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36536400000082

第82章 白居易(1)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年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因曾担任太子太傅,世称“白太傅”。

白居易是我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其诗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使诗歌突破了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狭窄范围。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艺术上以通俗平易著称。其成就主要表现为政治讽喻诗和长篇叙事诗。白居易诗今存近三千首,有《白氏长庆集》。《全唐诗》录其诗39卷。

·观刈①麦

时为盩厔②县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③黄。

妇姑荷箪食④,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⑤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⑥遗穗,左臂悬敝⑦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⑧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⑨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①刈(yì):割。

②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周至县。

③陇:田埂,此处泛指麦地。

④箪(dān)食:用竹篮盛放食物。

⑤饷(xiǎng)田:给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⑥秉:用手握着。

⑦敝:简陋的,破旧的。

⑧曾(zēng):竟然。

⑨岁晏:年底。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早期的讽喻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作者时任盩厔县尉。这首五言诗描写了农忙时节农民辛苦劳作的情形,揭露了赋税的繁重。通过诗中作为官员的“我”的反省,表达了对统治者减免赋税轻徭薄役的期望。诗歌叙事明白晓畅,条理自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说明时间为五月农忙时节。五月炎热,但因农忙,青壮年仍要在暑气中汗流浃背地劳动。而且在炎热的天气里,妇女送饭,孩童也要“携壶浆”,一家人都在辛苦忙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则使农民不辞劳苦抢农时、盼收成的情态跃然纸上。

农民如此勤劳,理应温饱无虞,但诗人笔锋一转,插入一幕让人心酸的场景:在辛苦劳作的一家人旁边,一个贫妇人正在抱子拾取遗穗。“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那抱子的贫妇人辛勤劳动,还是因沉重的赋税失去了田地,只得拾取遗穗充饥。一家人辛苦劳作,却连将来的温饱都没有保证。诗人先写一家人辛苦耕作的样子,后写一贫妇人拾穗充饥,两个场景相互映衬,互生情境,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诗歌末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切身感受,表达了对农民遭遇的无限同情。“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我”作为一个县尉,不事农桑,不仅温饱无虞,岁末还有余粮。通过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惜农减免赋税的殷切期望,手法委婉巧妙。

白居易的叙事诗在中晚唐诗人当中首屈一指,《观刈麦》虽为其早期作品,但简朴自然,清晰晓畅,曲尽人情物态,叙事曲折详尽。诗中,妇、孺、丁壮、贫妇人等人物络绎出场,虽着墨不多,但诗人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的情与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却又意蕴丰富,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白居易把抒情叙事融为一体,真实叙事的同时,又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以及作者之心,叙事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感人肺腑。

【大师导读】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动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贾文昭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①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②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③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④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⑤,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⑥。

【注释】

①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以南。

②苍苍:形容鬓发花白的样子。

③辗(niǎn):同“碾”,轧。

④骑(jì):指骑马之人。

⑤敕(chì):皇帝的命令。

⑥直:同“值”,价格。

【赏析】

唐德宗贞元末年起,皇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由官府承办,直接由太监从民间采购,一时间宦官专权,横行无忌。他们常常以低价向百姓强行购买,甚至不给分文。《卖炭翁》所描绘的便宫中官吏向百姓强购煤炭的行为。诗人通过写卖炭翁一人的悲剧,折射劳动人民的普遍悲哀,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控诉,对人民的同情。

诗歌开篇先写卖炭翁烧炭的工序和劳动环境,他在南山伐薪烧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烟火色”和“十指黑”是对卖炭翁外貌的描写。白居易集中于“面”、“两鬓”、“十指”,以点汇聚成面,形象地勾勒出卖炭翁的苍老之态,衬托出烧炭的艰辛,展现了生活的困苦。

