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木桶定律:补长个人能力上的“短板”
大学毕业后,白岩松来到《中国广播报》当记者。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白岩松便跑去兼职做策划。制片人见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便让他试试做主持人。
白岩松不是学播音出身,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当时,台里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白岩松被罚光了工资,还倒欠几十块钱。当时,白岩松是被借调到中央电视台的,如果不能胜任就要被退回去。那段时间,他的神经就像拉得满满的弓,常常睡不着觉。
“那一年,我有连续四五个月的时间一分钟都睡不着,天天琢磨着自杀,不想活了。因为不愿意说话,妻子在我身边,我们俩也只用笔交流。”
白岩松从字典里找一些生僻的字和多音字挑出来,注上拼音,嘴里含一颗石头,练习绕口令……终于克服了普通话的难题。
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加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白岩松终于在栏目组站稳了脚跟。两年后,他获得了“金话筒”奖。也就是这一年,白岩松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整个案例还是没有改好,请注意逻辑顺序和本节重点话题]
劣势决定优势,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可普通话不达标则严重影响表达效果,影响他能否在央视立稳脚跟。于是,白岩松刻苦练习普通话,把短补长,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央视的一张名嘴。
能力和努力是决定命运的两把钥匙。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工夫补长最短的木板。补长了短板,才能胜任更多的角色。
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有些人从没察觉到,有些人虽然有所察觉,却听之任之,于是,他们永远只能在原地踏步或每况愈下。
一个人想要保持竞争的优势就要看是否能突破薄弱环节,就要看能否拉长自己的能力短板。
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即将结束时,李阳已是13门功课不及格,他觉得很丢人,告诉自己必须从灰色的生活中突围出来!他选择了英语作为突破口,发誓要通过4个月后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这时的李阳,也像别人一样,开始大量做题。很偶然的一次,李阳发现,在大声朗读英语时,注意力会变得很集中。但因为很腼腆,加上口语差,李阳不敢在同学面前开口讲英语。为了克服这个毛病,李阳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召集了很多同学听他演讲,虽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什么,但他还是坚持演讲完。
从此他就天天跑到校园的空旷处去大喊英语,直到历届四级考试题脱口而出。十几天后,李阳来到英语角,别人很惊奇地说:“李阳,你的英语听上去好多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李阳想:这样大喊大叫也许是学英语的一个好方法。为了防止自己半途而废,李阳约了他们班学习最刻苦的一个同学每天中午一起去喊英语。在兰州大学的烈士亭,李阳和他的同学顶着凛冽的寒风,从1987年冬一直喊到1988年春。4个月的时间里,李阳复述了10多本英文原版书,背熟了大量四级考题。每天,李阳的口袋里装满了抄着各种英语句子的纸条,一有空就掏出来念叨一番,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李阳的嘴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4个月下来,李阳的舌头不再僵硬,耳朵不再失灵,反应不再迟钝。在当年的英语四级考试中,李阳只用50分钟,就答完了试卷,成绩高居全校第二名。
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李阳突然成为一个英语高手,这一消息轰动了兰州大学。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弱点和薄弱的地方,但有时候总是希得到望命运之神的眷顾,不要暴露这些弱点。
李阳常说:“我不是天才。没有天才,天才只是我们肉眼看到的1/9的冰山之尖,而那8/9是泡在海水中的默默奋斗,是挑战,是征服,是疯狂投入!我现在比你们强,只是我比你们更疯狂!”李阳是聪明的,他大胆地突破自己的弱点。他也是成功的,最终脱颖而出,李阳疯狂英语风靡全国。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需要多种综合能力的,只有能力均衡的发展,职业生涯才能尽可能地延长,才能避免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被淘汰。
年轻的彼得·詹宁斯是美国ABC晚间新闻主播,他虽然连大学都没有毕业,但是却把事业作为他的教育课堂。因此当他做了三年主播后,觉得因采访能力的不足而不能做一名出色的记者时,毅然决定辞去人人艳羡的主播职位,决定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干起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国内报道了许多不同方面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又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彼得在一个个岗位锻炼,把一块块短板拉长。
要补长自己的能力短板,首先要突破自己的心理禁锢,彻底放下“面子”,然后把“差距”缩小,缺哪块,补哪块。当劣势变成优势以后,你自然有更大的能量工作。
告别“鸵鸟族”:勇敢突破职业“瓶颈”
有一位勤劳的伐木工人,被指派砍伐100棵树。接受任务以后,他毫不拖延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每天工作10个小时。可是渐渐的,他发觉自己砍伐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他开始想,一定是自己工作的时间还不够长,于是除了睡觉和吃饭以外,其余的时间他都用来伐树,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但他每天砍伐的数量反而有减无增,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一天,他把这个困惑告诉了主管,主管看了看他,再看了看他手中的斧头,若有所悟地说:“你是否每天都用这把斧头伐树呢?”工人认真地说:“当然了,没有它我可什么也干不了。”主管接着问道:“那你有没有磨利这把斧头呢?”工人的回答是:“我每天勤奋工作,伐树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干别的?”
