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张小轩侍郎鳞,立身纯洁,严于制行,主敬之学未尝一日忘,《十三经》义疏皆能默诵。嘉庆己未进士,自翰林历国子祭酒,屡转寺阁,历礼、兵、工、户、吏五部。处常事极详慎,处疑事极严毅,处成事极谦逊,故所至无赫赫名,亦不以丰功伟略自任。己未[1][1]“己未”,《辛巳丛编》本作“乙未”是。会试,榜未发已病,犹力疾自持门启而卒。敛之日,家无余赀,士大夫奔集其丧。汤敦甫协揆金钊哭之曰:“人谁不死,是人难得。吾为天下惜也。”道光壬寅入祠“闽中名宦”,著有《诚敬堂诗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吴县王亮生秀才瑬,耄而好学,博览群书。穷经长于地理,著有《四书地理考》、《春秋地理考》共若干卷。又著有《格物致知说》、《论语过位解》[2][2]清人赵坦、洪震煊、徐养原、胡缙等皆作有“论语过位解”,均戴《诂经精舍文集》卷十二,可参考。
[3]清人浑敬作有“鸱鸮篇说”、蒋湘南作有“鸱鸮之诗释”,分载《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二、《珍艺宦文钞》巷四、《七经楼文钞》卷二,可参考。
[4]清人戴震作有“记爵弁服”,载《载车原集》卷二,可参考。、《越人关弓而射之解》、《易言利涉九言利用涉不用涉不可涉各一解》、《四德配五行解》、《六宗解》、《虞书冕服十二章解》、《四海解》、《禹贡荥波解》、《鸱鸮诗说》[3]、《八音配八卦解》、《四百四十五甲子解》、《弁服异同考》[4]、《聘礼记宾入门皇升堂让将授志趋解》,余皆见之,语语畅达,考究功深。又欲复古钱钞之法,著《钱钞初编》二卷,《钱钞二编》一卷,反覆辨论,意在必行。
道州何子贞先生绍基,余己酉座师也。道光辛卯以优行贡成均,乙未以第一人举于乡,丙申成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屡掌文衡,以实学取士。己亥于福建得林芗溪孝廉昌彝,甲辰于贵州得傅青余孝廉昶,皆服古通经之士。先生内行出于天性,处家庭间恂恂孝友,其余学无所不窥,藏书数万卷,博览而详说之,于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凡历朝掌故无不了然于心。书法具体平原,上溯周秦西汉古籀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帖,搜辑至数千余种,皆心摩手追,卓然自成一家。海内求书者门如市,京师为之纸贵。林芗溪尝曰:“先生[1][1]“先生”,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作“何子贞师”。读书数万卷,下笔如潮如海,胸次高旷浑穆,游其门者如坐春风之中。”洵不诬也。
尝著《闰月定时解》有云:“《左传》言‘归余于终’,此古法之疏也。自汉造太初法,而气盈数虚之说始著。东汉以降,始初有迟速之差。唐初始信之,而唐一行造大衍术,谓推定气、定朔以数交食,推平气以颁行宪书。因定气之法有一月两中气,前后月无中气之时,闰无可置,以为定气碍于置闰也。历千年至明季李天经而始破其惑,天经上言置闰宜视合朔先后,如本月中气在次月合朔之前,则不得置闰,以此气当属十月之晦也。此议行而定气乃无碍于置闰,是汉唐诸法所远不逮也。春秋时当得九十闰,而合经传只八十七闰。[2]清人黄式三作有“宋元明儒学案辨”,陈汉章、王棻作有“宋元学案跋”,分载《儆居经说》卷三、《缀经堂初稿》卷四、《柔桥文钞》卷十一,可参考。杜注于襄二十七年顿置两闰,然尚少一闰。襄九年《传》十二月下有‘闰月戊寅’,杜谓此年无闰,当为‘门五日’之讹是也。”亦工诗,所著有《惜道味斋诗钞》四卷,《使黔草》二卷。先生尝与鄞县王雘轩大令校刊黄梨洲《宋元学案》[2]于京师,多附刊大令之说,极为公允。大令初名梓材,后更名楚材,以优贡生宰吾粤临高县,多惠政,殁于官云。著有《宋元学案补》[3][3]一作“《宋元学案补遗》”。一百卷。
