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和科学的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国王有一只忠心耿耿的爱犬。有一天,他突然发现爱犬嘴角有血迹,浑身上下也沾满了污血,而且它发疯似的咆哮着。
国王好奇地跟着爱犬来到新生婴儿的卧室里,发现新生儿的摇篮里血迹斑斑,而婴儿已不知去向。再看爱犬正歇斯底里地叫着,嘴角还沾着血。
国王心想,一定是爱犬伤害了婴儿,一怒之下,当场拔出剑将爱犬刺死。与此同时,他突然听到婴儿的哭泣声。国王寻声跑去一看,原来婴儿在另一间屋子的角落里,与一头死狼在一起,死狼伤痕累累地倒在血泊中,婴儿则安然无恙。拼死保护婴儿的爱犬竟因国王一时的冲动而惨死,国王抱着婴儿,站在爱犬身旁悔恨不已。
国王的悔恨挽救不回狗的生命。不冷静容易出错,面对现实,冷静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成熟的表现和理智的反映。任何时候大脑都不应过于发热,当然更不应该发木。
冷静,可以使彼此少一些争吵。言语的争辩显得无力,最有力的证据是让事实说话。冷静,使人能够客观地分析事情成败的原因。冷静是反思的前提,也是不断进步的条件。当事情出了问题时,不要恐慌得坐立不安。你要考虑的应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现在要做什么。
遇事先冷静地思考3分钟,等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决定到底应如何做,可能就会有和原先过激行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不至于太极端。同事,经过自己的仔细思考,才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成熟想法,什么事情应该做,或者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心里都要有一把衡量“标尺”。不至于人云亦云。
冷静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在危机面前保持清醒不慌乱,才能不激化现有矛盾。而科学态度要求思维清晰、条理清楚的处理问题,也始终贯穿着冷静。
某日,李小姐带着小孩到某购物广场顾客服务中心投诉时怒火中烧。李小姐称从商场购买的“晨光”酸牛奶中喝出了苍蝇,此时,有位值班经理对李小姐说:“你既然说有问题,那就带小孩去医院,有问题我们负责!”李小姐听到后,更是火冒三丈,大声喊:“你负责?好,现在我让你去吃10只苍蝇,我带你去医院检查,我来负责好不好?”边说边在商场里大喊大叫,并口口声声说要去“消协”投诉,引起了众多顾客围观。
顾客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总听到后马上前来处理,赶快让那位值班经理离开。他把李小姐请到办公室交谈,一边道歉一边耐心地询问了事情的经过。经询问:李小姐从商场购买了晨光酸牛奶后去一家餐馆吃饭,吃完饭李小姐随手拿出酸牛奶让自己的孩子喝。在跟朋友聊天时,突然听见孩子大叫:“妈妈,这里有苍蝇。”李小姐寻声望去,看见小孩喝的酸牛奶盒里(当时酸奶盒已被孩子用手撕开)有只苍蝇。
王总确认了以下几点:1.发现苍蝇的地点(确定餐厅卫生情况);2.确认当时酸牛奶的盒子是撕开状态而不是只插了吸管的封闭状态;3.确认当时发现苍蝇是小孩先发现的,大人不在场;4.询问在以前购买“晨光”牛奶有无相似情况。
在了解情况后,王总提出了处理建议,但由于李小姐对值班经理“有问题去医院检查,我们负责”的话一直耿耿于怀,因此不愿意接受王总的道歉与建议,使交谈僵持了两个多小时,依然没有结果。最后,王总只好让李小姐留下联系电话,提出换个时间与其再进行协商。
第二天,王总给李小姐打了电话,告诉李小姐:商场已与“晨光”牛奶公司取得联系,希望能邀请李小姐去“晨光”牛奶厂家参观了解(晨光牛奶的流水生产线:生产——包装——检验全过程全是在无菌封闭的操作间进行的),并提出,本着商场对顾客负责的态度,如果李小姐要求,商场可以联系相关检验部门对苍蝇的死亡时间进行鉴定与确认。
感觉到王总对此事的处理方法很认真严谨,李小姐的态度一下缓和了许多。这时商场又让值班经理给李小姐道歉,并对当时顾客发现苍蝇的地点——(并非是环境很干净的小饭店),时间——大人不在现场、酸奶盒没封闭、已被孩子撕开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让李小姐知道这一系列情况都不排除是苍蝇落入(而非牛奶本身带有)酸奶的因素。
通过王总的耐心沟通,李小姐对王总说:“既然你这么认真地处理这件事,我也不会再计较了,现在就可以把购物小票撕掉,你放心,我说到做到,不会对这件小事再纠缠了!”