每个员工都是那位伐木工人,那把斧子就是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每天吃老本,工作只会越来越吃力。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也一样会折旧。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的人很快就会被甩到后面。
遇到危险时,鸵鸟便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看不见就是安全的。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如果不是把头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毙的话,是足可以躲避猛兽攻击的。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
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有鸵鸟心态的人,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担当责任,平常大言不惭,遇到事情来临就畏缩不前了。
很多员工都像伐木工人抱有鸵鸟心态,对自己的短板视而不见,时间长了就成了职业“瓶颈”,严重制约发展。
维伟大学毕业已经十几年,在此期间,曾先后在几家大型企业工作过,由于他的工作能力较为突出,大学毕业之后职位不断得到提升,从人力资源部小职员升到主管,然后再升到部门经理,29岁时升到高级经理。目前维伟已经35岁,在近6年时间内,他便一直在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的位子上没有挪过窝,当然薪水也在原地踏步。
维伟本来想考研究生,但现在感叹自己脑子比以前笨了
在30~40岁期间,职场上普遍存在令人尴尬的瓶颈期。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代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以高薪者若不吸收新的知识,无须五年就会变成低薪,不断地吐故纳新才是最佳的工作保障。
正视职业瓶颈,采取学习、培训等其它措施进行弥补,才能在职场游刃有余。而鸵鸟心态的人,危机四伏。
甲和乙住在同一村子,他们都很聪明,可由于出身贫穷,初中还没毕业就都辍学打工去了。由于他们能吃苦,不久,他俩就在一个制陶厂找到了工作,但待遇不算好,做的也是最粗最累的活儿。
没过多久,甲对乙说:他想继续学习,报了夜校想学一点工商管理的知识。乙并没有表示什么,只是点了头笑了笑。早想这其中多少有不屑的成分,但从那天开始,他开始一边学习工厂的技术,一边读夜校学习工商管理知识。没过多久,工厂就因为一名技术人员的偷窃行为而把他开除了,当车间主任苦于找不到替代的相关人员时,甲及时向班长做了毛遂自荐。很自然地,得到了他想要的那份工作。
成为技术工人之后,甲感觉自己已经找到改变前途的机会,工作更加卖力,学习也更加刻苦了,他通过所学的知识经常向自己的车间主任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一切老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这家工厂工作的第三年,甲的上司——车间主任从自己的位置上退休了,甲很顺利地爬到了车间主任的职位,而这时的乙还在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
乙虽然看着甲每天都在进步,但对自己的短处视而不见,不进步就是倒退。如果能够找到症结所在并突破,那么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玻璃顶”;若是无法找到提升的通道,“玻璃顶”就会变成“水泥顶”从而封死了自己的出路。
职场人士的学习必须以积极主动为主,因为它有别于学校学生的学习:缺少充裕的时间和心无杂念的专注,以及专职的传授人员。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胜出,就必须从工作中吸取经验,探寻智慧的启发以及有助于提升效率的资讯。
当瓶颈出现之后,首要任务是了解瓶颈产生的原因。首先得从自身寻找原因,由于自身的不足而产生瓶颈的情形并不少见。不管自己在大学学得是什么专业,岗位越往上提升,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如决策力、洞察力等方面需要再次提升一个档次。第二是公司造成的。不管是什么企业,分工比较清晰,人员比较稳定,职位上做到某个阶段之后,便自然而然无法再有突破了。如果因为自身原因造成自己面临职场瓶颈期,最主要的任务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进行充电。很多职场人士被公司的岗位设置牵着走,靠经验吃饭,最后就吃到“江郎才尽”。
瓶颈期的职场人士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进行突破。一是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吸收与消化。很多有规模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计划,企业培训的内容与工作紧密相关,所以争取成为企业的培训对象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当公司不能满足自己的培训要求时,也不要闲下来,可以到大学或者培训中心接受“再教育”。首选应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还可以考虑一些热门的项目或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类培训更多意义上被当做一种“补品”,在以后的职场中会增加你的“分量”。