光泽何愿船比部秋涛,字景源,道光甲辰进士也。学问淹洽,读书过目成诵,《十三经》义疏皆能默识之。尤深舆地之学,旁搜博采,褎然成帙。喜蓄书,积存数万卷;有异书,不惜借贷典裘以易之。与平定张石洲明经交,明经编《阎潜丘征君年谱》[1][1]一作“《阎潜邱先生年谱》”。,比部为析疑弥罅不下数十事。明经殁,所著《延昌地形志》未成,拟续成之。壬子余应礼部试,识比部于都门。和平谦逊,恂恂儒者,而于刑部律例烂熟于胸,同官多推重之。主刑部稿,日不暇给,不废著述,人以为难。又闻邵武杨湘芸户部宝臣曰:“比部家旧藏康熙、乾隆两朝内府地图,比部十一二岁时心窃喜之,尝影钞二三百纸,于直省、郡县、蒙古部落、西域城郭、一切水道了如指掌。”云。比部尝纂外藩、蒙古、俄罗斯,制度、物产、山川、风土,成书八十卷,咸丰十年正月进呈,赐名《朔方备乘》。奉上谕:“此书于制度沿革、山川形势考据详明,具见学有根柢。何秋涛著加恩俟补缺后,以员外郎升补,并著在懋勤殿行走,毋庸常川入直。钦此。”比部可谓获稽古之荣矣。
旌德吕云里秀才飞鹏,为江都凌仲子教授入室弟子,传凌氏之礼学。尝以学者限于资禀,苦《周官》全经繁富难于卒读,因取《周官》中之与《四书》发明者别而出之,以四子书为目,证以《周官》经文。其有一目而错出数事者,则仍从《周官》之次,使学者知义所统宗,文杂不。间亦取注疏之善者附之,薙其繁复,取其菁英,为《周礼四书互证》四卷。书既成,教授见而韪之。
又以郑注诸经,三《礼》为先,《诗》《书》最后,而先后恒自相违背;唐人作疏惟知“疏不破注”,纰谬相仍,后之学者茫无主适;因取郑说《仪礼》、《礼记》、《尚书》注及《诗笺》诸说之与《周官注》互异者,即以郑氏之说校郑氏之缺。其自贾逵、许慎、张衡、马融、孙炎、薛综、陈劭、干宝、崔灵恩,下逮近儒经说,凡义涉《周礼》可与互相发明者,亦详录以为郑氏参辅。修废起敝,补苴缺遗,为《周礼补注》六卷。文法谨严,堪拟高密。其说之精者,如《天官·膳夫》“王燕饮酒,则为献主”,注“郑司农云:《燕义》曰‘使宰夫为献主。’”秀才则谓周公设官,天子有宰夫,又有膳夫。诸侯亦有宰夫,而称膳夫为膳宰。《周礼》宰夫为太宰之属,职掌较尊。“王燕饮酒”,则膳夫为献主,不使宰夫,诸侯亦当使膳宰为献主。《文王世子》“公与族燕”,“膳宰为主人”,此其证也。春秋时,膳宰通称宰夫。如《左传》称“膳宰屠蒯”,而《礼记·檀弓》则云“蒉也,宰夫也”。《左传》称“宰夫熊膰不熟”[1][1]“宰夫熊膰不熟”,《左传》原文作“宰夫胹熊膰不熟”。,而《公羊传》则云“膳宰熊蹯不熟”是也。然先郑此注,盖以后世膳宰、宰夫互相通称,不能辨别,遂误合为一也。
又如《夏官·职方氏》“其浸颍、湛”,注“颍出阳城,宜属豫州,在此非也。湛,未闻。”《地理志》颍川郡阳下[2][2]“阳下”,《汉书·地理志》作“阳城”。云:“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郡国志》颍川郡“昆阳有湛水”,注引《左传》襄十六年楚公子格与晋战于湛阪。秀才谓:“《职方》之湛与颍水相近,颍出阳城,湛出昆阳,均属颍川郡,则《职方》之湛自宜以昆阳当之,与《水经》晋水下所云‘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者有别,赵氏一清合而为一,非也。全氏祖望云:‘湛是汝水支流,而颍亦与汝互相出入。’其说得之。[3][3]清人孙传凤作有“问职方荆州其浸颍湛豫州其浸波溠……”,载《洨民遗文》卷一,可参考,”其所辨正多类此。
秀才之子名贤基,字鹤田。道光乙未进士,由翰林转御史。直言敢谏,正色立朝。旬月之间由给谏鸿胪超迁侍郎,可谓蒙特达之知矣。亦治《周官》,传其家学。道光二十九年,刊《补注》于京师,多为之注,语极精审。如“太宰以九赋敛财贿”,注:玄谓“赋,口率出泉也。今之算泉,民或谓之赋,以其旧名欤。[4][4]“以其旧名欤”,注文原作“此其旧名欤”。”贾疏:“汉法民年二十五[1][1]“汉法民年二十五”,贾疏原文作“汉法民年十五”。已上至六十,出口赋钱,人百二十以为算。”秀才据江慎修说,谓汉之口率出泉,《周礼》亦有之,闾师言“凡无职者出夫布”是也。此因閒民一职转移职事,不能赴公旬三日之役,故使出夫布以当之,犹后世之丁钱及雇役钱,不可以此通释赋字也。侍郎注云:“谨案周制必无出口钱之事,《贡禹传》云:‘禹以为古民无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2][2]此引《汉书·贡禹传》有脱漏,久长,不俱引。。’禹在元帝时建议,去武帝时甚近,言之凿凿,则口钱非周所有,审矣。”