值班经理的激动和感情用事只会使问题越搞越复杂,王总的冷静是却及时极到好处的处理了问题。王总的冷静是一种心境,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冷静科学面对偶发事件。当矛盾进一步激化时,王总冷静地支走己方当事人,改换处理场地,先倾听顾客叙述事情经过,让顾客安静下来,从而控制下来整个场面。
通过从中寻找了解有利于商场的有利证据,待顾客平静后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在谈判僵持后,不急不躁,再更换谈判时间。站在顾客角度为顾客着想去解决问题,态度诚恳,处理问题严谨认真。
科学的态度,是一种客观的态度,一种抛弃了自身主观意识,不预设任何立场的态度。万事皆有可能,一个物理学家的现代宇宙观不比一个乌龟塔模型的宇宙观高明多少,它们都只是对宇宙存在模式的两种猜想而已,只不过前者比后者在逻辑上更加严密,态度上更加科学,所以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已。
冷静和科学的态度是我们处理问题的前提条件,冷静是处理危机的前提,冷静才能认清自己的工作方向;态度科学才能采取果断、及时的有效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办事,出色地完成任务。
第一时间面对困境:回避和拖延只能让问题变得更糟
扁鹊去见蔡桓公,对蔡桓公说:“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蔡桓公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蔡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蔡桓公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看了蔡桓公一眼,转身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蔡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蔡桓公浑身剧痛而死。
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痛苦地死去,一个很小的病症,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不有效治疗,很可能会逐渐蔓延发展成绝症。工作存在这样的案例,我们面对的很多被动局面,往往并不是因为一些大错误引起的,而是因为一些小问题出现时我们没有及时解决,才演化得不可收拾。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旦发现问题,无论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的问题,都不要掉以轻心,更不能回避与拖延,任其泛滥。
拿破仑·希尔认为,外界的挫折和困难无处不在,成功的机会与这些挫折和困难相随,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既不是困难过于强大,也不是机会之神不眷顾,而是你自己的回避和拖延。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起一支蜡烛”,这句话是克里斯托弗斯的座右铭,它也应当成为指导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条准则。通过诅咒和抱怨,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黑暗和恐惧仍然存在,而且还会因为人们的逃避和夸大而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
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轮在阿拉斯加触礁,原油大量泄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埃克森公司却迟迟没有作出外界期待的反应,以致引发了一场“反埃克森运动”,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布什总统。最后,埃克森公司总损失达几亿美元,形象严重受损。
埃克森公司对外界迟迟反应让公司最终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没有在关键时刻及时作出决定或行动,而让事情拖延下去,这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每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拖延是最具破坏性的,它是一种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拖延,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拖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轻重也有所不同。比如,琐事缠身,无法将精力集中到工作上,只有被上司逼着才向前走,不愿意自己主动去落实工作;反复修改计划,有着极端的完美主义倾向,该实施的行动被无休止的“完善”所拖延;虽然下定决心立即行动,但总是找不到行动的方法;做事磨磨蹭蹭,有着一种病态的悠闲,致使问题久拖不决;情绪低落,对任何工作都没有兴趣,也没有什么憧憬。
迈尔·戴尔认为,在问题背后强调理由,是世界上最没有影响力的语言。拒绝拖延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大地震发生后,震中汶川县让全世界一夜知晓。人们几乎在同一时刻把关切的目光锁定在震中这个10万人的县城。10万人生死不明……
灾重!路阻!风大!雨疾!重震中的汶川,道路中断、电力中断、通讯中断,山体滑坡,余震频发。
苛师参谋长王毅主动请缨,率670名官兵开赴汶川。12日16时30分,车队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艰难行驶。
当部队行至古尔沟时,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覆盖。王毅果断决定:带上精干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徒步向汶川进发。此时,路上到处都是塌方,官兵们迎着6级的狂风大雨,相互搀扶,边开路边前进。遇到山谷,大家上山时就手脚并用,一步步往上挪;下山时,大家就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滑;有时刚走过一个路段,背后就发生了塌方险情。
