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幸福达人系列)
36500200000015

第15章 交通运输走不出的经济学之轨(2)

总之,若非铁路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售票制度不完善,也不会让票贩子市场这么繁荣。李国安委员对此非常不满,并不停地强调,此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更不能再让铁路系统继续遭受世人的嘲讽。他建议政府应当建立长效、可靠、便捷的火车票预售制度,从而使相关情况得以改善。

火车鸣笛扰民,可以不付任何代价

根据上海市铁路局上海北郊站附近居住的居民投诉,该地区每天到了晚间20:00~23:00左右,常常有多辆火车经过。当时正是人们休息入眠的时间。巨大的轰鸣声,吵得人们根本无法入睡;刺耳的鸣笛声,让很多人饱受折磨,甚至神经衰弱,一躺到床上,就会条件反射地无法安眠。居民多次找到铁路局进行商议,结果铁路局对此置之不理。甚至有人想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但却担心败诉。

从经济学角度看,火车鸣笛扰民行为,是否可以申请赔偿?

此处涉及一个负的外部性问题。在经济学中,负的外部性指的是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行为造成了环境或者生态的破坏,却不用承担社会成本,而是由整个社会来承受负面后果。案例中,火车鸣笛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具有负的外部性问题,它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干扰,但却没有付出任何代价。

对于负的外部性问题,一般政府会采用缴税款、补贴等形式来管理,若是造成了损害,也会要求企业进行赔偿。但是,对于铁路部门,这一属于国家部门的管理却鲜有明文规定。考虑到这种干扰行为对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有影响,按理说,应当可以申请赔偿。

不过,现实中,目前还没有人得到赔偿。居民状告铁路局对其人身健康造成伤害,多会因无法确定受到了多大的损害、如何赔偿而被驳回。尤其是多数人声称遭受精神损害,大家都知道,此种损害很难确定,相关费用也不易衡量。

我们再来回顾2000年被各大媒体关注的大学生状告火车鸣笛扰民案。它是全国第一例因噪声问题将铁路部门告上法庭的案件。

案件的原告为修志玉,1999年5月,其父在大连市沙河口区绿波小区购买了一套住房。全家搬进新房后,才发现时不时响起的火车鸣笛声吵得他们根本无法入睡。无奈之下,修志玉决定起诉铁路部门,为自己以及居住在铁路沿线的居民讨个说法。

然而从案件的二审结果就可以看到——火车鸣笛扰民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只是,要法院判处铁路部门赔偿,于法无据,于伤无据。且法院指出“被告建铁路在先,原告购房时应该预见到噪声扰民”,结果原告上诉也只能换来败诉。当时,这个案件引起了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却没有带来大家想要的结果。看来,在法律相关领域缺少规定和医学技术手段尚且不够发达的中国,想通过打官司这条路来寻求赔偿行不通。

当然,并不是说铁路当局就可以这样置之不理。既然无法对居民进行明确的赔偿,相关部门就应采取一定措施,减少负的外部性问题造成的损害。例如,规定特定的火车经过时间、鸣笛的声量、鸣笛时间长短;或者对住在火车经过地区的居民给予一定的优待或补贴;再或者由政府进行相关立法,加强严格的管理,等等。它们都不失为政府可以考虑采用的好方法。

还有,就是建议大家不要购买火车会经过地点的房子。在造成人身损害之前,你完全可以避免它的发生。在房市上,火车经过处的房子相对来说,便宜一些。其中可能就隐藏着一定的负面信息。换而言之,低价格之中,也许就包含着可能会造成噪音侵害的考虑,所以,购房者在决定前一定要想清楚,做个理性的经济人,全面考虑所选择住址会给你带来的一切投入和成本。否则,当鸣笛声的噪音侵害让你无法忍受时,你一点都不会觉得自己在当初买房的时候,因房屋低价而得到了多少消费者剩余,相反,你不得不为此承担更多的医药费用。

比尔·盖茨该坐头等舱

如今,大多数人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生活的优渥,方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就连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飞机逐渐也成了人们常用到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人搭乘飞机去办公务或者旅游。

据说比尔·盖茨这位世界巨富常常外出办公务,但奇怪的是,他从不坐头等舱。不管多远的旅程,他总是坐经济舱。很多国内的富豪中,也出现效仿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省钱?区区几文头等舱票款,与几千万、几个亿甚至几百亿的身家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且不论他们出于什么目的,既然有钱,你就该坐头等舱!