坚持“三八法则”:持续学习,让自己的人力资源增值
一位哈佛毕业生非常高兴地奔出校门,他可能是在太兴奋了,对出租车司机说:“我是哈佛今年的毕业生!”
司机的一句话让这位毕业生大吃了一惊:“是吗?我是哈佛80届的毕业生。”
司机在这二十多年没有坚持学习升值自己,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来说,已经贬值到做司机了。身为一名员工,应该时刻记住这样一点:你每天都在和几百万个人竞争。所以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学习新知识,努力去适应新环境,并且善于从变化中学到新本领,这样你才会与榜样员工更接近。否则,你将永远是一名普通的职员,你将永远跳不出命运安排给你的轨道。随着知识、技能的折旧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更新,适应性将越来越差,而老板又时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为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人,不学习你将没有多大竞争能力。
1968年,张荣祥来到牵引电机公司的前身——张店电机厂参加工作。当时,具有初中学历的他也算是知识青年了。但实际工作起来,他这个知识青年却是个门外汉。他从头学起,系统学习了《钳工工艺》、《机械制图》等专业书籍,并跟着师傅苦练基本功。很快,锉刀、刮刀、榔头、凿子、大工件划线等他都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成为一名技术熟练的制造大修钳工。
随着产品不断更新,张荣祥感到初中文凭落伍了。他报考了市职工大学,于1987至1989年参加了高级工理论培训班,取得了高级钳工8级证书;他参加了工人技师理论培训班,取得技师任职资格证书;1998至1999年,他又取得高级技师证书,还担任了公司职工培训兼职教师。
对自己的学习,张荣祥总结说:当学徒工时,不明白就问,是好学;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多与同行探讨,是勤学;而面对新知识、新技能,向刚进厂的大学生请教,是“求学”。
不间断的学习弥补了张荣祥理论知识的不足,并使他在实际工作中如虎添翼。他负责或参与的革新项目及解决的生产技术关键问题多次取得成功:牵引电机机座加工组合钻床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牵引电机机座加工双轴镗床和内八面铣床均获市“四一工程”二等奖……
这位只有初中文凭的工人——张荣祥成为2005年山东省首席技师,机械部、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省机械厅优秀工人技师。
张荣祥好学、勤学、求学,从初中生到优秀工人技师,他完成了人生跳跃,再次证明了持续学习提高适应能力、提升人生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瞬息万变,盛衰可能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够获得成功。如果不能不断提高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成为“吃老本”的掉队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掉队呢?答案是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职工都是从乡村里来的一些小伙子,平常大家工作之余就在一起喝酒聊天。一天,他们当中来了一个“傻子”,他并不是真的傻子,而是一个新来的员工。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他还总是泡在几辆教练车里,东拆拆西动动,而大家出去玩乐的时候他却无动于衷。
“干什么啊?兄弟,难道你想自己开个公司造这玩意?”一个伙计劝他说。
“傻子”只是笑笑,并不说什么,没两个月“傻子”已经学完了关于汽车维修的所有知识,被提升为经理,薪水是那些“聪明”的小伙子的几倍。
“傻子”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学习汽车制造的其他知识,并自学外语,每个月还自费去总部参加培训。
又过了半年,“傻子”成为了总公司家用汽车生产设计部门的主管。两年以后“傻子”自己的公司上市,并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完善自己、不断充电、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切勿忽视了这些不起眼的机会。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才会不畏其变,不至于“六神无主”,毫无办法。在这个极速前进的时代,有许多外在力量会将我们击倒,只有保持学习才不害怕击倒之后站不起来。
许多人的想法仍未能摆脱老观念的统治——总觉得学习是学校里的事,走出学校后就不需继续学习了。成年人花几百块钱买一件高级衣服一点不嫌贵,但要从钱包里掏出十来块钱买本书反倒觉得不能承受。他们往往舍得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进行本领投资,而忽视了对自身的本领投资,把对自身投资的重点摆在吃、穿、住和保健上。很早以前,罗曼·罗兰就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情的减退。”如果你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在走出校门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就能获得成功。