一路疾驰行至车皮沟时,10米多宽的泥石流挡住了大家的去路。王毅参谋长带领连长白文汉率先跳进水中,200名先遣队员随后一个接一个手拉手蹚着齐腰深的泥石流艰难前行。泥石流中的碎石、杂木不停地击打官兵的身体,官兵们忍着疼痛闯过了这道“鬼门关”。每个官兵都成了“泥人”,几乎每个人的脚上都起了血泡,每个人的腿都不同程度地跌伤或碰伤。
13日23时15分,这支部队历经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到达这次地震的重灾区汶川。
自此,震后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与外界有了联系,也为党中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要拖延,立即行动。道路中断,车走不了的地方人走;一人行动不便,互相搀扶;有河挡住了去路,就跳过河去,任何困难都不能阻隔王毅部队到达震中的决心和计划。王毅第一时间到达了汶川,为有效展开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面对困境,第一时间就去行动。行动是治愈恐惧的一剂良药。歌德说得好:“只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烧。一旦开始,完成在即。”在行动中去燃烧自己的激情,磨砺自己的能力吧。
打铁还需自身硬:业务素质是解决问题的硬功夫
李鑫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一名专科生,被台达电子集团麾下的中达电子有限公司聘用,他是这个跨国公司在武汉唯一破格录取的专科生。
台达电子是全球最大的电源供应商,其电风扇的产量稳居全球第二位。李鑫一路过关斩将通过了初试、面试、复试三大关卡,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专业才华,在众多的本科生、研究生中脱颖而出。他说,自己能应聘成功,靠的是过硬的专业知识。
面试时,当考官对他说:“你认为你画的图对吗?如果你能说出错在哪里,我就让你进入复试!”他没有被迷惑,而是从容不迫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得到了考官的认可。复试时,仔细严谨的李鑫发现考卷上有个机械图与题目不吻合,立即向考官指出来,赢得了考官的赞赏。
他幸运地被破格录取了。
李鑫能脱颖而出,与其说是幸运之神的眷顾,不如说是扎实的专业能力送他进入了人生的快轨。
现任某电讯副总裁的季清,进入电信业之前是一家合资银行的首席代表,几乎对电信业一无所知。“刚开始的时候,跟客户开会、谈判还好,因为之前会做很多准备。可是一到大家一起午餐的时候,我就忐忑不安,因为即使闲聊,也一定会聊到行业内的情况,而我几乎找不到话题。”季清坦诚地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拼命恶补。每天看书和上网查资料直到深夜,跟行业有关的报刊本本不落,甚至跟人家开玩笑说‘邮电报是我的党报’。”出门时季清也总会随身带本专业书,碰到堵车时就拿出来读。慢慢的,她就进入“角色”,能发表独到的见解了。
“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别人在走,而你一定要大步跑。追上了才能从容,才能变着花样走后面的路。”季清这样说道。
十多年的积累,季清直到今天也不敢有一丝放松,现在她已经做到一个大区销售经理了。季清现在更要求自己多去看其他行业客户的业内信息,为了能让客户感觉到“你不光在卖他东西,他还能从你这里获得启发和灵感。我喜欢学习,所有新鲜的东西我都不觉得枯燥”。
季清说:“任何时刻都要有提高专业知识的意识,自己多下工夫也是一样的,‘忙’绝对不是理由。”季清说追上了才能从容,只有使自己变得专业才能拉开追逐的距离。
只有专家型员工才是赢家,只有内行才能发展。研究表明,专家型员工的成功率是通才的100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真正拥有“绝活”。那些文化水平低、无技能,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的人,已不能满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要求,更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科技、知识型人才的要求。而专家型员工,虽然知识并不全面,但由于对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使得他们在企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即使是高学历人才也无法替代。
罗平是南方一家煤炭公司的员工,有30年工龄。从烧锅炉的到司炉长、班长、大班长,至今他仍深情地爱着陪伴他成长并成熟的锅炉运行岗位。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当上了锅炉技师,成为国内远近闻名的“锅炉点火大王”和锅炉“找漏高手”;就是这个岗位,让他感受到了一名工人技师的荣耀和自豪。
罗平有一副听漏的“神耳”,只要围着锅炉转上一圈,就能在炉内的风声、水声、燃烧声和其他声音中,准确地听出锅炉受热面是哪个部位管子有泄漏声;往表盘前一坐,就能在各种参数的细微变化中,准确判断出哪个部位有泄漏点。
除了找漏,罗平还练就了一手锅炉点火、锅炉燃烧调整的绝活。在用火、压火、配风、启停等多方面,他都有独到见解。锅炉飞灰回燃不畅,他提出技术改造和加强投运管理建议,实施后使飞灰含碳量平均降低到8%以下,锅炉热效率提高了4%,为企业年节约32万元。针对锅炉传统运行除灰方式存在的问题,罗平提出“恒料层”运行,经实施,解决了负荷大起大落问题,使标煤耗下降0.4克/千瓦时,年节约200多万元。
罗平学历不高、工种一般,职务也很低,但他却成为公司上下公认的技术能手和创新能手,他的成长经历给我们的启迪就是: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业务素质过硬,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业务素质是一个人在职场立命的根本,工作中的困难如影随形,要想解决那些问题,就得练就过硬的业务素质。公司需要的不是花拳绣腿的功夫,而是扎扎实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有过硬的本领,才有竞争的资本。
