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惕斋明经经世,字济侯,福建惠安人也。力学砥行,著书等身。尝与门徒讲论,口授注疏,未尝检本。论六书,检《说文》举手即得其字,其精熟如此。又尝言:“吾人治经,非以矜淹洽,为他日当治人也。治人当先自治,苟不能自治,徒治经何益?”居父母丧,不饮酒食肉、不居内者六年。泉俗好閗,大姓为甚,渐渍身教,竟为仁里,可谓笃实君子矣。所著有《十三经正读定本》八十卷、《春秋例辨》八卷、《尔雅音疏》六卷、《孝经说》二卷、《夏小正说》一卷、《释文辨证》十四卷、《经传释词续编》八卷、《说文会通》十六卷、《韵学溯源》四卷、《诗韵订》二卷、《惕斋经说》六卷、《读经校语》四卷。其《通经略》一篇,[1][1]“篇”,《辛巳丛编》本作“编”是。则纂集古今治术本于经术者,以明穷经致用之方,共数十卷。尚未成书:《四书集解》十二卷、《周易本义发明》十二卷、《小学辑记》、《近思录附注》、《性理辑义》共若干卷。甘泉薛子韵秀才①尝著《说文答问证疏》六卷,以博洽称,明经为之补笺,语多精审。道光庚寅,君应岁试,使者奇其文,询所学博辨切至,遂举辛卯优行第一,贡成均。及抵都,则病嗽,转成脚气,年仅五十,精力未衰,竟以五月二十日卒于都中。
包季怀孝廉世荣,安徽泾县人也。嘉庆末,治《毛诗》者十有四年,寒暑不辍,成《训诂》八卷、《草木》二卷、《鸟兽》一卷、《虫鱼》一卷、《舆地》一卷,名曰《学诗识小录》。述吉凶、典礼、器服、乐章者又十卷,未有大名,共二十二卷,四十余万言。《识小录》十三卷中,唯《舆地》一卷未经君自写定。《述礼》十卷,则初稿数欲焚弃而幸存故笥者,考订详明,征引赅洽,可谓善述之儒已。君以治经博览载籍,尤好《荀子》、《楚词》、《吕览》、《史记》、班、范、陈三史②、《通典》、《通鉴》,每岁必流览数过。性廉介,旅居扬州闭户不通人事者二十年。善取友,与甘泉薛传均子韵、仪征刘文淇孟瞻、旌德姚佩中仲虞③同志趣,讲贯至久,故论交尤笃。年十九,始应童子试,八试始补府学附生。五试乡举,至道光辛巳始以经艺醇茂、策问详赡中举人。丙午应礼部试,报罢南归,于九月十八日卒于扬州。孝廉有族子,名慎言、字孟开,道光甲午举人,亦通经学,著有《读孟偶诠》、《公羊隅见》各若干卷。惟秉性孤高,目空一切。壬子之夏,于陈卓人④比部座上晤之,观其言论,盖欲窃比东原戴氏,而学识远不及云。
汪小城茂才穀,江苏仪征县学生也。质脆弱,性和易,居家蔼如,接人退然如不及。唯力学则精锐强悍,进而不止,不欲后古人。弱冠即鄙弃俗学,委心许、郑,集残缺以求会通。有龃龉不相入者,则旁稽博讨、钩深洞赜,常达旦不寐。又以揅经擘史要领多在《舆地》,故记简质,后儒各为歧说纷出无依据,唯近世之图精审,据以为本,比群籍而究事情,口指手画,必得显证而后已。尤工书,约钟、梁隶法为真行,风发蹈厉,有不可控勒之势。与同志友丹徒汪沅芷生⑤、甘泉薛傅均子韵、仪征刘文淇孟瞻、宝应刘宝楠楚桢、泾包慎言孟开、旌德姚佩中仲虞、仪征王僧保西御⑥、江都梅植之蕴生⑦、丹徒柳兴恩宾叔、甘泉杨亮季子⑧、仪征吴廷扬熙载⑨、王翼凤句生⑩互相砥砺,共为实学。乃积劳致咯血,道光八年十二月十日卒于扬州,年止三十有五。造诣极深,著述未就,惜哉!
