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美的爱情总以悲剧结束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用凄美来形容爱情,的确,完满的结局只有极少数,有多少不尽如人意,有多少只可追忆。唯美爱情似乎都以悲剧结尾。
罗密欧和朱丽叶只能在上帝那里百年好合;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蝴蝶后才能成双成对;“泰坦尼克号”船舰中的Jack只能把他对Rose的爱随同自己的身体一起永远埋藏在2500米以下的大西洋冰冷的海底……
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相守终生呢?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这涉及一个经济学名词:吉芬商品。
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最早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从而使“吉芬商品”的名词流传下来。
吉芬商品是指,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根据需求法则,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购买数量一般随着价格的上升(下降),市场需求量将减少(增加)。而吉芬商品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显然有悖于正常情形。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像土豆这类的低档商品中。当土豆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变穷了,收入效应使消费者想少买肉多买土豆。同时,由于土豆相对于肉变得更为昂贵,替代效应使消费者想购买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但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如此之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结果消费者的反应是少买肉,多买土豆。这就是“吉芬难题”。
由此可见,首先,吉芬商品必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东西,就如同以土豆为主粮的贫困家庭,它的替代效应非常的弱。其次,它必须占某个家庭收入的较大比例,因而收入效应就会非常强。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产品极为丰富的社会里,这样的产品几乎是找不到的。比如不吃土豆,可以吃米饭、馒头;不去看书,可以去咖啡厅。
吉芬商品跟爱情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爱情也可以同时满足极低的替代效应和极高的收入效应。
首先,在梁山伯的心目中,祝英台是绝对无可替代的,多少金银财宝都无法替代他对祝英台的真情;再次,祝英台的收入效应极高,因为梁山伯愿意离开名望富豪的家族与祝英台私奔,可见祝英台占据了他无穷大的收入。可知,他们的爱情就是吉芬商品。
当梁家和祝家越是阻止他们,他们在一起的难度就越大,但对于梁山伯来说,祝英台的价格就越高了,阻碍不但没有减弱他对祝英台的爱意,反而激起了他更加强大的爱情力量,所以,是需求更增长了。当两个家族对他们的阻力越来越大,大到无法逾越,梁山伯只能将他的全部收入也就是他的生命来换取他所需要的爱情。同理,祝英台也一样,所以他们的结局也就只能是悲剧。
那如何让悲剧不重演呢?有,那就是,尽量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完美的爱情”。因为完美的东西往往是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甚至你的生命;另外就是奉劝那些企图阻止真挚爱情延续的人们,如果你是出于善意,那你要知道你的强力阻挠只会让这对恋人的爱情更深,只会使他们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于他们的生命。
婚姻超市,不是交易胜似交易
为什么白毛女可以嫁给黄世仁
最近网上疯狂流传着一个帖子,名为“白毛女为什么不能嫁黄世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起因为,华中师范大学一位90后女大学生提出:“********************,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也不要紧”。因此,很多人士总结,由此看来,“白毛女应该嫁黄世仁”的观点近年在年轻人当中很流行,这表明人们由上世纪40年代对群众疾苦的同情,演变成而今很多人对金钱的膜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向多元化发展,传统思绪里女性是对黄世仁这个为非用歹的恶霸向来是深恶痛绝的。“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观点近来却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所赞同。
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许祖华则认为,“白毛女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的观点,是在后现代语境下提出来的。如果仅仅从文学角度看,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下价值观的颠覆,是不可取的。如果仅仅从当代的生活上来说,现代“白毛女”嫁给“黄世仁”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是自由的;至于做了这种选择,是否成功幸福,谁也说不清。但他不认为大学生应该这样选择,人的生命价值尊严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创造。
尽管经济学认为,爱情爱女双方各取所需的一场交易。但是我们也爱情的选择上不能过度追求某一方面的利益,既然是“交易”,不可避免地会有交易的条件不对等的情况,这时就达不到交易,随之带来爱情的失败。
因为在婚姻中,男人的资本是事业金钱,其次才是身高相貌,人品学历;女人的资本是年轻漂亮,其次才是家庭背景、学历。而青春、美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贬值,而金钱则很可能让财富累积升值,那些以青春与美貌作为条件与物质交易的女性势必会为加大婚姻失败的可能性。
有一位银行经理与自己身为图书馆馆长的妻子离了婚,然后再和他的女秘书结婚。女秘书不论是学识、地位还是智慧都不如前妻,不过,银行经理却能得到了安全感和自我优越感。而女秘书也因为和经理结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经济学家看来,这样的爱情更容易长久,因为他们之间实现了互利。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爱情》一文中这样写道:“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难以持久的。”
当男女双方经过热烈甜蜜的恋爱走入婚姻的殿堂,在对方那里总是得到了某种利益的满足,也许是被对方的美貌所吸引,即满足了精神利益;如果是看中了对方的品位、谈吐、气质,则满足了感情利益;如果你能以财富、地位取胜,则表明对方需要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于是,层出不穷的爱情“怪象”也纷沓而来,“老夫少妻”、“老妇少男”、“小明星嫁大豪门”、“丑女攀高枝”、“宁可做有钱人二奶也不嫁普通男”,以至于老一辈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在传统意义上,爱情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动机,都会对经济行为做出反应,没有任何爱在付出后是完全不求取回报的,婚姻只是一个买卖市场——每个人都希望能从婚姻中得到快乐和幸福。但这种快乐是需要用一定的物质和情感投入交换得来的。
