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36532700000027

第27章 花季中的空虚与失落——青少年犯罪心理(3)

如今,随着现代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增加,人们的工作节奏、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压力也像四面铜墙一样向我们挤压过来,但人们释放压力的渠道也在增加:出去旅游、健身房锻炼,都是很好的方式。但一些人却选择声色、赌博为减压放松的方式,甚至有人还带孩子到这些场所!青少年的年龄和经历决定了他们还是不成熟的,尤其是认识上的不稳定性会进一步导致其情感体验上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多端,喜怒无常,不可捉摸。当他们的不正当需要满足的时候,兴高采烈,不可一世,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状态和表现。一旦他们遇到一些小的挫折,或者思考一下他们的人生前途时,则感到垂头丧气,悲观厌世,一副无奈又无助的心理状态,从而迁怒他人,发泄不满,很容易就产生犯罪行为。因此,作为大人的我们,有必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便逐渐引导孩子在健康的世界里茁壮成长,令其永久地远离校园暴力。

知识链接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与80后相同,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但不同的是,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目前多数尚未成年。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虽然社会上不乏对90后的批评,但90后的社会价值也渐渐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第三节 受了委屈就投毒——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点

我并不针对他们,他们也没对我犯过错,是其他人这么对我的。也许他们是应该为此偿还的人。

——佚名

小云是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15岁的她性格内向,不太合群,在学校也没什么朋友。一天傍晚放学后,小云和另外两个女生留下来值日。可是在擦玻璃的时候,一块玻璃不小心掉下来摔碎了。按照规定,这个是需要赔偿的。小云找到老师解释,可是老师说不能破坏规定,之前班里一名男生踢球打破玻璃也赔偿了。小云很不服气,她觉得自己弄坏玻璃跟之前那位同学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毕竟自己是在值日的过程中弄坏的而不是玩耍弄坏的。可是,老师最终还是要求小云按照学校的规定,原价赔偿。

小云回到家,正好赶上妈妈赶集回来。妈妈买了给她买了一条裤子,20元钱。小云看着那条花色俗气的裤子,心里的火更大了。她冲着妈妈喊道:“你就会买这种廉价货,还总是让我穿出去丢人现眼,没人看得起我,谁都欺负我。是啊,连我自己都看我自己不顺眼,难怪老师同学都挤对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妈妈见一向文静的女儿竟然如此大吼大叫,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好一会儿才说:“小孩子,不要乱说话,什么活不活,死不死的。你不喜欢这个,妈妈下回给你买别的不就得了吗?买你喜欢的品牌裤子总行了吧?”可是,小云对妈妈的话置若罔闻,默默地走回来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来到学校,小云把赔玻璃的15元钱,交给了老师,便什么也没说回了教室。中午时分,小云班里的孩子都喊肚子疼,躺在地上打滚。最后,口吐白沫恶孩子们都被送进了医院。经过医院的抢救,全部35个同学,2个老师,都脱离了危险,小云也是其中一个。

后来警方介入调查,发现竟是有人在饮水机里放了农药,幸亏量不大,否则后果不堪首相。经过进一步调查取证,警方找到了投毒者,没想到竟是小云。据小云交代,她是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可是老师并不理解自己,而且跟自己一起值日的同学也没有帮自己说话,所以,她要他们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毕竟自己也为自己的行为——打破玻璃,付出了代价——赔偿15元。

事后,小云的父母和老师都表示小云的性格有问题,她性格很倔强,但由于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所以一向都沉默寡言,但其实她的好胜心很强,不轻易服软。在这件事情之前,曾经有位男同学嘲笑她的衣服廉价,她随手就拿起墨水瓶子砸向那个同学,只是当时对方躲闪及时才没有造成什么造成什么严重的损伤。

由于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小云是自卑的,这个可以从她在学校的表现中看出来,她的沉默寡言是刻意的。她只是在压抑冲动的情绪,所有的忍耐只是为了等待最后的爆发,这一点从她的投毒以及对母亲的怒吼中看出来。强烈的自卑背后是强烈的自尊,所以她才会在同学嘲笑她的时候,做出攻击行为。小云的性格比较阴郁悲观,在她看来物质是很重要的,即便谈不上贪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她也是在意物质的。当物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她首先选择沉默与压抑,但最终还是爆发了。她觉得老师不公平,这令她的自尊需求受到了重创,所以她选择了报复,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小云的性格特点属于犯罪青少年的典型性格特点,他们犯罪的动机不稳定,往往随着情绪的发展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老师等应该对这样的孩子给予正确的教育与引导,避免他们性格扭曲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来。

知识链接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

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初二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初二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种种状况表明 ,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另外,初中二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初一那样规矩了。如果学校及家庭抓紧初二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迎头赶上,与集体一起前进。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希望别人信任尊重他们。老师和家长应当针对这种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第四节 别让青春的花朵过早凋零——性罪错

一有人反对,爱情会变得像禁果一样更有价值。

——巴尔扎克

如今,“艳照门”事件的密集程度和尺度、开放程度都已超过人们想象,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在网上疯狂传播。先是 “艳照门”,后来又有了不雅视频的“兽兽门”,接着又来了“北影门”、“局长日记门”,仿佛是一夕之间,有关“性罪错”的各种不雅事件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汹涌而出,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

可是,谁人想到,在媒体的大规模抨击下,上述的涉案人员很多不但不受影响,反而是借此大红了一把,成了路人皆知的“名人”了。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如今很多人竟然以这类不雅事件为荣,甚至拿出来作为炫耀的资本。让我们更为担忧的是,这类人中也不乏青少年朋友。

