如,在平常的交流中,父母可以多提问,让孩子回答,锻炼回答能力;也可以针对某些现象,设计一些好问题,让孩子模仿提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将提问的内容逐渐转移到学习的内容上来,让孩子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要设法拓展孩子的视野,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现实,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以便提出更实际的问题,也为更好地回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让笔记成为帮助孩子消化知识的工具。不动笔墨不读书,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要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课堂笔记观,不轻视笔记,也不把记笔记当做课堂的全部,要记适当的笔记。要注重在课堂外随时做笔记,记下所感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