离开了学校并不代表知识的断乳,只有持续充电才能使自己专业。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紧跟市场变化,适应市场需求,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才能学有所用,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汗水和智慧浇开效益之花:科学习惯是提升效率的根本
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和3M公司经过近10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要成为一名优秀员工,你无须高智商或者圆滑的社交技巧,只需培养并在工作中践行好的习惯,你就能成为一名优秀员工,发挥出自己巨大的潜能。
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在我们的身上,科学的好习惯与不科学的坏习惯并存。获得成功的程度就取决于好习惯的多少,所以说人生仿佛就是一场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拉锯战。把优秀的习惯坚持下来就意味着踏上了成功的快车。
比尔·盖茨认为,是守时、精确、坚定和迅捷四种良好的习惯造就了成功的人生。没有守时的习惯,你就会浪费时间,空耗生命;没有精确的习惯,你就会损害自己的信誉;没有坚定的习惯,你做事情就无法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天;而没有迅捷的习惯,原本可以帮助你赢得成功的良机,就会与你擦肩而过,而且可能永不再来。
1991年,陈思勇刚进东方汽轮机厂,分配到机修分厂后最开始从事的是起重工。他一直铭记着进厂时父亲的教导:要自强上进,勤学技术。他在工作中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上班没多久就因自己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分厂职工的普遍赞扬。
陈思勇是个非常善于动脑的人,他科学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他有着良好的业务学习习惯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他知道精品的产生不光靠的是经验、精心,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虽然没有读过技校,直接进了工厂,但陈思勇平时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他总是要买很多的专业书籍回家,潜心钻研。
1997年,陈思勇在东方职大进修了机械制造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先静下心来理好思路,翻阅专业书查找有关资料,并与同事交流经验,总结以前的加工方法,确定如何攻克难关、保证质量的办法。不管干什么活,陈思勇都把它当做艺术品一样来打磨加工,每个尺寸都精确无误。
当涉及工厂一些大型关键设备的维修时,“时间就是金钱”,耽误一秒钟都会使工厂受到损失。一次,在为了能让2数控卧车的顶尖时尽快投入使用,他和磨床一位小伙子连班作业,一直干到次日凌晨4点钟,圆满完成了任务。
作为车工班班长,他也这样严格要求全体班组成员。2003年,他所带领的车工班荣获了年度厂“红旗班组”称号。
在央企职工技能大赛车工决赛的实作考试中,陈思勇提前半个小时就完成了,第一个交卷,如此快速令在场监考的所有专家都感到惊异。当他们仔细看了陈思勇交上来的工件时,又不由得对如此漂亮的答卷赞不绝口。最后,陈思勇以优异成绩获得金奖。
陈思勇能够屡获大奖,与他科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第一个良好习惯是爱学习;第二个良好习惯是精细;第三个良好习惯是对待工作的态度。
优秀的人就是凭借着这样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上进的工作精神去开拓自己的事业的。他们从不抱怨老板或公司的苛刻,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甚至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们不会找这样的借口:
“我没有做事的机会”、“我无法就职于那家大公司”、“天啊,这简直糟透了”。这些永远是失败的借口,成功的人永远是用实干的汗水和科学的行动来收获希望的。
尽管职业之路是漫长的,但最关键的始终是那么几步。然而,正是这看起来似乎很容易的几步,却左右着每个人一生的成与败、荣与辱、福与祸、德与失,最终决定了每个人命运的幸与不幸。有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幸运的宠儿,可以比别人更早地达到成功的目标,品尝到更多的成功盛宴,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的智商高,或者比别人更圆滑,而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多良好的习惯。他们有效地把握了人生的紧要之处,比别人更好地走过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几步路。
“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人格。”也许你并没有很好的天赋,但是,一旦你有了好的习惯,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林肯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写写画画,练习写字,他放牛、砍柴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玉米饼子,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都干,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恳待人。他当乡村店员时,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还这几分钱竟追赶十几里路。所以,他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林肯无论干什么都始终没忘记学习,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攻读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著作,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35时他开始竞选公职,几乎输掉了每次的重大竞选,但他一直努力没有放弃。51岁,他当选为美国总统,并成功废除了奴隶制。
