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想和运动
36544700000037

第37章 时间与直觉

从古代就有的运动的问题所引起的困难就来自于这里,这些困难一直在于人们宣称要从空间走向运动,从轨迹变成路程,从静止的位置变成运动性,并且通过组合的方法从一个穿到另一个。是运动先于静止,并且在位置与一个移动之间并没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是有这样一种关系,即可能的观察点的多样性与对象真正的不可分割性。

许多其他的问题也来自于同样的幻觉。静止的点都在一个运动物体的运动上,不同质量的概念都是一个客体的质量的变化。因此,一个变化分解而成的概念也成为同样多的现实的不稳定性中稳定的光景。从“思考”这个词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思考一个客体,就等于在这个客体的运动性上获取一个或者几个不动的图像。总之,这就等于询问客体在其他地方的时间,并且以此知道人们可以做什么事情。此外,没有什么比这个行事方式更合理的了,只要它只和现实的一个实际的知识有关。

知识由于它指向实践,所以它需要列举我们所面对着的事物的可能的主要态度,正如我们可能的面对它的最好的态度。这就是概念通常的角色,这些站台是我们为未来的路程所标记出来的。但是,想要和它们一起进入到事物的内在本质,那么这就是把一个方法运用到真正的运动性上,这个方法是为了给运动性一些不动的观察点。这等于是忘记了,如果形而上学是可能的,那么形而上学也只是一个努力,这个努力是为了重新回到思想工作的自然道路上去,它是为了通过精神的扩张而可以立刻处于我们研究的事物中。这个努力最终是为了从现实走向概念,而不是从概念走向现实。难道这不令人惊讶吗?哲学家看到了他们声称要把握住的对象是如何在他面前流走的,就像孩子们希望的那样,他们以为合上手就能抓住烟雾。因此学院间的争吵就这样延续了下去,每一个学院都责备其他的学院让现实飞走了。

如果形而上学必须通过直觉而前进,如果直觉对于客体而言具有时间的运行性,如果时间在本质上是心理学的,难道我们不会把哲学家关在特有的沉思中吗?难道哲学仅仅在于关心如何生存吗?“就像一个昏昏欲睡看着河水流过的牧人吗?”

所以谈话要回到一个错误的问题上,自从这个研究开始我们就没有停止过指出这个错误。这就看轻了时间独特的本质,同时也看轻了形而上学直觉的本质上活跃的特性。这其实就是没有看到我们所说的可以让我们超越唯心论和唯实论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证明低于我们和优于我们的对象的存在,虽然在此期

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对象是在我们的内部,这个方法还可以毫无困难地让这些对象同时存在,并且慢慢地驱散、分析堆积在重要问题周围的黑暗。我们还没有达到对这些困难点的研究,我们只能说明我们所说的直觉为何不是一个独一的行动,而是不确定的一系列行动。毫无疑问这些行动属于同一种,但是每一个类别都很特别,我们还要说明行为的多样性是如何与生命的所有等级相符合的。

如果我努力地去分析时间,也就是说把时间分解为概念,那么我就必须在一般的时间上得到两种相反的观点,这是由概念和分析的本质决定的,有了这些观点我之后就可以重组时间。

这个联合既不能呈现出等级的多样性,也不能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这个联合存在,又或者不存在。例如,我说一方面有一个连续的意识状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有一个同一性把它们连接起来。时间将会是这个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综合”,人们看不到的神秘活动,我再一次说明这个活动是怎样包含细微的变化或者等级的。在这个假设中,仅仅可能存在的就是一个唯一的时间,我们的意识通常在这个时间中活动。

为了确定观念,如果我们在一个在空间中完成的运动的角度下采取时间,并且如果我们努力地把作为时间的代表的运动变成概念,那么我们一方面将会得到如人们想要的轨迹上的点一样多的数,另一方面将会得到把这些点统一起来的一个抽象的同一性,就像一条线把项链上的珍珠串成一个整体一样。在