在经济学里,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一般都受到自己购买力的限制,购买力对消费者作出决策有预算约束的作用。有钱人相对购买力强,能够支付头等舱的价格,或者根本对其就是九牛一毛。普通大众可能就没这个能力。既然没有超过自己的预算,又能享受舒适的待遇,何乐而不为?

同普通舱相较而言,头等舱更舒适,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享受,甚至是消费者剩余。如果花钱能花得舒适,花得开心,这样的消费也是值得的。有一段描述头等舱的话:“头等舱的服务周到体贴。用餐时,空姐会递上带有各式菜色的精美菜单,以及各种高级香槟酒水,由你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选择。休息时,只需将按钮轻轻一摁,坐椅就会慢慢变成一张可以舒适入眠的床!而每一个座位,都用弧型板墙同他人隔开,让你完全可以享有独立的空间。”可见头等舱的服务更人性化,虽然贵些,但也会让你觉得物有所值。

再者,坐头等舱,花更多的钱消费还能为国家的GDP作贡献。政府一直强调要扩大内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消费者配合,若我们都不去购买服务,又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一来,如果具备经济实力,选择头等舱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如今,大家的生活变好了,手头更宽裕了,到商品丰富、秩序良好的市场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跟着旅游团去祖国各地旅游,这些事情同坐头等舱的道理是一样的。做个会享受的消费者也很好。钱本来就是拿来用的,只要条件允许,该花就花。

过去许多人很穷,结果就穷怕了。有钱时,就秉着“能不花就不花”的信念,一分都不敢乱花。可你是否想过,那些一点点增加的数字能带给你现实中的快乐和享受吗?有很多人存了一辈子钱,到最后,很富有,可是连飞机都没坐过,连电影院都没进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不该再委屈自己了。所以,我们主张,有钱就该去坐头等舱!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允许时,我们也应当生活得好一些!

班机误点,损失凭什么让航空公司赔偿

班机延误是航空运输中的常见现象。中国国内每年约有20%的航班延误,同样的情况在美国等国家也总是出现,近年来美国一直有约1/4的航班在时刻表规定时间15分钟后到达。班机延误,造成旅客的不便,渐渐旅客同航空公司的纠纷增多,对航班的投诉也日益增加。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民航服务双方呈现的是买卖服务关系,民航公司理应秉着诚实信用原则对顾客提供服务,但在此过程中,若因班机误点而使部分旅客遭受损失,这笔钱该由谁来负担?

由于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很多旅客同民航公司的矛盾进一步升级,出现了大范围、高频度的旅客“霸机、罢机”行为。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7月就出现300起“霸机、罢机”事件。消费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那么班机误点,究竟这损失该由谁来赔偿?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在航班误点的过程中,首先,旅客的消费者预期被干扰,原本计划好的行程因此而受到耽搁,本想乘坐飞机就是为了方便快捷,没想到一切安排都被打乱。其次,旅客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如因误时而产生的时间风险、收益风险等,若是有商务在身,损失就更难以计算!即便有的航空公司提供住宿和食品,但也未必能弥补损失。然而,若是航空公司有了什么意外,还可以因购买相应保险,减少损失。对两者进行对比会发现,风险大的是旅客,吃亏的也肯定是旅客,这样的情况,是否合理?高风险的不对称分布,等待过程中时间成本的无意义损失,让旅客多有怨言。班机误点是航空公司的事情,这是它提供服务范围内的事情,难道不应当由其进行赔偿?