又如《考工记·弓人》“筋三侔”,注“侔,犹等也”,秀才引《释文》“侔,本又作牟,亦作桙”。侍郎注云:“谨案《既夕礼》‘两杅’注‘今文杅为桙’。《说文》作‘盂’,云盛饭器也。《礼记·内则》云‘敦、牟、卮、匜’,牟即杅,《礼记》从今文故作牟。郑云‘牟,读曰堥[3][3]“读曰堥”,注文原作“读曰鍪也”。。敦、牟,黍稷器也’,《释文》云‘齐人呼土釜为牟’,《正义》引《隐义》曰‘堥,土釜也。’今以木为器,象土釜之形,盖杅本饮食之器,以其形象土釜之牟,故得牟名。‘陶人甗[4][4]“陶人甄”,《考工记》原文作“陶人为甗”。,实二鬴’,鬴即釜。《小尔雅》四区谓之釜,是釜可用之以盛,亦可以为量,故牟、桙亦得为量名也。”其所考证多类此。咸丰二年侍郎奉旨回籍团练,桐城之陷,侍郎捐躯殉节,得旨褒嘉,洵不愧家学矣。
注释
①许印林,指许瀚(1797—1866),字印林,一字培西,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官教谕。论学受乾嘉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影响,专攻古文字声韵之学。博综经史,校勘宋、元、明本书籍,龚自珍称他为“北方学者第一”。著有《韩诗外传勘误》、《攀古小庐文》等。本书卷九载有他的小传。
②陈颂南,指陈庆镛(1795—1858),字颂南,别字乾翔,福建晋江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监察御史等职。主张抗击英侵略者,支援林则徐禁烟。后回籍办团练,卒于泉州团练公所。论学主张不分汉宋。著有《籀经堂类稿》等。本书卷六载有他的小传。
③江式,字法安,后魏陈留济阳(今河南兰考)人。江强孙,世传篆籀训诂之学。尤工篆体,洛京宫殿诸门板题署,都由他所书。历官至骁骑将军兼著作佐郎。撰《集字书》四十卷,号曰“古今文字”。
④徐铉(917—992),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仕南唐,后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与弟徐锴齐名,号“大小二徐”。精通文字学。曾与句中正等校订《说文解字》,新补十九字于正文中,又经典相承及时俗通用而《说文》所不载者四百零二字附于正文后,世称“大徐本”。另著有《徐公文集》。
⑤徐锴(921—975),字楚金。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弟,世称“小徐”。官内史舍人。精通文字学,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又据孙愐《唐韵》著《说文解字韵谱》五卷。
⑥张有(1054—?),字谦中,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隐于黄冠,雅善篆书,笔法甚古。著有《复古编》。
⑦吾邱衍(1276—1311),一作吾丘衍、吾衍,字子行,人称“贞白先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通经史百家之言,兼晓音律,精篆隶,隐居不仕。著有《学古编》、《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等。
⑧朱笥河,指朱筠(1729—1781),字竹君,又字美叔,号笥河,学者称“笥河先生”,河北大兴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编修,官安徽、福建学政。在任期内,积极倡导经学,一时汉学家如戴震、王念孙、邵晋涵、汪中、洪亮吉、章学诚、孙星衍、武亿等或入其幕府。著有《笥河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