学习,是人的一生中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一项伴随终身,最有效、最划算、最安全的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比不上这项投资。古人尚且懂得学习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尚且懂得“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道理,我们难道还不如古人?富兰克林说过:“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如果有谁能把所有的钱都装进脑袋中,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它拿走了!”
同时还要明白学习的目的和该学什么。学习的目的,也不再是为了积累,而是为了改变思想观念,以观念改变行动,以行动改变命运。知识的积累,不应是一种“死积累”,这种积累多了,常常是为积累所累。知识的积累,应当是“活”的,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有些员工“死读”的精神虽可嘉,但到了工作岗位上就毫无优势可言,学富五车却无锦囊妙计,因而常常不受重用,四处碰壁。要学习一些思维的规律与方式,找到打开思路的钥匙。
实践“雄鹰精神”:不断质疑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鹰的寿命长达70岁,但它必须在40岁时作出一生中最重要、最困难的一个决定。这时它的爪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到猎物。它的喙又长又弯,几乎碰到了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变得十分困难。老鹰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等死;二是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这时,老鹰会很努力地飞到山顶上,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这个过程必须是150天。
在这150天里,老鹰不停地用自己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全部脱落,然后静静等待新的喙长出来。再用新的喙把爪一根一根拔掉。当新的爪长出来之后,它会用新的爪把羽毛一根一根拔掉。150天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又开始飞翔,重新面对另一个充满挑战的30年。
老鹰能够忍受巨大的痛苦,用生命强烈质疑和改进自己,重新长出羽毛和喙来去搏击长空、去猎食万物。强者和鹰一样,他们有崇高的信仰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但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并能够以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成为本族群里的佼佼者。总是能用令对手身心俱疲、望而生畏的钢铁意志去改进自己。
当杰克·韦尔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走马上任时,通用电气是美国最强大的公司之一。它既没有处于危机的剧痛之中,也没有被诸多弊病所困扰。
然而,韦尔奇一上任便指出:应该把通用电气公司放在“全球性经济环境”中来思考其未来,要为进入下一个世纪做准备。这里,所谓“全球性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指的就是以日本企业为主要对手的竞争。以他当时的话来说,就是“2000年后能否与国外公司竞争,是我们从现在起,每一天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韦尔奇进一步指出:“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上,胜者和败者的界线日趋分明,在这里没有‘还过得去’的企业的位置。”他觉察到他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考虑到这些,韦尔奇担心通用电气的竞争者将因此而变得强大起来。他希望通用公司变得更有竞争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韦尔奇感到他需要一个流畅的和进取的通用,这意味着当时的通用将被简化为一个较小的却反应灵活的通用。因此,韦尔奇采取了一系列艰苦的行动,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从而成为当今全球经理人的偶像。
通用在杰克·韦尔奇上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公司了,但韦尔奇没有满足,而是在前进中不断寻找通用存在的问题,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正是韦尔奇的质疑和对其改进,通用才能良性发展下去。
企业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必须树立一种危机意识,在危机中质疑和改进自己。对于员工来讲,只有像雄鹰一样时刻具有危机感,质疑和改进自己的人,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企业和员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永不满足是一个优秀员工应具有的思想品质。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企业的资本、规模、名气已经降到第二位了,企业员工才能决定企业的成败衰荣。
