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地图学
36433100000029

第29章 地图综合(3)

用符号表示事物时,不可能对实地具备某种差别的物体都给以不同的符号,而是用同样的符号来表达实地上质量比较接近的一类物体,这就导致地图上表示的物体要进行分类和分级。

分类比分级的概念要广一些。对于性质上有重要差别的物体用分类的概念,例如,河流和居民地属于不同的类。同一类物体由于其质量或数量标志的某种差别,又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等级。其分级数据可以是定名量表的(如居民地按行政意义分级),也可以是顺序量表的(如居民地按大、中、小分级)或是间隔量表的(如居民地按人口数分级)。

分级的标志可能不同,但区分出的每一个级别都代表一定的质量概念。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图面上能够表达出来的制图物体的数量越来越少,这也需要相应地减少它们的类别和等级、制图物体的质量概括就是用合并或删除的办法来达到减少分类、分级的目的。由于地图比例尺缩小或地图用途的改变,在地图上整个地删除某类标志的情况是常有的,例如,不表示河流的通航性质,也就减少河流之间的质量差别。减少分级则常常是通过对原来级别的合并求实现的,例如,把人口数1~2万和2~5万的居民地合并为1~5万的居民地。

质量概括的结果,常常表现为制图物体间质量差别的减少,以概括的分类、分组代替详细的分类、分组,以总体概念代替局部概念。

3)实施质量、数量特征概括的方法

实施质量、数量特征概括的基本方法有:等级合并方法、概念转换法和图形转换方法。

(1)等级合并方法。等级合并就是通过合并制图对象的质量、数量等级,即减少按质量、数量特征分级的数目,实现质量、数量特征的概括。

地图上表示的制图对象的质量、数量等级,可以分为质量等级和顺序等级两种。

若表示的制图对象有明确的质量差异但无先后次序(可按任意方式排列),则为质量分级,最典型的例子如植被、干出滩、沼泽等的质量分级;若表示的制图对象的质量或数量特征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则为等级顺序,如公路按宽度、建筑情况、行驶速度等分级,居民地按行政意义或人口数分级等。

地物质量等级由于没有明确的被公认的先后顺序,因此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合并。但是,这种分类和合并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的归类概念上。例如,随着比例尺的缩小,植被中的森林、矮林、幼林、苗圃和小面积树林可以合并为森林。但是,植被中的森林和稻田则不能合并,因为前者是木本植物,而后者是草本植物。地物顺序等级由于有明确的被公认的先后顺序,因此随着比例尺的缩小,可以按质量特征(或数量特征)重新划分等级,也可合并等级,即按级合并相邻的地物种类。如道路等级的合并。

按空间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来合并等级,减少等级,扩大级差。类别合并不是类别删除,而是组成新类。

应当指出,并非所有的地物顺序等级都能采用合并的方法,例如,居民地按行政意义分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县级居民地与乡级居民地合并为一个等级,此时只能采用“截取冶方法,即只选取县级以上居民地,乡级以下居民地不表示。

(2)概念转换方法。指由一种目标的本来的质量概念转换为另一种目标的质量概念。

例如,大片森林中的小面积空地转换为森林。

(3)制图物体的图形等级转换方法。对于同类地物来说,地物质量的差别是通过与地物质量相应的图形分级来体现的。图形等级转换通过轮廓图形和符号图形的转换来实现地物质量、数量特征概括。

9.3.3位移

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以符号表示的各个物体之间相互压盖,模糊了相互间的关系(甚至无法正确表达),使人难以判断,需要采用图解的方法加以正确处理。即采用“位移冶的方法。“位移冶,其目的是要保证地图内容各要素总体结构的适应性,即与实地的相似性。

1.位移解决的问题

采用位移方法,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哪个位移,哪个不位移?

(2)往哪个方向位移?

(3)位移多少?