国朝重熙累洽,尊经重学,御纂诸经,颁在学官,而又广开四库,征召隐逸,两举鸿博,一举经学,天下之士靡然向风。二百年来,专门名家,于《易》有半农、定宇惠氏父子;于《书》有艮庭江氏、西庄王氏;于《诗》有长发陈氏;于《礼》有稷若张氏、慎修江氏、东原戴氏;于《春秋》有复初顾氏、顨轩孔氏;于《尔雅》、《说文》、音韵有亭林顾氏、二云邵氏、竹汀钱氏、懋堂段氏、石臞王氏。其读书卓识,超出前人,自辟涂径,为历代诸儒所未及,者约有数端:一曰辨群经之伪。如胡氏之《易图明辨》辨河图洛书、先天后天各图非《易》书本有,王氏之《白田草堂杂著》辨《周易本义》前九图非朱子所作,阎氏《古文尚书疏证》、惠氏《古文尚书考》辨东晋晚出之古文《孔传》为梅赜伪撰,毛氏《诗传》、《诗说驳议》辨《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为丰坊伪撰是也。一曰存古籍之真。如《易经》二篇、《传》十篇,本自别行,王弼作注始分传附经,朱子《本义》复古十二篇,明时刊《大全》以《本义》附《程传》后。后坊刻去《程传》存《本义》,仍用程传经本,而朱子书遂失其旧。自《御纂周易折衷》改从古本,学者始见真面目,惠氏《周易本义辨证》详言之。有如竹君朱氏之倡刊《说文》始一终亥之本,通志堂、抱经堂之校刊《经典释文》原本是也。一曰发明微学。惠氏之《易汉学》、《周易述》,张氏之《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王氏之《广雅疏证》,段氏[1][1]原刊“段氏”作“殷氏”,现改正。之《说文注》,黄氏梨洲、梅氏勿庵之本《周髀》言天文,邵氏二云、郝氏兰皋之重疏《尔雅》,焦氏里堂之重疏《孟子》,陈氏硕甫之重疏《毛诗》是也。一曰广求遗说。余氏之《古经解钩沉》,任氏之《小学钩沉》,邵氏之《韩诗内传考》,洪氏之辑郑、贾、服诸家说为《左传诂》,臧氏之辑《仪礼·丧服》马、王注、《礼记》卢植《解诂》、《月令》蔡邕《章句》、《尔雅》古注是也。一曰驳正旧解。江氏之《深衣考误》辨深衣非六幅交解为十二幅,[1][1]清人王宗炎作有“深衣释例”、陈沣作有“深衣说”、邹伯奇、周以贞作有“深衣考”,分载《晚闻居士遗集》卷四、《东望集》卷一、《学海堂三集》卷八,可参考。
[2]《清史稿·段玉裁传》、《经韵楼集》均作“《六书韵均表》”。《乡党图考》辨治朝本无屋无堂。顾亭林《左传杜解补正》、顾复初《春秋大事表》皆纠杜注“谅暗短丧”之谬是也。一曰创通大义。顾氏之《音学五书》分十部,江氏之《古韵标准》分十三部,段氏之《六书音韵表》[2]分十七部,以考古音。王氏之《经传释词》标举一百六十字,以明经传中语词非实义。凌氏之《礼经释例》分通例、饮食例、宾客例、射例、变例、祭例、器服例、杂例,以言礼之节文等杀是也。凡此皆我朝经学之卓卓者。其他闭户研求,以其所得笔之于书不可殚述焉。
泾县朱兰坡侍讲珔,精研许、郑,出入承明著作之庭二十余年,内府图籍外间所罕见者,辄录副本。又性好表章遗逸,宏奖士类,四方著述未经刊布者,多求审定。先世培风阁藏书最富,而其万卷楼所得秘本尤多。于是博采本朝说经之文,核其是非,勘其异同,分类编录,名曰《国朝说经文钞》。凡《易》八卷、《书》八卷、《诗》八卷、《春秋》八卷、《周礼》十卷、《仪礼》五卷、《礼记》五卷、《三礼总义》十卷、《论语》《孟子》附群经义共五卷、《尔雅》一卷、《说文》一卷、《音韵》一卷,都为七十卷。又《续钞》二十卷,其文多钞自诸家集中,而解经之书有分段笺释、自成篇章者,亦同录入。寻其义例,惟收征实之文,不取蹈空之论。至于一事数说,兼存并载,以资考证。盖欲读者因文通经,非因经存文也。然而诸家撰著之精,亦借是萃聚,不致散逸,是书嘉惠艺林之意不甚盛欤?