万向集团是中国企业界公认的“常青树”。成立30多年来,万向集团的名称变更就达12次之多,堪称中国之最。
1969年,鲁冠球带领6名村民筹集4000元钱,在钱塘江畔一个贫穷的村庄办起了一间铁匠铺。为适应当时的政治气候,避免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这间铁匠铺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厂”的招牌。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企业管理有了松动,改革之声渐起,鲁冠球获得“宁围公社农机厂”的部分经营管理自主权,果断采取“承包”制。
1988年,鲁冠球又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已经更名为“万向节厂”的股权——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花钱买不管”。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万向再次适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要求,在国际市场上收购了美国本土企业,“万向节厂”更名为“万向集团”。就这样,30多年前的一间铁匠铺发展成为一家实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万向集团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质疑和改变自己,从而在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生存下来,不仅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
曾任惠普公司董事长兼CEO的卢·普拉特说:“过去的辉煌只属于过去而非将来。”未来学家托夫勒也曾经指出:“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险。”葛洛夫也有一句名言,即“唯有忧患意识,才能永远长存”,并说英特尔公司一直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让对手永远跟着我们”。张瑞敏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早已深入到海尔的每一个员工内心深处。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理念赋予这些企业一种创新的紧迫感和敏锐性,使企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一个人或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自己,就不能够在商场和职场中立足。在硅谷,每年都有近90%的公司破产。所以,我们应信奉“世界属于不满足的人们”这句格言,很少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之中,而是善于忘掉“过去”,面向未来,勇于变革。
学习“兵王”许三多:主动做最有价值的事
一部《士兵突击》,让无数人深深地记住了许三多这个“傻子”形象。五班,钢七连,老A……无论在哪里,他都承受着大家对他的不在乎,默默无闻地为集体做事。直到有一天,大家对他由不屑到感动再到敬佩,“我一直以为他抓的不过是一把草,可当我抬头看的时候,他抓的已经是足以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
许三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自动自觉地为集体做有价值的事,没有人给他任务他就自己主动找事做。比如在五班,因为班长的一句玩笑他开始修路,因为他觉得修路“有意义”。在他心里时刻怀揣着集体主义信念,他认为到了部队就不能闲着,必须去做事。他从来不会给自己找借口偷懒,无论有没有人要求他都会主动去做事。
在公司,随处可见忙碌的员工和偷懒的员工,也许他们一样都没有事情需要忙,可是偷懒的员工选择了懈怠,被动地等待老板的指示工作;忙碌的员工却能够主动地找事情做,把时间用在做有价值的事情上。主动做最有价值的事,不要等待命令行事。
西奥多·韦尔原来是美国一位铁路邮递员,和其他邮递员一样,用陈旧的方法分发着信件。大部分的信件都是凭他们不太准确的记忆检选后发送的。因此,许多信件往往会因为记忆出现差错而耽误几天甚至几个星期。西奥多·韦尔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明了一种把寄往某一地点去的信件统一汇集起来的制度,很快,他的图表和计划吸引了上司们的广泛注意。并由此获得了升迁的机会。5年以后,他成了铁路邮政总局的副局长,不久又被升为局长,从此踏上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经理的路途。
西奥多·韦尔的升迁之路,就在于他能够主动做有价值的事情。无论你在哪里工作,无论你的老板是谁,管理阶层都期望你能始终运用个人的最佳判断和努力,把事情做好,为公司作出贡献。如果只做老板吩咐的事,老板没有交代就被动敷衍,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是不会有大的发展的。
著名企业家奥·丹尼尔在他那篇著名的《员工的终极期望》一文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员工,我们之所以聘用你,是因为你能满足我们一些紧迫的需求。如果没有你也能顺利满足要求,我们就不必费这个劲了。但是,我们深信需要有一个拥有你那样的技能和经验的人,并且认为你正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最佳人选。于是,我们给了你这个职位,而你欣然接受了。谢谢!
