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幸福达人系列)
36500200000016

第16章 魔法也疯狂:消费的理性与感性(1)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到商场,就有购物的冲动,买回一大堆本不需要的东西。是什么让你为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甘心掏钱?在经济学中去找答案吧。

并不违法的最低消费

有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针对北京市政府禁止饭馆向顾客强行摊销“最低消费”的事情录制了一期电视节目。在节目中提到生活里,许多餐厅酒店、娱乐场所等地方都能看到“顾客最低消费××元”的标示,由于不是一家两家,而是有一批这样的商家,结果这样的规定就被戏称为是餐饮娱乐业的“潜规则”。

在外企工作的林先生对朋友抱怨说:“都说消费者是上帝,但上帝消费多少还要饭店来定,太可笑了。”此类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例了。在老百姓眼里,餐饮娱乐本身是消费者的选择性消费,但是如果强加限制,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大家只是碍于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不能说饭店里有“最低消费”的规定是违法的,但心里早就对商家的此类做法反感异常了。很多人都对此深感不解,希望有关的专家能给个说法。

面对“最低消费”,人们该持怎样的观点?部分法学专家认为,最低消费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背了消费者的意愿,因此应当撤销。但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恐怕我们就要持与法学专家们相反的意见了:首先,撤销“最低消费”,于法无据,没有哪个法律规定应当对其进行撤销。其次,在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最低消费如果是被明确告知的,那么,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决定是否消费。当他选择消费的时候,就应当视其为是理性的消费者,是承认这种消费的,则可以推断出这种“最低消费”是合理的。如果消费者不接受这种“最低消费”,消费者有权拒绝。尤其是在有些饭店里,有包间最低消费多少一说,这是商家提供的特殊服务,要求最低消费应当是允许的。因为包间的配置也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只要商家的要求不过分,就合情理。

还有,餐饮业应当算是充分性竞争行业,经营者有选择何种经营方式的权利。倘若商家出高额费用提供幽雅环境,齐备设施,一流的饭菜和服务,却得不到相应回报,那么经营就会亏损。打个夸张点的比方,就是,到一家五星级的大酒店里消费,只有消费者花了上千元,饭店才可能有利润入账,如果大家都只消费几十元钱,恐怕饭店早就关门了!这时候,你再看饭店要求客户必须消费满1000元,是不是就合理了?退一步说,消费者完全可以不到这里消费,自由选择的能力还是有的。随着部分消费者的放弃,就会筛选出一部分消费能力高的顾客。也可以说,商家是在通过这一途径对消费者进行“选择性供给”。商家提供餐饮服务的过程中,“选择”是双方的、平等的,而商家一般都对进入的顾客有一个基本的消费额预期,不到这个预期值的顾客,不是他们的目标顾客。所以,利用“最低消费”来做个衡量,也是正常的。

现在这两个观点各说各有理,一时没有分出胜负。但在现实中,消费者一般都倾向于保护自己的权利,认为不应当有“最低消费”。目前迟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的出台,所以,工商部门也没有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只能再次提醒消费者,在消费前,一定要慎重选择,要清楚该店是否实行“最低消费”,最低消费是多少,以及自己是否要选择这种“最低消费”。

欢迎不收费的消毒碗碟

眼下各餐厅,“时兴”消毒餐具。消费者刚看到时,觉得很高兴,不用担心餐具的卫生问题了。但在结账的时候,却发现,原来还有餐具费。消费者很是生气,认为店家侵犯了自己的知情权,可店家的解释是:消费者使用了消毒公司专门提供的消毒碗碟,就应当付钱。有人认为,饭店向顾客提供卫生、干净、合格的消毒餐具本就是其分内之事,为什么还要收费?