接下来两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以设问方式,表现卖炭翁贫窘困苦的生活状况:卖炭翁千辛万苦所烧之炭是他全家的衣食来源。这为下文文黄衣使者以“半匹红绡一丈绫”换走所有炭火埋下伏笔,更衬托出老翁的遭遇之悲惨。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进一步渲染卖炭翁的困窘与凄苦。他衣衫单薄,本来应该“愿天暖”,但为了让自己烧的炭卖得好价钱,他强忍饥寒,甚至希望天气更加寒冷。一“忧”一“愿”,写出了老翁反常的心理,读来尽是“苦”味,使诗人“可怜”的深挚怜悯有了着落。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从烧炭过渡到卖炭,章法自然,不落痕迹。“一尺雪”意味着卖炭翁“愿天寒”的愿望终于成真,这似乎是一个理想的转变。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衣衫单薄的老翁踏着被冰雪覆盖而光滑难行的路,将炭车拖向集市。“晓”字表现饥寒交迫的卖炭翁,满怀希望不顾严寒想要“卖炭得钱”的迫不及待之情。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经过半天的跋涉,人困牛乏,终于来到集市。从“伐薪烧炭”到“泥中歇”,铺垫饱满。卖炭翁通过劳动换取生活之需的艰辛满纸满篇,老翁对高价“炭直”的期待也充斥在字里行间。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两句中出现的人物的形象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形成强烈对比。“翩翩”既描绘出了使者养尊处优形成的悠然之态,又刻画出了其对百姓疾苦毫不理会的漠然之心。而前篇中,老翁所希望的一切,在“手把文书口称敕”的“黄衣使者白衫儿”面前,瞬间化为泡影。几日艰辛的劳动,只换得“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这些“炭直”,既不能御寒,也不能果腹,于老翁而言,实则毫无价值。

通过刻画特定情境下卖炭翁的特殊心理,诗人深刻揭示了主题。虽然通篇除“可怜”二字,再无一字涉及直接的情感描写,然而在对比与反衬中,诗中人物的贫苦得到了完美展现,有力揭露宦官专权的黑暗。

【大师导读】

自擅天然,贵在近俗。

——蔡绦《西清诗话》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1,枫叶荻花秋瑟瑟○2。

主人下马客在船○3,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4。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5,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6声声思○7,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8, 初为《霓裳》后《六幺》○9。

大弦嘈嘈如急雨○10, 小弦切切如私语○11。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12, 幽咽○13泉流冰下难○14。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15。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16,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17,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18, 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19。

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20。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21。

曲罢曾教善才伏, 妆成每被秋娘妒○22。

五陵○23年少争缠头○24, 一曲红绡○25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27, 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28。

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29。

去来江口守空船○30, 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31红阑干○32。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33。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34。

今夜闻君琵琶语○35,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36促弦○37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38, 满座重闻皆掩泣○39。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40。

【注释】

○1浔阳江:据考证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3主人:诗人自指。

○4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5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6掩抑:掩蔽,遏抑。

○7思:悲,伤(四声)。

○8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捻:揉弦的动作。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9《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10大弦:指最粗的弦。

○11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声音沉重抑扬。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12间(第四声)关:莺语流滑叫“间关”。

○13幽咽:遏塞不畅状。

○1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15凝绝:凝滞。

○16迸:溅射。

○17曲终:乐曲结束。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8舫:船。

○19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20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2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22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23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24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2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2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

○27击节:打拍子。

○28颜色故:容貌衰老。

○29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30去来:走了以后。

○31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32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33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34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形容声音噪杂。

○35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36却坐:退回到原处。

○37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38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39掩泣:掩面哭泣。

○40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官服颜色为青黑色。

【赏析】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主张限制藩镇势力、革除****而遭到藩镇势力陷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表面上仍为官,但“司马”一职低微,实是变相地受看管。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被贬后第二年。在诗的小序中,白居易虽然自言“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实际上他一直积郁难平。

这一年,他“送客湓浦口”(语自原诗小序)时,“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铮铮然有京都声”(语自原诗小序),于是邀弹者共饮,听其演奏、诉说,之后“始觉有迁谪意”(语自原诗小序)。事后,作长诗《琵琶行》,赠与琵琶女。

《琵琶行》中在文字上沿用了白居易的浅白的风格。诗人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和自己的“迁谪意”联系起来,两条故事线索相互映衬、并行不悖,人物形象鲜明、典型,道出了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