“在你任职期间,你会被要求做许多事情:一般性的职责,特别的任务,团队和个人项目。你会有很多机会超越他人,显示你的优秀,并向我们证明当初聘用你的决定是多么明智。”
曾任外交学院副院长的任小萍大学毕业后,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员。在很多人眼里,接线员是一份很没出息的工作,然而任小萍在这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把使馆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连他们家属的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当有些打电话的人不知道该找谁时,她就会多问,尽量帮他(她)准确地找到要找的人。慢慢的,使馆人员有事外出时并不是告诉他们的翻译,而是给她打电话,告诉她谁会来电话、请转告什么,等等。不久,有很多公事、私事也开始委托她通知,使她成了全面负责的留言点、大秘书。
有一天,大使竟然跑到电话间,笑眯眯地表扬她,这可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没多久,她就因工作出色被破格调去给英国某大报记者处做翻译。
有一项最重要的职责,或许你的上司永远都会对你秘而不宣,但你自己要始终牢牢地记在心里。那就是企业对你的终极期望——永远做非常需要做的事,而不必等待别人要求你去做。一般来说,老板不会明确要求员工主动工作,但你应该牢牢记住企业对你的“终极期望”——老板是聘你来为了公司的最大利益而工作的,因此,无论老板在不在,你都应当提醒自己主动工作,自动自发地做公司最有价值的事。有些人只在被人从后面催促时,才会去做他应该做的事,这种人大半辈子都在辛苦工作,却又抱怨运气不佳。
而主动工作、积极进取做最有价值的员工,命运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很容易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获得成功。就像许三多那样,从“最差的班“走向尖刀老A。
加强自我管理: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别人[这一节写偏了,不是管理者管理自己,是员工做好自我管理]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词,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要求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行动是无声的教导,一大堆的鼓励和安慰,比不上带头的实际行动,要想带好自己的员工,必须先管好自己。管理者只有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才能给其他人树立正确的榜样。
在企业管理中最容易破坏制度的就是制定制度的人,规则是给别人制定的也是给自己定的,要加强自我管理。管理者在管理他人之前,先要学会管理自己,自我管理是管理的起点。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得到广大员工的爱戴,才能够带出强大的队伍。
艾科卡就任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经理时,公司正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他认为经营管理人员的全部职责就是动员员工来振兴公司。在公司最困难的日子里,艾科卡主动把自己的年薪由100万美元降到1000美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员工因此感动得流泪,也都像亚科卡一样,不计报酬,团结一致,自觉为公司勤奋工作。不到半年,克莱斯勒公司就发展成了拥有亿万资产的跨国公司。
艾科卡通过降低年薪,对自己进行一系列管理而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成功渡过了危机。在公司的困难时期,老板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老板挺住了,下属才能挺住。只有这样,公司才能走出困境。当公司处于困境时,老板尤其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样,带给下属自信与保障。如果老板自己先乱了阵脚,手足无措,下属能不打退堂鼓吗?