林肯出生于社会底层,但他具有勤劳、俭朴、谦虚和诚恳的品格,良好的习惯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的辉煌只是我们肉眼看到的1/6的冰山之尖,而那5/6是泡在海水中的默默奋斗。天才从经验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用新习惯替换旧习惯,用不科学的习惯代替科学习惯,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能。
提高工作效能的十个科学工作方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效能的时代。事实证明,很多成功者具有提高效能的科学工作方法,这才是他们出类拔萃、真正成功的秘诀。
1.清晰的计划和明晰的条理
制定一个明确的工作进度表,才能高效率地办事,在短期内出色地完成老板交付的工作。你用于计划的时间越长,你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这两个时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就看你怎么做,你是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在计划细节上,还是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去调整因为盲目工作而导致的错误。根据自己制订的计划和安排,依照先后顺序来学习和工作,不要让其他的事情或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使自己偏离当前的目标。
2.培养重点思维,一次做好一件事,
富兰克林将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在一定时期内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这一信条的实践。博恩·崔西博士认为:“如果你能够将自己的努力始终集中在你的目标和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坚持在一定时期内做好一件事,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你了。”重点问题突破,是高效能人士思考的习惯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进行重点思考,就等于无主攻目标,做事的效率必然会十分低下。相反,如果他抓住了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3.及时改正错误,分辨事物的好坏
一名高效能人士要善于从批评中获得进步的动力。批评通常分为两类,有价值的评价或是无理的责难。不管怎样,坦然面对批评,并且从中找寻有价值、可参考的成分,进而学习、改进,你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善于分辨事物的好坏,那些是有利于工作的,那些是不利于的,并很快摆脱不利因素的影响,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
4.时间管理和要事第一
创设遍及全美的市务公司的亨瑞·杜哈提说,不论他出多少钱的薪水,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具有两种能力的人。这两种能力是:第一,能思想;第二,能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做事。因此,在工作中,如果我们不能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那么唯一正确的事情就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直到发现正确的事情为止。处理问题的顺序:重要工作→优先处理,一般工作→随时处理,可办可不办→暂缓处理,紧急事情→立即处理。
5.运用80/20法则
研究二八法则的专家理查德·科克认为,凡是洞悉了二八法则的人,都会从中受益,有的甚至会因此改变命运。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学兄告诉他千万不要上课,“要尽可能做得快,没有必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全部读完,除非你是为了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在你读书时,应该领悟这本书的精髓,这比读完整本书有价值得多”。这位学兄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本书80%的价值,已经在20%的页数中就已经阐明了,所以只要看完整书的20%就可以了。这就是为什么专精于一小部分内容的学生,可以给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没有一门精通的学生却不让考官满意的原因。这项心得让他并没有披星戴月终日辛苦地学习,但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6.专注工作,善于自我管理
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是每一位职业人士获取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当你能够专注地做每一件事时,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杰克·韦尔奇认为,一名高效能人士应该具备出色的自我管理能力,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了的人,是无法胜任任何工作职位的,当然,最终他也不会成为高效率的工作者。
7.重视细节,臻于完美
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要成为一名高效能人士,必须养成重视细节的习惯。做好小事情既是一种认真的工作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精神。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是绝不可能成为一名高效能人士的。完美是对工作质量的严格要求,只有一件完美的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8.注重准备工作,告别瞎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善于做准备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一个缺乏准备的员工一定是一个差错不断的人,纵然有超强的能力,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不能保证自己获得成功,这样的人自然无法成为一名高效能人士。