在国外,如果班机耽误时间过长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可在国内相关的措施极为少见。虽然中国民航总局在2004年6月曾经向国内航空公司下发《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但最后付诸实施的只有深圳航空公司。且由于《意见》并非强制性法规,各大航空公司想遵守就遵守,不遵守也没什么处罚,《意见》形同虚设,根本没能缓解由航班延误导致的混乱局面。

更令人头痛的是,现在有的航空公司还持着这样的态度,觉得:“飞机运营本身就是高风险运作,旅客来坐飞机,耽误时间也违背了航空公司的意愿,凭什么自己赔?飞机上的服务提供本身要比火车上的要好,成本要高,为什么班机误点还要自己来承担损失赔偿?”

不正确的观念,让航空公司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是市场需求的主导者。如果航空公司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不能正确处理顾客反映的问题,顾客就会对其有所排斥,直接反映在市场上就是,需求大量减少。难道这是航空公司想要的结果?

很多的学者对航空公司的做法都不赞同,他们认为,一方面,既然风险是由航空公司造成的,就应当由航空公司来承担。长时间的延误应根据一定的比率进行赔偿,短时间内的可以不赔(以《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中的四小时为界限)。另一方面,航空公司应当在给顾客办理机票时提供可能误时的保险,将其加在机票的成本内,以让顾客的利益有更多重的保障。

可见,航空公司不但要在相关规定和服务上有所改变,在思想观念上也应当进行转变,毕竟现代的消费群体已经比过去更有经济头脑和风险意识,也更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了。

高购买门槛与低折扣优惠票

每到出行淡季,为保证上座率,各航空公司不惜推出大量低折扣机票。像北京、上海等许多热门航线,也都能轻松买到5折以下特价票,很多航线甚至将折扣降至为2折,比火车票还便宜。如从银川到北京机票原价1090元,2折价格就是218元,加上燃油附加费和机场建设费200元,共计418元。又如,从杭州到北京,如果买到2折机票,只要350元,如果不算上燃油附加费,和一张320元的火车硬卧票价格已相当接近,远远低于550元的Z10次列车票价。据机场工作人员介绍,只要提前半个月订票,这种低折扣机票都可以买到。

对于旅客来说,最高兴的就是能够买到优惠机票,这样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实际上,这种以同样的机票,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人的做法,在经济学理论中,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而价格歧视的代表性行为,就是在市场分割的前提下,将相同的商品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给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它早在西方出现垄断企业时,就开始在各个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如今在中国的一些企业中也可以看到,民航业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你总有机会看到在某些地区的航班或者某些群体的票价要比其他地区或群体的便宜许多。

那么,航空公司为什么要在票价上搞价格歧视?

通常,航空公司在进行价格决策的时候,会反复思量一个问题,即价格的高低。如果把价格定低了,就会少赚很多钱,弄不好还会亏损,而把价格定高了,又会吓跑很多支付能力不高的顾客,同样也赚不到钱。那它能不能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呢?只要能将不同的顾客和市场分割开,就能够对有差异的消费群体实行差别价格,也就可能让企业获得最高的利润。于是,价格歧视就产生了。航空公司便对收入较高、稳定的人群,售之以正常的价格,而对那些收入较低、有特殊困难的人群,就售之以优惠的价格。

同时,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价格是消费者购买飞机票的代价。不同的消费者会在消费前考虑这样的价格对其承受能力的影响,再决定是否要购买。也就是说,价格能对其起到引导作用。于是不同的价格,就能够吸引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来进行购买。这样,通过价格歧视,卖方得到了最多的收益,使飞行的平均成本降低,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此外,卖方的行为还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如此看,不失为一笔多赢的买卖,何乐而不为?

不过,在销售优惠票的时候,航空公司总会设置一定的门槛,使优惠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大规模的优惠,对于航空公司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在这个时候,航空公司通常会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实行优惠,例如,根据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将老幼群体单独划分出来,享受优惠价格;或者将伤残人士、荣誉军人等划分出来,享受几折的优待,等等。一般,这样的理由都能为绝大部分旅客所接受,因为我们的观念中,一向都认为它们是合理且正当的,富有人情味的。

如此,航空公司才能做到,既可以实行价格歧视,充分利用资源,又不引起旅客的不满和投诉;既获得最多利润,又不损害到旅客和社会的根本福利。可见,它们设置这样的门槛是必要和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