2.位移的条件

为了使地图上各要素间关系正确,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地物符号必须位移。

(1)毗邻地物之间没有必要的最小间隔但又必须放大地物本身的轮廓。

(2)加粗线条,加宽符号时。

(3)在不破坏毗邻地物图形的情况下必须放大地物本身的轮廓。

(4)由于毗邻地物的移位不允许改变彼此的相对位置。

3.位移的大小

位移的大小以两符号间关系能够清晰表达且留有最小间隙(0.2mm)较为适宜。

4.位移的基本要求

1)一般原则是保证重要物体位置准确,移动次要物体

(1)海、湖、大河流等大的水系物体与岸边地物发生矛盾时,海、湖等不位移。

(2)海、湖、河岸线与岸边道路发生矛盾时,保持岸线位置不动,平移道路,或保持岸线、道路走向不变,断开岸线。

(3)海、湖、河岸线与岸边人工堤发生矛盾,堤为主时,堤坝基线不动,堤坝基线代替岸线;岸线为主时,岸线不动,向内陆方向平移堤坝,堤坝与岸线保持间隔0.2mm。

(4)城市中河流、铁路与居民地街区矛盾时,河流、铁路位置不动,移动或缩小居民地街区(河流不动,移动铁路和街区)。

(5)高级道路与居民地发生矛盾时,保持相离、相切、相通的关系,移动小居民地。

2)在特殊情况下,要考虑地区特点、各要素制约关系、图形特征、移位难易等条件(1)峡谷中各要素关系处理,保持谷底位置不动,依次移动铁路、公路。

(2)位于等高线稀疏开阔地区的单线河与高级道路,应保持高级道路位置不动,而移动单线河。

(3)沿海、湖狭长陆地延伸的高级道路与岸线,应移动岸线,保持高级道路的完整而准确地绘出。

(4)狭长海湾与道路、居民地毗邻时,应保持道路位置和走向及居民地位置不变,而平移河流,扩大海湾的弯曲。

3)相同要素不同等级地物间图解关系的处理

(1)同一平面上相交时。等级相同的高级道路,应断开高级道路叉口内的交叉边线;等级不同的高级道路,应保持高一级道路符号的完整连续,其他等级的道路在交叉点处衔接;低级道路均以实线相交,并保持交点位置准确。

(2)同一平面上平行时。高级道路及桥梁采用共边线的方法,或保持高一级道路不动,移动低一级的道路;相同等级的道路则视情况,移动一条,或者两条同时向两侧移动。

(3)不同平面上相交时。位于上面的道路,不论等级高低,一律压盖下面的道路;对于立体交叉的道路可作适当化简。

(4)不同平面平行时。保持高级道路不动,移动低级道路;或者共用边线。

9.4地图综合的基本规律

前面讨论了地图综合的各种方法和它的制约因素,应当可以明白地图综合包含大量的因素。制图者的认识水平会对地图综合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不管是对人还是对机器,这种所谓的主观性都是不可避免的。

地图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对它的规格和标准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的规则。

9.4.1图形最小尺寸

地图上的基本图形包括线划、几何图形、轮廓图形和弯曲等。

这里要讨论的是图形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即基本图形应当达到的最小尺寸。根据长期的制图实践,可得到以下数据:

单线划的粗细为0.08~0.1mm。

两条实线间的间隔为0.15~0.2mm;

实心矩形的边长为0.3~0.4mm;

复杂轮廓的突出部位为0.3mm;

空心矩形的空白部分边长为0.4~0.5mm;

相邻实心图形的间隔为0.2mm;

实线轮廓的半径为0.4~0.5mm;

点线轮廓的最小面积为2.5~3.2mm2;

弯曲图形的内径为0.4mm时,宽度需达到0.6~0.7mm。

这些数据都是图形在反差大、要素不复杂的背景条件下制定的。如果地图上带有底色或图形所处的背景很复杂,都会影响读者的视觉,应适当加大其尺寸。

这些尺寸为地图综合尺寸提供基本参考。

9.4.2地图载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