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高原动物探索大百科
36420900000054

第54章  腹部长刺疣的家伙——西藏齿突蟾

世上有一种非常恶心的东西,它们全身长满刺疣,简直丑陋到了极点,更不可思议的是,它们居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把这当成是宝,脸皮之厚令人叹服。它们是谁?它们就是腹部长满刺疣的家伙——西藏齿突蟾。

明星名片:

西藏齿突蟾俗名癞瓜子,属于锄足蟾科齿突蟾属的两栖类动物。西藏齿突蟾是中国的独有珍稀物种。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等省的大部分地区。西藏齿突蟾主要生存在海拔3300~5100米的小山溪的源头与尽头,大中型溪流缓流处岸边的岩石下以及石块间隙中。西藏齿突蟾的模式产于金沙江上游地区。西藏齿突蟾的体形小而扁,背部长有大小疣,雄蟾的胸部有两个以上的黑褐色细密的刺团,腹部着有刺疣,第一到第三指上生有细密的黑刺。

西藏齿突蟾的头部较小而扁平,头宽略大于长,吻部端圆,吻棱不是特别明显,颊部微微向外倾斜呈凹陷状,鼻孔位于吻眼中央,鼻间距与眼间距相等,但小于上眼睑的宽度。其瞳孔纵置,颞褶厚实、微隆,不具鼓膜,上突不是特别明显。西藏齿突蟾不具犁骨齿,后端游离大多没有缺刻,只有少数缺刻,咽鼓管口小。

西藏齿突蟾的前臀和手长大约为体长的一半。它的指端形状类似于球状,其指又细又长,第一和第二指几乎等长。这两指均较第四指略短一些,指关节长有下瘤,不明显。西藏齿突蟾的掌平而扁,且后肢短小,趾端近乎于球状,趾缘膜略微宽一些,其趾间蹼大多是2/3蹼,雌蟾较较雄蟾相比,蹼略逊,且不具关节下瘤,内躔突窄而长,没有外躔突。

西藏齿突蟾的皮肤极为粗糙。头部较为光滑,雄蟾的背面满长满了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疣粒,一般其背中部比较圆,头部侧面、上下唇缘、上眼睑以及颞褶长有分散的小黑刺,四肢背部的刺羞比背部小一些,身体的两侧各长有一疣。面积很大。雌蟾各个部位的疣粒大多无刺,只有极少数的长有细小的黑刺。雄蟾的胸上生有两对细密的黑刺团,其中一对稍大;上部腹面长有黑刺团,腹部长满了圆疣,扁而平,上面布满黑刺。

蝌蚪的体背颜色以灰橄榄和黄褐色为主,尾部的颜色浅淡,零星点缀着几处深色斑点,个别蝌蚪在后半段处才有。蝌蚪慢慢长大,斑点会逐渐转变为棕或是棕红色的圆点,其腹部为灰白和紫灰色。蝌蚪的头部长约在28毫米左右,尾巴的长度约为46毫米,跗足长在3.5~7.4毫米之间,尾肌较为发达,尾末较圆,其吻端呈圆形,眼处于头背侧,体左侧斜后上方长有出水孔,嘴的边缘均长有圆而大的唇乳突,只有上唇中间缺1~2个乳突。

西藏齿突蟾主要分布于同德、久治、班玛、玉树、循化、尖化、河南、同仁、泽库、称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等县。省外则主要在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以及西藏东部和南部栖居。

西藏齿突蟾主要在青藏高原的南部以及东南部地区,一般海拔在2900~5100米高的大、中、小型河流以及溪水里生存,傍晚过后外出活动的频率较高,也有一些会上岸在草丛间活动、觅食。西藏齿突蟾的产卵季节为每年的6~8月份,6月下旬到7月中旬这段时间是其产卵的旺盛的时期,一般此蟾会将卵成堆产于石块下。西藏齿突蟾的前身为蝌蚪,其白天多隐伏在石块之下,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经常在岸边和石块间游戏、觅食,一旦受到惊吓就会迅速游到深水处或是潜入水下石缝间躲藏起来,让人很难发现。

西藏齿突蟾卵粒直径在3毫米左右,卵呈浅灰色或乳白色,卵由一层胶质膜包裹着,卵与卵之间粘连成为盘背离猁群,其四周厚中间薄,一般每群卵粒在250~400枚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