美国作家杰克·布朗认为,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或是原地打转。
联想有一条规则,开二十几个人以上的会迟到要罚站一分钟。这一分钟是很严肃的一分钟,不这样的话,会没法开。第一个被罚的人是柳传志原来的老领导。罚站的时候他本人紧张得不得了,一身是汗,柳传志本人也一身是汗。柳传志对他的老领导说,你先在这儿站一分钟,今天晚上我到你家里给你站一分钟。柳传志本人也被罚过三次,其中有一次他被困在电梯里,电梯坏了,咚咚敲门,想叫别人去给他请假,但没找到人,结果还是被罚了站。就做人而言,柳传志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做人要正!柳传志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联想的“天条”里,就有一条是“不能有亲有疏”,即领导的子女不能进公司,柳传志的儿子是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是柳传志不让他进入联想。因为他怕员工的子女们进了公司,互相联系起来,将来想管也管不了。
正是柳传志以身作则,联想的其他领导人都以他为榜样,自觉地遵守着各种有益于公司发展的“天条”,才使得联想的事业得以蒸蒸日上。
自我管理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为广大员工树立榜样。
自我管理一是战胜自己,从自律开始。必须认清为谁辛苦为谁忙,说服自己,对自己要求是为自己好。二为自己设定目标。大多数人不是自己没有目标,而是目标过于遥远。目标不仅要明确,还要将目标剖成小单位,专心地一次完成一个,逐步达成目标。三是做好时间管理。要管理时间,必须先知道时间主要用在哪里,保留一段不受打扰地时间,让工作更关注;学会授权及设定优先顺序,是时间管理的关键,敢于说不,多给别人承担责任的机会。四是管理情绪,将每个瓶颈视为健康的,调整心情,找出健康的出口。五是自我反省管理能力。反省是成功的加速器。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可以理性地认识自己,对事物有清晰的判断;也可以提醒自己改正过失。只有全面地反省,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并付出了相应的行动,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每日反省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不断地检查自己行为中的不足,及时地反思自己失误之原因,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
对于自我管理,从方向上分析,主要是专业知识、熟练技巧、工作态度、良好习惯。当然,还要定期地进行自我评估,如以自身水平为依据、以优秀同仁水平为依据等等。通过评估来发现差距,进而缩小差距,不断提升个人的自我管理水平,增强个人在职场中的竞争力,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不断向成功迈进。
钻研业务技能:做公司的“专家员工”
中铁一局电务公司高级技师窦铁成只有初中学历,自学掌握了大量电力学知识,记下了60余本、百万余字的工作学习日记。工作28年间,提出实施设计变更6次,解决技术难题52个,排除送电运行故障310次,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及节约成本1380万元,被工友们称为“电力专家”。
1979年,23岁的窦铁成终于圆了一个美梦,步入了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人的行列。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当一名好电工。
1980年9月,窦铁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铁局电力技术培训班。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窦铁成就成了一名熟练的电力工人。窦铁成自学了《钣金工艺》、《钳工技术》、《机械制图》等与电力相关的专业书籍。为当一名知识渊博、技能高超的合格电力工人,窦铁成又开始自学与电力相关的书籍,如《高等数学》、《电磁学》、《电子技术》、《电机学》等。
他虽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却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技能,28年间,负责安装的铁路变配电所38个,全部一次性验收通过,一次性送电成功,全部获得优质工程。他对进口设备设计合理性大胆提出了质疑,成功排除了变压器故障,让法国专家惊叹不已:“中国工人了不起!”陕西省电力工技能大赛的状元,窦铁成带出的高徒包揽了全省前三名,获团体冠军。28年间,他为企业培训青工、大中专生180人,将知识与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300多名工友;培养的徒弟35人成为技师、5人为高级技师,被大家尊称为“工人教授”。
追寻窦铁成成长的轨迹,他不断更新知识,追赶时代,刻苦钻研电力业务,是法国专家眼中了不起的专家员工。他只有初中功底,要读懂弄通大学课程其艰辛令人难以想象。但他从未放松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对电力新知识孜孜以求,完成了由实干型、技能型向知识型工人的跨越。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精通它。让这句话成为你的座右铭吧!下决心掌握自己职业领域内的所有问题,使自己变得比他人更精通。精通自己的全部业务,就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也就拥有了一种潜在的成功秘密武器。而作为一名业务过硬的专家员工你有着更好更大的工作舞台。
一天,克尔姆城里的补鞋匠把一个顾客杀了。于是,他被带上了法庭,法官宣判处以绞刑。判决宣布之后,一个市民站起来大声说:“尊敬的法官,被你宣判死刑的是城里的补鞋匠!我们只有他这么一个补鞋匠,如果你把他绞死,谁来为我们补鞋?”