忙到点子上,只靠忙,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带来想要的结果,也不能给我们带来良好的业绩。只有善于掌控时间,能够时刻忙于要事的人才能成为辛勤劳作的真正受益者。
据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SB)对世界71个城市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亚洲人最忙碌,欧洲人最悠闲。但众所周知,欧洲的经济实力比亚洲强,欧洲人的工作效率和收入也明显高于亚洲人。有的外资企业,特别是欧美企业,一周仅上四天半班。但是,外资企业的人均利润却是国内同类国企或民营企业的10倍以上。
9.随时做记录,及时进行总结
同一批新人,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们所做的事情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他们的经历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为什么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具有了不同的能力呢?这就是——他们从相同或相近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不同的东西。那些能够从自己的经历、经验中总结出富有价值的规律的人,将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10.责任重于一切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责任是一名高效能工作者的工作宣言。在这份工作宣言里,你首先表明的是你的工作态度:你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你的工作,不懈怠你的工作,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敢于承担。这是保证你的任务能够有效完成的基本条件。
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提高工作效能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有理有序:攻克问题五步曲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W=X+Y+Z。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Y代表方法。从这个大家公认的公式可以知道,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三要素之一。如果只有刻苦努力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而没有正确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也不单纯与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同样需要方法。正确的方法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攻克问题要循循善诱,要讲究步骤。通常来说有五个步骤:发现问题,找准关键点下手,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借助团队的资源,积极付诸行动。
第一步,找准标靶:发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
有一个广泛流传的管理故事:一群伐木工人走进一片树林,开始清除矮灌木。当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树林中的矮灌木,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项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他们需要清除的不是这片树林,而是旁边的那片树林!
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简单的,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答案,但对于较为复杂的,可能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此时,如果我们不能找准问题的标靶,揭示问题的核心,就很难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说,在解决问题之前,要先确定问题,以免方向发生偏差,犯了“南辕北辙”的错。
第二步,把握关键:找准问题的“死穴”。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围栏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围栏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围栏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看着管理员们忙前忙后地加高围栏,旁边的长颈鹿对袋鼠们说:“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围栏?”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忘记关门,围栏加的再高也关不住动物啊。动物管理员没有发现是他们管理的疏忽而非围栏太低导致动物跑出去。工作中解决问题也一样,必须找到问题的关键。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往往是事事着手,事事落空,即使找到了解决方案,大多只能是“隔靴搔痒”,起不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与此相反,如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问题的要点,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对症下药,再棘手的问题也能很快解决。
