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小秘方】
温暖涌泉穴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做个盐袋子,把它放在微波炉里加热一下,每天晚上洗完澡后看电视或者看书前,在盐袋子外面裹一层可以清洗的毛巾,然后踩在上面。利用盐袋子来温涌泉穴,效果也很好。
委中穴——缓解老人病痛的“大隐士”
一次,我在小区锻炼身体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两个老人聊天。一个说:“最近经常腰背酸痛。”另一个说:“人老了都这样,没事,补补钙就好了。”看来,如今补钙这一养生方已经深入人心了,不过补钙只是增强了骨密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时我想起中医针灸口诀中的一句话——腰背委中求。于是,便走了过去问那位大爷:“您腰酸背痛,那腿上腘窝的地方有没有条索状或者小包啊?”他一脸惊奇地看着我说:“有一个硬疙瘩啊,可你是怎么知道的?”
很神奇,其实我也是随口一问,没想到他的委中穴真是鼓起的。为什么人的腰酸、背痛或者腰椎间盘突出时,会影响到腘窝呢?其实腰部和背部的绝大多数疼痛问题都出在膀胱经上,膀胱经在人体的腰部和背部,只要让膀胱经气血通,绝大多数的腰背痛都能得到缓解或解决。委中穴在腿部的腘窝处,它属于膀胱经,如果此处的气血不通,就会导致人的阳气不足,腰背部就会产生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刺激委中穴,来振奋整个膀胱经的活力,治疗腰肌劳损这样的阳气缺乏症。
虽说“腰背委中求”,但这个“求”也是有物质基础的。健康人的腘窝处是凹陷的,如果腰背出现问题,这里可能就会出现凸起物、条索状或者压痛点,这时候让医生将这里的小包扎下去,或者自己用按摩的方法将它揉开,这样才能缓解腰背的痛苦。但是,如果腰背疼痛时,委中穴这里毫无反应,那就不要再“求”这里了。
委中穴
有的人在备受腰背疼痛折磨的时候,可能一辈子都没用过身上这个宝贝,那真是太可惜了。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三种刺激委中穴的方法,让它帮助我们挺起健康的脊梁。
1.按摩委中穴
按摩时最好趴在床上,让家人帮忙,先拿捏腘窝处,帮助疏通气血。然后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以连续按压20次左右。在按压的同时,可配合着腿部的屈伸。如果能在委中穴上涂抹上一点刮痧油或药酒,效果会更好,不仅可以治疗腰痛,还能解除腿部的酸痛。
2.拍打委中穴
拍打腘窝能够对缓解腰痛起到不错的作用,因为在拍打的时候,很自然就拍打了委中穴。这样一来,就可以去除膀胱经上的瘀阻,缓解病痛,并起到补肾的作用。每日坚持1次,每次两条腿各拍打150下。
在拍打两腘窝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不太方便,总觉得使不上力气。此时,可以让家人拍打按摩,这样力度更易掌握。如果还是觉得手掌的力度不够,也可以用一些辅助工具。
3.擀面杖疗法
武国忠医师在《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中介绍过擀面杖的方法:“找一根擀面杖,在火上微微加热,然后在腘窝部铺上一块干毛巾,用热擀面杖轻轻地在腘窝部来回擀动,逐渐加力。不要擀太疼,以舒适为度。或者在擀面杖凉了以后,再用擀面杖轻轻拍打腘窝部。”总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度,灵活刺激委中穴。
中脘穴——补足后天抗衰老
从小到大,再到老,我们的脾胃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医上讲“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一个人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就可以通过健壮脾胃之气,进一步地补充不足的先天精气。由于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很多人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比如有的人吃完饭就睡,经常这样就会造成腹胀,四肢无力。也有的人脾气不好,爱生气或者有抑郁倾向,也会影响到脾胃的运转。这时就不能单纯地用药物治疗了,因为如果脾胃本身就有病,吃了药也不容易吸收,影响疗效。这时,我们就可以求助于中脘穴了。
在讲中脘穴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在《古今医统大全》上看到的一则医案:
古代的一位官员娶了四房小妾,人们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四个小妾在一起更是整日争风吃醋,希望在博得官员宠爱的同时能多存点私房钱。除了小妾之外,这个官员还有一个大老婆,她每天都在调理几个女人之间的纠纷,还要提防着是不是有人要“谋权篡位”。天天如此,家里的琐事直接影响着她的健康,到了饭点,她有时候因为生气就不吃了,有时候还没开饭呢,她就饿了,于是吩咐仆人临时做点。就这样,食无定时,食无定量,时间一长,她就发现自己的胸腹部胀满不适,没有食欲,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而且两肋处时有刺痛感。
医生来了之后,分析了一下,判断她这一方面是脾胃功能下降,运化失常;另一方面是肝气郁滞,经脉不畅。于是,先用艾叶给这位夫人艾灸了中脘穴,以振奋脾胃的阳气,使其运化功能正常发挥。之后又辅以“木香顺气汤”,令她瘀积的肝气得以消散。不长时间,她的病就好了。
在这个医案中,医生是利用中脘穴帮助病人健脾开胃的。中脘穴可称得上是“万能胃药”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各种消化问题。之所以说中脘穴是“万能”,有三方面原因。首先中脘穴在生理位置上位于胃的贲门和幽门之间,因此能够辅助治疗胃部疾病。其次,中脘穴还是胃经的募穴,当胃有病变的时候,这里最先发生反应,同样在此处治疗,也能有效缓解各种胃病。此外,这里还是八会穴的腑会穴,也就是说,六腑的病,都可以配用这个穴。
中脘
说了这么多,赶紧来了解一下中脘穴的位置。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即一个横掌的距离。要注意的是,所说的横掌,是以自己的手掌作为尺度的。刺激中脘穴的方法有下面三种:
1.艾灸中脘穴
艾灸中脘穴有散寒止痛的效果,除了普通的温和灸之外,大家还可以尝试下隔姜灸。方法是:将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以便热力传导,上置大小适量的艾炷,点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觉热,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汗湿为度。如初灸1、2壮感觉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亦可在姜片下放纸片再灸。
2.按摩中脘穴
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进行圆周运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可能出现疼痛和恶心的症状。
3.“刷”中脘穴
这里介绍的是毛刷疗法,保持直立姿势,用无柄毛刷在以中脘穴为中心、直径为10厘米的范围内作锯齿形的刷动,这样可以刺激胃部的各个穴位,见效很快,每次饭后都可以做。
【抗衰小秘方】
一些炒焦的食物、药物有消除食积病症的作用,其中最常用、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焦三仙”来消食积。“焦三仙”其实并不是一味药,而是由三味药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这“三仙”各有自己的本领,其中焦麦芽专门负责消化淀粉类食物的积滞,这类食物包括土豆、红薯、芋头等;焦山楂善于治疗各种肉类食积,而肉类中最容易消化的是兔肉,消化率可达85%以上,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和老年人;焦神曲则善于消化面食,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药店里也很容易买到。使用的时候,可用焦三仙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连用3天即可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