歙县汪孝廉名龙,字叔辰,乾隆丙午举人也。尝读《诗》《生民》、《玄[1][1]“玄”,原刊作“元”,避康熙名讳,现改正。鸟》二篇,疑郑笺“迹乳卵生”之说,不若《毛传》谓“姜嫄、简狄从帝喾祀郊禖”之说为正。遂博稽《传》、《笺》异同,用力于是经者数十年,成《毛诗异义》四卷、《毛诗申成》十卷。《毛传》辞义简质,师授甚远,独得《诗》之正传,而郑君笺《诗》又在注礼之后,学益深邃,均有未易訾议者。自唐人作疏,不能辨别源流,后之读《诗》者从毛从郑,均或未安。孝廉意主述毛,而立论必持其平,一字之异,必详考而证明之。尝作《异义述》曰:“郑注《周礼·封人》‘设其楅衡’,谓楅设于角,衡设于鼻。及笺《诗》‘夏而楅衡’则同《传》,以为‘楅衡其牛角,为其触牴人[2][2]《传》文“人”后有“也”字。
[3]“逼”,《说文》原文作“畐”。
[4]“朴棫”,《毛诗》原文作“棫朴”。’。《说文解字》云‘楅,以木有所逼[3]束也’,‘衡’字注云‘牛触横大木其角’,是楅、衡本一事,《礼》注分之,不若《诗·笺》为当矣。然则郑于《传》义,其有不同,殆非苟为异者。顾《朴棫[4]·笺》不以六师为六军,孔氏稽之《郑志》谓非定解,由所注者广,未及改正,即是以思其得无异所不当异者乎?而《正义》申述又或异其所同,或同其所异,是盖不可以无辨也。”又曰:“《正义》、《释文》所据经本复各不同,其所申解亦或有异且有误解经义,而自异于毛、郑者,是又不可以不考也。”又今本郑氏《诗谱》多讹脱,孝廉据各书所引校补,录附《异义》之后。孝廉说《诗》,其精者萃于《异义》。殁后,弟子鲍方榘刊以行世,而其《申成》一书征引极为详备,王拔萃鼎祚珍藏之。惜乎!其未并梓也。
孝廉尤熟于许氏《说文》,所著书数自手写,点画悉宗六书,无一笔苟。年过七十,交于段大令玉裁,得其注《说文》,复将《异义》补正若干条,重写定本,而大令亦多采其说入《说文注》。生平安贫乐道,绝不干预外事,而当事者高其学,每造访其庐。尝修《徽州府志》,所定体例简严,后之为志书者不能及也。又尝主讲徽州郡城古紫阳书院。道光三年十月十五日卒,卒年八十有二。孝廉于俦辈少所许可,唯与同邑举人方椿友善。椿字子桥,事生母张极孝,性刚介,不苟随俗俯仰,急人之难,待友至诚。潜心六书,通汉儒笺注,藏书万卷,手自校雠,著有《楚颂山房诗文集》十卷、《歙艺文志》四卷,亦绩学之士也。
高邮王文肃尚书,名安国,字书城。雍正二年进士,由翰林历官至吏部尚书。十二年,提督广东肇高学政。旧制院门严启闭,尚书曰:“人之欲窦在心,苟无欲,虽日启何患?”乃设西斋延见诸生,令长揖不拜,使知重廉耻、长气节。自是士子俗习尽除,文风丕变。阮太傅称尚书“以清正立朝,以经术教子”。故尚书之子经学最为精博,而不知尚书重门洞开,虚怀下士。故戴东原策蹇至京师,尚书即延致家塾,俾授公子以经也。公子名念孙,字怀祖,晚号石臞,乾隆四十年进士,由翰林改主事,官至直隶永定河道。胸怀高淡,吐弃一切。嗜古著书,精于训诂。以魏张揖《广雅》旧无注者,乃荟萃汉魏故训为《疏证》二十卷。闻观察之为是书也,日课疏三字,罔间寒暑,阅十余稔乃成,实为小学家不可少之书。又以子史中微文奥义研究者少,患传本讹脱日甚,乃取《管子》、《淮南子》、《国策》、《史记》等书详加釐订,方将以次《别录》所校于简,为《读书杂志》八十四卷,考证精确,文词尤为雅善。
观察之子,名引之,字伯申,一字曼卿。嘉庆四年进士,由翰林官至工部尚书,谥文简。自幼究心《尔雅》、《说文》、《音学五书》者有年,得其要领。侍养京邸,聆承庭训,贯通众说,益得指归。厥后师友一堂,凡有著作互相考核。观察著《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多附文简之说,文简所著书亦多附观察之说。所著《经义述闻》,援据精确,持论名通,不为墨守之学,久已传布艺林。所著《经传释词》,专释语词、虚字,开万古未有之涂径,荟萃众解,津逮后人,足补《尔雅》之阙。学者诚能即是书而详考之,于经义固无扞格,而读子史、读古书无不迎刃以解,其功实与《尔雅》相等也。
文简之子名寿同,字子兰,亦深经学。道光二十四年会试,书艺题为“同律度量衡”,本郑君阴律阳律之说,成进士,改刑部,出为湖北汉黄德道。咸丰二年,红巾贼陷武昌,捐躯完节,洵不愧家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