你或许会觉得经济学家们的“婚姻市场”观点太过势利且一点也不浪漫,然而,这却是经济学独有的理性。在浪漫、温馨的感情外衣的包装之下,婚姻中其实也是赤裸裸的人性和现实。早一点认清婚姻的中的现实关系,其实更有利于我们经营好婚姻,使婚姻幸福、持久。
小颖大学一毕业就选择了嫁人,她嫁给了大自己好几岁的刘宇。刘宇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小颖嫁给他的目的很简单,除了想找一份爱情外,更多的是为了优越、安稳的生活。
结婚之前,小颖的经济条件非常不乐观。当别人把她介绍给刘宇的时候,刘宇一下就被小颖的美貌吸引住。作为等价的交换,小颖用自己的美丽外形换来了安定的婚姻生活。
结婚之后,刘宇不再让小颖外出工作,让她做一名全职太太。于是,小颖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看电视,上网,做美容,找朋友聊天。昔日的闺蜜们都说,小颖嫁了个好老公,简直幸福死了!小颖自己也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不错。
结婚两年后,一直赋闲在家的小颖想要个孩子。她向刘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原以为丈夫会欣喜若狂。哪料得刘宇很不高兴,一口拒绝了小颖的提议。刘宇的理由很直接:一旦生了孩子,小颖的身材就会受到影响。此事给了小颖很大的震动,虽然她也明白自己是依靠外形换来了优越生活的,却没有想到婚后两年了,丈夫仍只看重她的这一优点。
小颖没有工作,人际交往圈又非常小。在她的一直坚持下,刘宇最终同意要孩子。不过,这之后刘宇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后来甚至发展到了彻夜不归。终于,小颖发现丈夫有了外遇了。
小颖这才看清当初自己的“等价交换”并不“等价”。在她和刘宇的婚姻市场中,双方进行的交换具有太多的不稳定性。
这是婚姻中典型的“交换”案例。一方支付物质成本,另一方付出的是青春和美貌。“交换”双方最终若不能形成感情基础,这种婚姻的幸福是短暂的。婚姻生活中,付出青春的一方,在自己资本要耗尽的时候,只有尽快培养第二种资本,利用对方的物质条件,提升自己的交易成本,才能获得更长久的幸福。
小颖的婚姻很具有代表性,如今社会中,有很多男女都期望能在婚姻市场的交换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一般来说,男方更看重女方的身体条件。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身体条件能带给自己更多的效用。而女方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往往处于弱势,所以更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为什么涓生与子君最终分手
欧·亨利著名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曾描述过这样一对情侣,他们生活贫穷,却非常相爱。在一次圣诞节前夕,这对恋人尽管身无分文,却都想给对方悄悄准备一份礼物。
可是,这对穷困的恋人能买得起什么呢?
男孩身上最值钱的家当就是自己仅有的一块怀表,他想来想去,决定狠下心把这块心爱的表卖掉,去为自己心爱的人买一把梳子,准备去配心上人那一头美丽的金色长发。然而,女孩为了能够给男孩买他需要的礼物,却去剪掉自己心爱的长发,拿去卖钱,为男孩买了一条表链,因为她早就发现男孩那支珍贵的怀表一直缺一条表链……
这则看似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却也是一个冷幽默。两个相爱的人各自用自己最心爱东西为对方换来的礼物而再也无法使用,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哀。爱情是一种心理感觉,而这种感觉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它需要物质来支撑。这种支撑会使爱情变得更实在、更牢固,也更持久;相反,如果只是纯粹浪漫的爱情,一旦遇到现实问题,可能就会不堪一击。因此,在爱情中注入对经济的考虑,是无可厚非的。
鲁迅先生的《伤逝》讲述的是五四时期两个年轻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收场。
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感情深厚,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悄然凋落。除了社会压迫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拮据、衣食问题、住房问题,不时撞击着他们爱情的幻梦,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因经济困顿,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应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样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
在窘迫的生活状态下,爱情还会长久吗?
这部小说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爱情的基础是物质,尤其在经济学家的眼里,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我国有“米面夫妻”的说法,也是说夫妻关系首先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
从经济学上来说,涓生和子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首先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满足。
时代在变化,爱情的观念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在经济意识已经深入骨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没有面包的爱情难以幸福,爱情和浪漫也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给女方介绍对象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句:“他月薪多少?有车没?有房没?”在实际选择爱情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完全不考虑双方的物质基础?
现代社会,女人傍大款和男人找富婆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样的男人和女人无非是想让自己的物质起点高一些。很多人认为将恋爱婚姻与经济挂钩,爱情显得庸俗化,传统观念也认为这是道德滑坡。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也是符合人性的。
当然,现实是复杂的,决定爱情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物质并不是唯一的条件,但我们更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爱情与物质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一定会有利于对爱情的抉择。能找寻到一份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浪漫爱情,不是更好吗?
为什么婚姻不是一张长期的饭票
张爱玲说过,女人就是要用老公的钱,结婚的乐趣在于找一张长期饭票。许多单身女性都以嫁有钱老公为第一目标,以为生活会因此而有保障。
这是一句谎言,天有不测风云,老公现在有钱,不代表将来一定有钱,中年破产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再看一看近几年直线上升的离婚率,女性就更要认清,有钱的老公不一定可靠。
小颖,大学一毕业后,别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大自己好几岁的外贸公司老板刘宇,此时小颖的经济条件非常不乐观,但刘宇一下子就被小颖的美貌吸引住了。两人并在交往后不久便结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