第三步,制定步骤:计划和条理是解决问题的“加速器”。
计划是联结我们现在所在之处与将来我们所去之处的桥梁。如果我们缺少正确的计划,我们不仅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还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做事如果没有条理,就如同被蜘蛛抓捕的猎物,挣不开如蛛丝般缠绕的工作而乖乖就范。
能力再强的人,如果没有理清工作程序,就开始埋头于工作中,势必会把工作弄得一团糟,连原有的能力也无从发挥。这样,就更谈不上高效能工作了。而井然有序地计划并安排好你的工作则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这样做:
1.把工作分类
根据工作的性质整理工作计划表。如果工作的内容简单明了,并且你掌握了完成工作需要的所有信息,那么把这种工作归为“绿色”类别。如果一项工作你不能确定怎样才能完成,或者还需要进一步的信息分析,那么把它归为“黄色”类别。“红色”类别的工作是一定会给你带来麻烦的工作。如果一项工作的费用将会导致你不得不超支,那么把这项工作归为“红色”类别。
2.制定工作流程图
如果工作比较复杂,那么最好花时间画一份简单的工作流程图。工作流程图可以显示完成工作的顺序,指明哪项工作对时间要求最严格。如果有一个单项任务必须在所有其他任务开始之前进行,网络图会提示这一点,并促使你尽早开始这项任务。仔细研究网络图的逻辑结构,看一下是否能简化流程以加快工作进程。
第四步,借助资源:借助团队力量攻克难题的“珠峰”。
WindowsXP被大家公认为比尔·盖茨的精心之作,微软动用了3000个软件开发人员写出了5000多万行代码。如果没有微软研究院的团队力量,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在对Windows XP的市场推广,微软计划同Intel和PC制造商、零售商共同投入10亿美元。
比尔·盖茨正是借助研发、销售等各个团队的力量,才把这款产品成功的推向市场。一个产品的市场问题,不仅涉及到目标人群,设计风格,制造工艺,还需要市场营销的大力推广。中国历来就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团队和集体协作是攻克难题的保证。一是缘于问题在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化,二是知识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分工愈明,个人的力量愈无法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
花旗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这个由许多“第一名”聚集而成的金字塔组织,55岁的程耀辉、曹中仁两人,是企业金融处最年轻的副处长暨副总裁,也是高层刻意培养的接班人。他们两人,一个主管电子中、下游产业的客户关系,另一个主管电子上游产业客户关系,平日往来的对象都是各大电子业的老板与财务长们。花旗银行的一位资深主管评论道:论聪明、论专业,大家都很优秀,但是,他们的人脉竞争力却高人一筹。对内,可以服众;对外,则可以取得客户的信任,这是他们出线的原因。
有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说过,以前,企业招募人才时,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是首要条件,但渐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知识迅速更新,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一个人只有善于借助资源,才能更好地攻克难题。
第五步,付诸行动:行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萧晓是北京一家公司的低级职员,她的外号叫“行动滑板”。因为无论什么工作,一旦她接手,就会立刻去做,用极快的速度完成。后来萧晓被调入了销售部。有一次,公司下达了一项任务:必须完成本年度500万元的销售额。
销售部经理认为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私下里他开始怨天尤人,并认为老板对他太苛刻。只有萧晓一个人在拼命地工作,到离年终还有1个月的时候,萧晓已经全部完成了她自己的销售额。但是其他人只完成了目标的50%。
经理主动提出了辞职,萧晓被任命为新的销售部经理。萧晓在上任后忘我地工作,她的行为感染了其他人,在年底的最后一天,他们竟然完成了剩下的50%。
不久,该公司被另一家公司收购。当新公司的董事长第一天来上班时,他亲自点名任命萧晓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
因为在双方商谈收购的过程中,这位董事长多次光临公司,“行动滑板”萧晓女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施行动是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萧晓没有像销售经理那样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行动起来,她不仅完成了任务,做事立即行动的作风还给她增加了职场的筹码,得到了公司的重用。
有一位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在探寻成功人士的精神世界,他发现了两种本质的力量:一种是在严格而缜密的逻辑思维引导下艰苦工作;另一种是,在突发、热烈的灵感激励下立即行动。再完美的计划如果不执行也只能成为泡影。一旦你作出了最终的决策,就要集中精力制订实施方案,使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世间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万事俱备”只不过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代名词。一旦延迟,愚蠢地去满足“万事俱备”这一先行条件,不但辛苦加倍,还会使灵感失去应有的乐趣。以周密的思考来掩饰自己的不行动,甚至比一时冲动还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