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36536400000051

第51章 杜甫(8)

颈联上句“荡胸生层云”,写峰峦越高,缭绕在峰顶山腰的云雾就越浓密,云气环绕不去,令人心潮也随之起伏激荡。山云虽然不散,鸟儿却要归巢了。下句“决眦入归鸟”一句是说诗人睁大双眼,极目远望,似乎想追随着归鸟渐渐远去的身影,连眼角都要裂开了。“决眦”二字以夸张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对能够自由翱翔于天际的飞鸟的羡慕。

颔、颈二联表现了晨到昏的时间变化。清晨山中的云雾最浓,黄昏飞鸟才会归巢休憩。所以,诗人此次游览泰山,时间跨度至少从晨到昏,以一整天的时间流连于同一个地方,符合诗人在首句里表现出的对泰山的向往之情。

全诗除诗题以外并无“望”字,而是通过“望岳”时看到的美景奇色扣紧诗题。尾联同样是通过望岳而产生的攀登泰山的愿望来体现“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登上泰山峰顶,站在最高处俯瞰其他山峦的渺小。

写这首诗时,杜甫正处于是人生中最朝气蓬勃的时期。虽然遭遇了应举落第的挫折,但整体而言,他还没有经历过太多苦难。年轻的杜甫对未来有很多积极的设想,满心都是报国安民的期许和志气,面对高大雄伟的泰山时,这股豪情喷薄而出。通过对泰山景色的描写,他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以及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志向。

【大师导读】

“齐鲁情未了”,只五字,雄盖一世。“荡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

——刘辰翁《集千家注杜诗》

此诗用四层写,一二句是远望之色,三四句是近望之势,五六句是细望之景,七八句是极望之情。上六句是实叙,下二句是虚摹。

——仇兆鳌《杜诗详注》

题目是“望”,不是“登”,所以句句从“望”字着想,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想。全诗大意也就在此。

——喻守真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据唐代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的记载:“唐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歌,尤妙制《渭川》。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宅第,膺移之制,逾于公侯。宅在东都通远里,中堂制度,甲于都下。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杜甫所赠之诗就是《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初遇李龟年时,正是开元鼎盛时期,如今落花时节在他乡重逢,早已物是人非,盛世之象也早就成了过眼云烟。抚今怀昔,诗人不免有良多感慨。

诗人先追忆往事:“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是唐睿宗第四子李隆范,崔九指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崔涤,据考证,岐王及崔涤俱卒于开元十四年,那时尚未有梨园之设。杜甫初见李龟年,应该在天宝十载之后。当时,李龟年可谓富贵极于一时,诗人杜甫也是风华正茂,有着“开口咏凤凰”的风发意气,与此相衬的,是美好而繁荣的盛唐气象。本句写李龟年早年间经常出入达官贵人的府邸,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当年太平之世的承平气象。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转入对今日重逢事的描写。诗人与李龟年重逢,距离“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相见已事隔四十余年,两个垂暮的老人在落花时节的江南偶遇,俱是满面沧桑,尝尽了流离之苦。其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所谓“江南好风景”,大有“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四句特标“落花时节”,又隐写世乱时艰。杜甫与李龟年在这种情况下相遇,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现存绝句中年代最晚的一首。全诗寥寥几笔,无一哀字却诉尽哀声,既有个人身世际遇之感伤,也有对国运衰弱之叹惋,尾句“又”字寄托着无限悠长的今昔盛衰之感,令人不由黯然神伤。诗人以二十八字道出四十余年的盛衰荣辱,其含蓄,其深沉,真令人不禁拍案。

【大师导读】

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姿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孙洙《唐诗三百首》

四句浑浑说云,而世运之盛衰,年华之迟暮,两人之流落,俱在言表。

——何焯《义门读书记》

见风韵于行间,离感慨于字里。

——黄生《杜工部诗说》

·江上值①水如海势聊②短述

为人性僻③耽④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⑤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⑥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⑦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释】

①值:正逢。

②聊:姑且。

③性僻:性格怪僻、古怪,此处是自谦语。

④耽:爱好。

⑤浑:完全。

⑥槎(chá):木筏

⑦陶谢:指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

【赏析】

时值锦江水势大涨,奔涌流泻,浩浩荡荡,宛若大海。杜甫在江畔极目远眺,见江面汹涌澎湃,值此奇景,他心中亦波澜起伏,诗思翻涌。无奈难寻佳句,遂姑且以短诗述怀,表达自己在艺术创作方面的观点。诗题中,诗人眼中的锦江呈现海势,这固然是现实写照,也与他宽广博大的胸怀、高远旷达的志趣有关。

首联中,诗人把心意表露得十分直白:“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两句是说:我生性怪僻,写诗也偏好佳句,如果遣词造句不能达到惊人的效果,则死也不肯罢休。此中可见杜甫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是他对多年写作经验的总结。“性僻”二字是自谦之语,同时表明自己赋诗作文时不肯随俗、不愿迁就,其认真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第二联中的“浑漫与”似有敷衍之意,但不能从表意理解,这两句并不是说诗人年老后作诗轻率应付了事,而是因为其晚年诗艺已臻成熟,不必再像年轻时锤字炼句,自然落笔,就能把“春来花鸟”引发的忧愁道出。“莫深愁”即指不必冥思苦想,就能妙笔生花。清朝仇兆鳌说:“(杜甫)少年刻意求工,老则诗境渐熟,但随意付与,不须对花鸟而苦吟愁思矣 。”

从第三联描写的闲适生活,可见草堂风貌,此诗也正是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正寓居成都。“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他常常在刚落成的水槛旁边垂钓,另外还准备了一只木筏,随时可以荡舟于江上。这两句契合诗题中的江景,可见见缝插针式的妙思。但与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作者不是为了表达暂得安定居所后的惬意和轻松,而是为了开启下文,引出对志同道合者的召唤。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焉”字有转折意,面对美景,诗人迫切渴望能寻到像陶渊明、谢灵运一样善诗的高人,并称愿看他们作诗述怀,自己只在旁边陪同游览即可。

陶渊明、谢灵运都是前朝诗坛巨擘,其诗道法自然,浑然天成,开启一代诗风,且二人作品多绘山水田园,有清新恬静的意味。杜甫在尾联中引他们入诗,既表达了他对前人的钦佩和仰慕,又有醉心田园,诗坛让贤之意。

对诗歌语言刻意追求整饬精湛的态度,是杜甫能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他对待文学创作严肃认真,毫不敷衍,但论及诗艺,又能抑己扬人,更彰显大家风范。构思精内蕴丰,又用语平而旨意深,诗本身即是“惊人”“佳句”的例证。

【大师导读】

前二句自负不浅,卒章乃推尊陶谢,可见前哲服善不争名之意。

——刘克庄《后村诗话》

杜子美云:“为人性僻求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则是凡子美胸中流出者,无非惊人之语矣。读其集者,当知此言不妄。

——葛立力《韵语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