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趣说万事万物的起源
36509500000057

第57章 艺术人生(6)

知识小链接:卡通的由来

动画片通常被理解为“会动的卡通”,而“卡通”则通常被当做美国人制作的,如迪斯尼动画片“卡通”这个词是由意大利文“Cartone”音译来的,原意是一种“厚纸”,即把纸的意思延伸,用来表示正式画一幅大画之前的草稿。现在大家所认知的“卡通”是一种充满奇幻色彩的神奇世界的象征,而不仅仅是“草图”的意思。

卡通影片的原理和电影类似,都是利用人类肉眼的“视觉暂留”现象,以每秒播放二十四画格的方式来呈现出连续动态的效果。

“肥皂剧”的由来

最初的电视连续剧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的连续剧,而是为了拍摄广告所制作的商业片。它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肥皂剧。”至今我们还把一些冗长无味的适合家庭主妇看的电视连续剧称为“肥皂剧”。

自从电视闯入了人们的生活以后,外国的一些肥皂厂商开始运用电视媒体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宣传、推销其产品。从前那些干巴巴的广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失效,甚至惹人厌烦。针对这种情况,个别厂商独出心裁,与电视台协商,出重金聘请剧作家为其编写剧本,然后拍成电视连续剧,逐日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再将肥皂广告巧妙地插播于节目中。这样就使观众在观看电视连续剧的同时也看到了广告。“肥皂剧”因此而得名。

后来,电视台发现观众很喜欢看连续剧,就去掉了其中的广告成分,使之成为单纯的电视连续剧了。

知识小链接: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肥皂剧

据说1930《彩色的梦》是第一部长篇广播连续剧,创作人是被称为肥皂剧之母的艾尔娜·菲里普。1933年开播的《海伦·特伦特的罗曼史》则是播出历史最长而又最有影响的一部连续剧,该剧一直播至1960年。还有《大胆的和美丽的》、《年轻人和坐卧不宁的人》、《我所有的孩子》、《只活一次》、《岁月》、《另一个世界》、《总医院》、《当地球旋转时》、《寻找明天》等都是历史上颇受欢迎的肥皂剧。

京剧的由来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了,它以其高超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俗称“皮黄戏”。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他们把汉调、秦腔、昆曲的曲调及表演方式融入了徽剧,并将其演变成一种更为美妙的声腔,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京班掌控着上海的全部戏院,于是“京调”正式被称为“京戏”。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称为“皮黄”。经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程式。京剧在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武术技巧,多用虚拟动作,节奏感强,技艺高超,唱腔悠扬委婉,念白也带有音乐性,形成了中国戏曲“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表演艺术体系。

20世纪初,京剧风行全国,根据地区和艺术风格不同,划分为“京派”与“海派”,各派群星灿烂,名角如云。在北京,先后涌现了“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等名角;在上海,出现了小生俞派、老生麒派、武生盖派等派系。

知识小链接:京剧脸谱的起源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用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观其外表,辨其善恶。因而,脸谱又被称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据史料记载,脸谱是由唐代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参军戏,唐宋时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动作,以引人发笑,有时用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参军戏中的副净,等于现在京剧中的“架子花脸”,一般都表演性格粗犷莽撞的人物,如《三国演义》戏里的张飞)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的。

戏剧的由来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剧。

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欧洲戏剧起源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古代希腊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春季的祭曲上,有人装扮成酒神的伴侣羊人萨提洛斯,众人手舞足蹈,歌颂酒神的功绩,称为“酒神颂”。冬季的祭曲上,众人扮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表演酒神颂时,将酒神的功绩编成诗句以唱歌的形式回答队长提出的问题。泰斯庇斯则开始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饰演多个角色,并与队长对话,这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年)把演员增至2人,增加了戏剧的因素,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并使之在演出中居于主导地位。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公元前6世纪,“狂欢队伍之歌”在希腊本部的墨加拉发展成滑稽戏,可以看做是喜剧的雏形。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的喜剧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也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歌队的作用在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中,也愈来愈小。

东方民族戏剧的历史比欧洲戏剧要短。印度戏剧的萌芽要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以前,民间迎神赛会上的表演。到2世纪,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标志着戏剧艺术迈入成熟阶段。中国戏曲艺术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巫觋等多种成分。到周代宫廷的仪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戏剧因素。上古时期祈神降福的巫觋以及后来的优伶可看做是戏曲演员的前身。到了唐代,古时的歌舞已发展成小型的歌舞戏,周秦以来的俳优表演已发展成参军戏。前者仍以歌舞为主,但已有对人物的模拟及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后者则以对人物的模拟和简单的情节为主,也掺和了歌舞的成分。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标志着中国戏曲已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知识小链接:优戏

“优戏”在公元前6世纪盛兴于希腊的殖民地西西里岛以及南意大利,那时它还没有固定的形式与内容。它或许只是一个可供阅读的短篇,并没有表演,又或许只是一个即兴表演,并没有文字。当然,它也可以先是短篇,后又由人表演。假如有文字,它可以是散文或者诗;文字可以粗俗,也可以典雅。假如有表演,它可以只有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总之,在没有确定其形式和内容之前,统而言之叫做“优剧”。优剧传到希腊本土以后,内容仍是变化多端,譬如,说学逗唱、跳舞唱歌、表演短剧。但不论表演什么,相对于戏剧,优剧有几个特点:它有女演员;有些演员是以演出为生的职业演员,所以他们到处巡回表演;有的演员不带狄奥尼索斯面具。这三点,在欧洲都开风气之先。至于表演的性质,主要是讽刺嘲弄,对象最初是神只,后来是悲剧英雄,最后是当代的市井小民。内容不外调情说爱、嗜酒贪吃、嬉笑打斗、使诈行窃等。

黄梅戏的由来

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戏原称黄梅调或采茶调,它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朝道光年间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来逐渐融入了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形成了大戏。由于长期流行于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形成了以当地方言讲唱的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曲调悠扬,如行云流水。它的唱腔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