我们作为消费者,都认为消毒是餐厅的义务。并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就餐环境和餐具,是餐饮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凭什么还要额外收费?就像某政府官员所说的那样:“作为饭店,提供碗筷是你应尽的责任,那是你服务内容之一,你用什么方法消毒是你的事,你不能说让外面消毒,你就把这个钱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你把用于洗碗、消毒的这些钱省下了,然后把碗筷钱让消费者拿,那你盘子钱、锅钱不也让消费者给你出,不能说利润你都拿了,费用都让消费者替你摊,这种想法太不合理。”

但从经济学观点来看,过去碗筷消毒措施做得不够好,也没什么成本,现在餐厅将碗筷送到专门的餐具消毒公司进行消毒,增加了成本。所以,收费理所应当,只是收多少钱,要按照实际情况。据调查,消毒公司消毒餐具所收取的费用为0.6元。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0.6元是合理的。但实际收费时,餐厅都会收一元。可见,这其中仍有利润存在,只是餐厅都在将价格推给餐具消毒公司,强调自己并没有赚取利润。

其实,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利润,商家就会思维活跃起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利润,商家就会保证将其充分利用。他们强调这样一个消毒的过程,一方面让消费者在不情愿之余,还不得不接受,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自己从中套取些利润。一套餐具多收0.4元,十套就是4元,百套就是40元,若是大点、好点的餐厅,一天百套也不足为奇。一年之中,就白白净收至少7000元左右的利润。商家是不是太会做生意了?真是聚少成多,积土成丘啊!

与上面经济学的观点不同,大多数人认为作为餐饮企业给消费者提供达到卫生标准的餐具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不能再强调的事实。经营者将免费餐具改为收费服务,实际上就是变相降低与消费者约定的服务标准,是减少消费者应得效用的行为,也较少了消费者进餐的满足感。作为买卖,餐饮的全部费用就应当算在成本中,由企业承担,而不是被再次转嫁给消费者。如此重复性收费,对消费者并不公平。

于是,一些省市的物价部门马上以明文规定,不论是自行清洁消毒或者委托消毒公司清洁消毒的餐饮企业,都不应当再向消费者收取消毒费用。而且有关法律人士还认为,收取餐具消毒费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不但有权利拒付,还可以依法进行投诉。

价格最低PK价值为零

很多人看了由张柏芝等主演的《购物狂》,觉得整个电影的表演有些夸张。也许,很多人都不能理解那种病态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也没见过那种购物成狂的人。但是,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本来不想买什么东西,可是只要到商店、超市里一逛,就不自觉地掏了钱;买回来之后,才发现根本是些不需要的东西,觉得实在是失策!此类情况在女性群体中尤为常见——其实这就是购物狂的一个缩影。那么,为什么你会为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甘心掏钱?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非理性消费一词。所谓非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的一种消费心理,多指人们一时冲动,为了获得某种心理安慰等的购物行为。就像《购物狂》中的张柏芝,她就是为了寻求购物的乐趣和安全感而疯狂购物,却没有考虑这些东西是否有用。所以,消费者会为不需要的东西掏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非理性消费在作怪。

例如,人都有七情六欲,情绪波动,你可能因为一时的心情不好,把购物当成发泄的方式;也可能因一时的好奇心而购买看起来很好的东西;或者临时起意,在逛超市的时候,看到漂亮的衣服就买下;亦可能不为商品的效用,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攀比而购买一些奢侈品。一句话,非理性消费,让顾客花了很多无意义的钱,虽然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消费行为是不符合自己的初衷和根本利益的。它会把社会财富引导到无用或者效用被夸大,甚至有害的生活方式上去,却让人们最后无力去追求真正需要的生活资源。并且,当消费者拥有一堆无用或者使用效率较低的东西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因此,过惯了挥霍生活的消费者,应当适可而止了。看看衣橱里还九成新的衣服、家里买的根本没怎么用过的物品,自己是否该反省一下了?不要一看到某某商场挂着“买100返50”“买200返100”等宣传牌就不自主地向那家商场靠近,还美滋滋地觉得自己赚了大便宜,而是要看这些东西是否对你真的有价值!不管这些东西的标价是多少,看起来有多新奇,若只是买回去摆在家里、塞进杂物柜,根本用不上,就只能说明它对你的价值是零,你在这场交易中吃了亏。