克尔姆城的市民这时也异口同声地呼吁。法官赞同地点了点头,重新进行了判决。“克尔姆的公民们,”他说,“你们说得对,由于我们只有一个补鞋匠,处死他对大家都不利。城里有两个盖房顶的,就让他们其中的一个替他去死吧!”
因为业务技能,让这个补鞋匠不可或缺。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它正说明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在当今一个产品精细化的时代。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服务、产品、工作质量,同时也关系着集体和个人利益。要做一个拉着企业奔跑的人,就必须做到“精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知识,让自己成为公司的“专家员工”。
王庆平是银丰设备制造公司维修车间的一名维修钳工,刚从事钳工工作时,他在反复的划线和计算中追求着每一个细微环节的精确,以满腔的激情克服了工作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精益求精地完成着每一项工作。通过不懈的努力,王庆平在掌握了机加钳工的制造技术后,还掌握了维修钳工的业务技能,很快成为了维修车间的一名业务骨干,工作的内容也随之不断增加。
在一次换热器制造、硝化机装配工作中,由于初始设计的缺陷,加工的配件虽然在误差之内却无法装配,王庆平主动请缨对配件进行改造。通过对管板进行试验和改进,以及对几百个制造点进行比对,王庆平终于圆满完成了这次装配任务,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2006年,王庆平被单位安排负责某工房安装改造工作中300多米风桶的制造任务。拿着样品仔细揣摩、反复试验,遇到难点他就虚心请教,并与同事一起讨论,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启迪,圆满地完成了制造任务。
王庆平于2007年被评为银光集团公司级关键技能带头人。
王庆平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将“踏实工作、精钻业务”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并把工作质量作为衡量自己信誉的标尺,不断在钻研业务的道路上前行,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也被评为公司的专家员工,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重庆煤炭集团永荣电厂的罗国洲,是一名有30年工龄的普通而不平凡的员工,从烧锅炉到司炉长、班长、大班长,至今他仍深爱着陪伴他成长并成熟的锅炉运行岗位。
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当上了锅炉技师,成为国内远近闻名的“锅炉点火大王”和锅炉“找漏高手”;就是这个岗位,让他感受到了一名工人技师的荣耀和自豪。
罗国洲有一副听漏的“神耳”,只要圈着锅炉转上一圈,就能在炉内的风声、水声、燃烧声和其他声音中,准确地听出锅炉受热面上哪个部位管子有泄漏声;往表盘前一坐就能在各种参数的细微变化中,准确判断出哪个部位有泄漏点。
除了找漏,罗国洲还练就了一手锅炉点火、锅炉燃烧调整的绝活,在用火、压火、配风、启停等多方面,他都有独到见解。锅炉飞灰回燃不畅,他提出技术改造和加强投运管理建议,实施后使飞灰含碳量平均降低到8%以下,锅炉热效率提高了4%,为企业年节约32万元。针对锅炉传统运行除灰方式存在的问题,罗国洲提出“恒料层”运行,经实施,解决了负荷大起大落问题,使标煤耗下降0.4克/千瓦时,年节约200多万元。
罗国洲学历不高、工种一般、职务很低,却成为社会公认的技术能手和创新能手。他的成长经历给我们的启迪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除非你实在厌恶了某个行业,否则最好不要轻易转行。因为这样会让你中断学习,降低效果。每一行都有其苦乐,因此你不必想得太多,关键是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要像海绵一样,广泛吸取这一行业中的各种知识。你可以向同事、主管、前辈请教,还可以吸收各种报纸、杂志的信息。另外,专业进修班、讲座、研讨会也都要参加。也就是说,要在你所干的这一行业中全方位地深度发展。假若你学有所精,并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来,你必然会受到老板的青睐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