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地图上地图内容的多少,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指标是地图载负量。
1.基本概念
地图载负量也称为地图的容量,一般理解为地图图廓内符号和注记的数量。显然,地图载负量制约着地图内容的多少,当地图符号确定以后,地图载负量越大,意味着地图内容越多。
在研究地图载负量时,还必须研究另外两个概念,即极限载负量和适宜载负量。
(1)极限载负量。指地图可能达到的最高容量。
(2)适宜载负量。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景观条件确定该图适当的载负量。
2.载负量形式
地图载负量分为两种形式:面积载负量和数值载负量。
(1)面积载负量。指地图上所有符号和注记的面积与图幅总面积之比,规定用单位面积内符号和注记所占的面积来表达。例如,23是指在1cm2面积内符号和注记所占的面积平均为23mm2。
(2)数值载负量。指单位面积内符号的个数。例如对居民地,数值载负量通常指的是100cm2面积内居民地的个数。例如,163指在100cm2范围内有163个居民地。对于线状物体,通常指1cm2范围内平均拥有的线状符号的长度,称为密度系数,表示为K=1.8cm/cm2。对于林化程度、沼化程度,则使用面积百分比来表示,例如0.63或63%。
3.面积载负量的量算
地图上不同要素的面积载负量的计算方式不同。其计算方法如下。
(1)居民地。用符号和注记的面积来计算,不同等级要分别计算,注记字数按平均数计算。
(2)道路。根据长度和粗度进行计算面积。
(3)水系。只计算单线河、渠道、附属建筑物、水域的水涯线及注记的面积。
(4)境界线。根据长度和粗细计算面积。
(5)植被。只计算符号和注记,不计算普色面积。
(6)等高线。作为背景,不计算面积。
实践证明,一幅地图的总载负量中居民地载负量占的份额最大,有时可达总量的70%~80%,其次是道路和水系,境界的载负量通常很小。所以,当研究地图载负量时,重点是研究居民地。
4.地图载负量分级
不同地区的适宜载负量指不同地区应具有的相应载负量的值。
人的视觉辨认图上内容多少的能力是有限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被识别出来,因此就要研究载负量的分级问题,它的目的是确定载负量能够辨认出的最小差别。
大量的研究证明,载负量分级可用下面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5.极限载负量及其影响
迅速而准确地确定新编地图上的极限载负量是目前地图学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地图极限载负量的数值主要取决于地图比例尺。当然,地图用途、景观条件、制图和印刷技术也会对它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有关专家的统计数据,可以用图9-8的形式表示极限载负量同地图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从图上可以看出以下一些规律。
(1)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极限载负量的数值会增加。
(2)极限载负量的数值会有一个限度,当地图比例尺小于1.100万时,其增加已经很缓慢,到1.400万时逐渐趋于一个常数(阈值)。
(3)面积载负量达到一个常数的条件下,通过改进符号设计、提高制图和印刷的技艺还可以增加所表达的地图内容。
9.4.3制图物体选取基本规律
在进行地图综合时,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确定选取指标并对制图物体实施选取。由于制图者的认识水平和所采用的数学模型的局限性,其选取结果可能是有差异的。那么,如何判断选取结果是否正确就成为一个必须要研究的问题,这就是选取基本规律问题,即正确的选取结果应符合如下的基本规律。
(1)制图物体的密度越大,其选取标准定得越低,被舍弃目标的绝对数量越大。
(2)选取遵守从主要到次要、从大到小的顺序,在任何情况下舍去的都应是较小的、次要的目标,而把较大的、重要的目标保留在地图上,使地图能保持地区的基本面貌。
(3)物体密度系数损失的绝对值和相对量都应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逐渐减少。
(4)在保持各密度区之间具有最小的辨认系数的前提下保持各地区间的密度对比关系。
9.4.4制图物体形状概括的基本规律
前已论述,地图综合中的概括分为形状概括、数量特征概括和质量特征概括三个方面。
其中数量特征概括和质量特征概括表现为数量特征减少或变得更加概略,减少物体的分类、分级等。所以,地图综合中概括的基本规律实际上主要是研究形状概括的规律。
形状概括基本规律表现为以下几点。
1.舍去小于规定尺寸的弯曲,夸大特征弯曲,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根据地图的用途等制约因素,设计文件给出保留在地图上的弯曲的最小尺度。一般来说,地图综合时应概括掉小于规定尺寸的弯曲,但由于其位置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某些小弯曲是不能去掉的,这就要把它夸大到最小弯曲规定的尺寸,不允许对大于规定尺寸的弯曲任意夸大。化简和夸大的结果应能反映该图形的基本(轮廓)特征。
2.保持各线段上的曲折系数和单位长度上的弯曲个数的对比
曲折系数和单位长度上的弯曲个数是标志曲线弯曲特征的重要指标,概括结果应能反映不同线段上弯曲特征的对比关系。
3.保持弯曲图形的类型特征
每种不同类型的曲线都有自己特定的弯曲形状,例如,河流根据其发育阶段有不同类型的弯曲。不同类型的海岸线其弯曲形状不同,各种不同地貌类型的地貌等高线图形更有不同弯曲类型。形状概括应能突出反映各自的类型特征。
4.保持制图对象的结构对比
把制图对象作为群体来研究,不管是面状、线状,还是点状物体的分布都有个结构问题,这其中包括结构类型和结构密度两个方面,综合后要保持不同地段间物体的结构对比关系。
5.保持面状物体的面积平衡
对面状轮廓的化简会造成局部的面积损失或面积扩大,总体上应保持损失的和扩大的面积基本平衡,以保持面状物体的面积基本不变。
9.4.5地图综合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地图综合应加强客观性,避免主观性。为此既要强调地理规律,即加强对制图对象区域特点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又要通过数量统计分析建立选取和概括的数量指标和依据。地图综合需要处理好下列矛盾和关系。
(1)地理真实性(相似性)与几何精确性的关系。在反映制图对象地理分布规律和区域特点与体现相似性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图形的取舍、合并、简化、夸大与位移,但为了保持地图几何的精确性,具有重要定位意义的点与线不能移动与夸大。
(2)制图对象分布的普遍规律、典型特征与特殊规律、区域特点的关系。不能为了强调普遍规律而使图形千篇一律,如不能把高山、中低山与丘陵地区,以及黄土高原的等高线画法都画成一种模式;但也不能为了保持区域特点而使图形千变万化,体现不出地理规律性。
(3)地图载负量与地图易读性的关系。既不要为了过多表达地图内容而影响地图易读性,也不能为了地图的易读性而致使地图内容贫乏。可采用多层平面设计,在不影响易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表示地图内容,尤其是多要素的综合性地图。分布图与类型图,尽量避免图例很多而轮廓界线很少,力求做到图例少,而图斑细致。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地图综合?为什么要进行地图综合?
2.地图选取用什么方法?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如何联合运用?
3.影响地图综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地图综合的?
4.地图综合的概括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概括?
5.什么是地图载负量、面积载负量、数值载负量、极限载负量和适宜载负量?
6.何谓方根选取的基本模型公式。对于独立地物,用点状符号来表示,如果在1.5万地图上选取点数为100个,那么在1.20万地图上按此基本模型计算应选取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