现在风头正劲的“月光族”、卡奴,莫不是都犯了这样的错误!手头拮据的生活也很可能就是因过多的非理性消费造成的。所以说,非理性的消费,对于个人的经济生活绝对没什么好处,广大消费者还是尽量控制,减少此类行为。

退换货无法弥补预期的满意

一日,小欣去超市买服装,买回来后发现衣服上面有股油漆的味道,无论怎么清洗都无法消除。无奈之下,只得去退货。结果超市服务员说得理直气壮,有规定不能退,只能换。而且由于衣服已经洗过了,所以只能换一件价格更便宜的。听服务员这么一说,小欣非常生气,同她争执很久,没想到服务员干脆不再理睬小欣。一怒之下,小欣找到值班经理,将整个过程向值班经理描述了一遍,并严正声明,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处理,将会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幸好,这位值班经理还算通情达理,提议让小欣重新换一件价格相同的服装,但是不可能退货。无奈之下,小欣也只好换了一件。虽然,衣服没问题了,但是小欣心里却极其不舒服。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小欣之所以买到不满意的商品只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买方对商品掌握的信息不太完全,而卖家掌握的信息相对完全。为了打消买家的疑虑,卖家通常会作出“包退包换”的承诺。这样一来,买家就能放心购买。但小欣购物的超市明知自己的商品存在问题(有油漆味)却还在向消费者出售,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最终只会破坏了超市的信誉,对超市是得不偿失的。

对小欣来说,不满意也是有道理的。

第一,买这件衣服的目的,是想要拿到与价格相对应的优质产品,结果却买到有浓重油漆味道的次品,由此,引发了小欣对其的厌恶。商家卖给小欣这样的产品,让她感到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了损害。

第二,退换衣服,影响了小欣的消费者预期。本来是想穿着第一次买的那件衣服去参加朋友的聚会,现在看来,只能穿着换来的衣服去了。

第三,对于换来的衣服,小欣认为它没有原来的衣服漂亮,而且在她买第一件衣服的时候的那种激动和欣喜,无论如何都无法在退换的第二件衣服上找到。当时商品带给她的满足感,也是无法用退换来弥补了。

第四,在退换的过程中,浪费了小欣的时间和精力,增加来回的路费等成本,所以这次购买行为不成功。小欣付出的成本,超出了她所愿意为此次购买行为所承受的限度。

作为一名消费者,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并且是无法弥补的损害,即便是把货退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就算现在超市把钱退给小欣,但在小欣看来,超市让自己失去了本来可以拥有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的机会。这些损失,小欣能找谁来赔?也许只有当超市为此赔偿更多时,小欣才可能觉得心里平衡些。不过,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商家愿意这么做。

事到如今,我们也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对已卖物品质量、外观等方面不满意,想要退货的情况。当消费者同商家交涉时,不同商家会对此作出不同的回应。不过,在消费者心里,无论商家怎样弥补,他们都会觉得,这个过程已经失去了当初购买商品时的最好效果。因此,不得不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一定要挑仔细,问仔细,以防止退换,徒给自己增加麻烦和不快。

市场经济就是讨价还价的经济

有这么一个笑话:

教授夫妇周末想去海滨度假,所以教授打电话去旅行社订房间。

当他听到对方报房价时,惊讶地说:“太贵了!”

“这可是可以观看海景的房间啊!”对方补充道。

“这样吧,”教授说,“我们不看窗户外面,多少钱?”

笑话归笑话,不过这里面涉及的讨价还价话题却是颇值得我们注意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如果你在逛街的时候,从不讲价,那么你不是太有钱了(不在乎这点钱),就是太“冤大头”了。因为,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价格不实的商品,你要是不想吃亏后悔,就必须要“砍价”,会“砍价”。身为一个消费者,为了自己最大的福利,讨价还价是你必须掌握的一项技巧。

不过,仔细想想,讨价还价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经济学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