小易是个典型的90后少女,15岁的她还在上初中,不过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所以小易住校,一周才回家一次。加上即将中考,小易更是难得回家一次。妈妈王女士很心疼小易,隔三差五就带着好吃的去看她一次。可是前段时间由于家里装修,王女士为了在家监工,去看小易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这天是星期五,王女士带着炖好的鸡汤去学校找小易。只见小易脸色苍白,气色很不好。由于小易之前患过急性肠胃炎,所以王女士以为孩子又犯病了,赶紧带着她去医院检查。谁知检查报告出来后,王女士惊讶地差点晕倒。原来报告显示小易怀孕2个月了。王女士很快恢复了冷静,在细问之下得知女儿恋爱了,并且偷食了禁果。王女士实在很难相信自己一向乖巧听话的女儿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忙追问缘由,是不是男方强迫女儿。谁知小易竟说,学校里这样的事情很多,而“做人要做陈冠希,做爱就要带相机”这样的句子还成了很多学生的座右铭。另外,有些学生还为了保存自己“床上青春”,将偷食禁果的过程全程拍摄了下来。接着,小易还说,自己的男朋友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女朋友,她们还曾多人在一起发生过关系。最后,小易还对王女士说,那样的经历很刺激,也很难忘,有机会还要尝试。

听到女儿这么说,王女士气得晕了过去。恢复意识后,王女士虽然怒气与伤心还堵在心里,甚至不愿意跟女儿说话,但她还说明智地拨打了“110”,因为她不想再有孩子像自己的女儿一样做出类似的错事来。

今天, “性”已然成为一大卖点;网络之间,声色犬马;有钱的“包二奶”,没钱的“找小姐”;“及时行乐”被叫做“享受人生”,兴趣被异化为“性趣”,“性福”即等于幸福……甚至很多都打着“性教育”的旗号大肆炒作。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的是“性解放”的“言教”,目染的是犬马声色的“身教”,很容易便被“潜移默化”了,颠倒了是非观、道德观、人生观。

因此,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家长和老师们要进一步督促和监督孩子,教导其学会洁身自爱,千万不能让青春的花朵过早的凋零。

实例分析

【实例简述】16岁的小凡初中毕业后没能考上高中,便直接辍学回家了。后来,家人安排她到城里亲戚家的小饭店里打工。由于周围一起打工的女孩子都比小凡大,小凡常常听她们讲述有关性的话题。小凡很好奇,便向她们询问。那些女孩子也不害羞,就跟小凡分享自己的性经验,看着她们引以为傲的样子,小凡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很落伍,并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接着,她在一次上网聊天时,答应了男网友的“一夜情”要求,并很快真的与男网友发生了性关系。后来,这名男网友给小凡介绍了其他网友,大家在一起开性爱派对,被蹲点的警方以“聚众淫乱”罪名当场抓获了。

【案例分析】由于身边的一些社会人士给小凡灌输了错误的性观念,导致小凡对“性”产生了好奇。好奇心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小凡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与网友发生了“一夜情”,也因为好奇她参加了“聚众淫乱”的性爱派对。事实上,像小凡这样的孩子甚至连“一夜情”、“聚众淫乱”是什么,危害是怎样等都不知道,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自我和违法概念的认识不够,并且他们也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成年人,我们的监护者,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让他们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回 暴力的催化剂——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

第一节 你的网恋能走多远——无明显的犯罪动机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约翰·米尔顿

17岁的小惠是某重点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她的性格非常内向,平时也没什么朋友。相对来说,高二的生活是很轻松的,没有高一刚入学的懵懂,也没有高三面临高考的压力。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小惠也开始憧憬着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她连个谈得来的女同学都没有,更别说男同学了。这时的小惠,将上网视为得到体贴与宽慰的唯一途径,她觉得只有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友情和爱情。

2004年5月的一天,小惠在家里以“沉默格格”的网名进入聊天室。几分钟后,一个叫“多情贝勒”的网友引起了她的注意,对方的幽默和善解人意让她心动不已。很快两人便离开了聊天室,单线聊了起来。对方说自己也是一名高中生,不过才高一,可是由于小学留过一级,所以和小惠同龄。两人真的是相识恨晚,接着就顺理成章开始网恋。

自此,小惠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男友”在不在线,时间长了,学习成绩也掉了下来,可是小惠不在乎,只要“男友”说几句好说,她就觉得怎么都是值得的。这个时候,父母察觉到了小惠的异常,当得知她在网恋,并且顾着网恋而把学习抛之脑后时,都觉得很生气,于是将电脑锁了起来。在家里不能上网,小惠很着急,她觉得自己无缘无故失踪,“男友”可能会生气,以后也不会在再理她了。所以,她趁着放学回家的空当跑去网吧上网,想给“男友”留言,谁知对方也在线。对方还说找不到她很着急,所以就逃课出来上网等她。这时的小惠真的是太感动了,她觉得只有“男友”是真心对自己的好的,而父母完全不能体谅自己。这么一想,小惠立即与“男友”约出来见面,并打算与其私奔。

没费多少周折,两人约好了在某网吧门前见面。当晚7点,精心打扮了一番的小惠前去赴约。在网吧的门前,3位帅气的小伙子早已恭候多时。一阵寒暄后,小惠知道他们分别叫“小风”、“小雨”和“小雷”,并且小风就是自己的“男友”。4人彼此认识过后,就找了个饭店一起用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