这个抽象的多样性和抽象的同一性之间,这个组合曾经作为可能被提出。它是独特的事物,我们不能在这个事物中找到更多的变化,只能承认这不过是一个算术上的加法。但是,如果人们不打算分析时间(也就是说,实际上,用概念把它变成综合),那么人们首先就会通过直觉的努力而安居在时间之中。人们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紧张感,这个紧张的确定性本身看起来就像可能的无限时间中的一个选择。从此以后人们发现了无数的时间,每一个都与另一个不同,尽管它们中的每一个变为了概念,也就是在外面面对着两个相反的观察点,但它们总是归并为同一个难以形容的联合——多样性和专一性的联合。

我们应该用更多的精确性来表达同一个观念,如果我把时间看做时刻的多样性,这些时刻通过一个同一性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像穿过的一条线一样,尽管时间选择的时刻是很短暂的,但是这些时刻在数量上是无限的。我可以把这些时刻假设为是相邻的,只要我高兴;在这些数学点之间,总会有其他的数学点,并以此无限地增加下去。一方面,面对多样性,时间会消散为时刻的粉末,每一个时刻都不会持续下去,每一个时刻都是瞬间的。另一方面,如果我思考这个能够把时刻连接为整体的同一性,它也不能持续,因为通过假设,时间中的所有变化和适当的可持续的东西都已经被放在了多样性的时刻中。随着我不断深入其本质,这个同一性在我看来就好像是变化的事物的一个不动的基质,就像我不知道的时间的永恒本质,而这就

是我要称呼的永恒性——死亡的永恒性,因为它不是其他的东西,而是形成生命的运动物体的空虚的运动。

在进一步审查了对立的学派对于时间的观点之后,人们可以看到虽然这些学派不同,但其实只是分成了两类,这是根据他们赋予这两个概念的首要的重要性而区分的。一类人喜欢多样性的观察点,他们把一个时间中分开的时刻变为具体的现实,这样他们就可以说粉碎了时间;他们把同一性看做人为的,且认为同一性把颗粒变成粉末。另外的人则相反地把时间的同一性变成了具体的现实,所以他们处在永恒之中。但是它们的永恒性仍然是抽象的,因为它是空虚的,因为正是一个概念的永恒性把它从一个相反的概念中排除出来,并且假设这个相反的概念不能看到这个永恒性是如何能够与时刻的一个无限的多样性共存。在第一个假设中,人们有一个悬挂在空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将会在每一个时刻结束,然后再重新开始。在第二个假设中,人们有一个抽象的无限的永恒性,人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无限不停留在自己之内,也不明白它是如何与事物共存的。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中,并且尽管人们被导向这两种形而上学,时间在心理学的观察点上看起来就像是两种抽象的混合,而这两种抽象既不包含等级,也不包含变化。在任何一个体系中,都只有一个独特的时间,它带走了一切,把它们沉没在没有底也没有岸的大河中,这个大河在人们不确定的方向自由地流淌着。但是这又不是一条河,这条河并没有流动,因为现实

从两个学说中得到了这个祭品,它得益于它们的逻辑分析。它们一恢复镇静,就让这个流溢冻结成一层巨大的、坚固的冰,变成一个凝结的无限的尖顶,让它总是成为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必然会具有一个观察点的不动的性质。

如果人们通过直觉的努力一下子就处于时间的具体的流动中,那么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的确,我们不能找到任何符合逻辑的理由来提出存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时间。严格来说,可能除了我们的时间之外,没有其他的时间了,就像世界上可能除了橙色就没有其他颜色了。但是即便是一个对于颜色的基底的意识,这个意识也可以从里面与橙色融合,而不是从外部感知它。

这个意识感觉到在红色和黄色之间可以捕捉到或者可能预感到,在这个颜色下面有一个光谱,而连续性就在这个光谱上自然地延伸。这个连续性是从红色到黄色,因此我们的时间的直觉把我们悬在空虚中,就像纯粹的分析所做的那样。我们与时间的连续性取得了关系,我们必须试着继续,要么走向更低,要么走向更高:

在这两种情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努力来无限地发展,在这两种情况中我们超越了我们自己。在第一种情况中,我们走向一个越来越散开的时间,这个时间的跳动比我们的跳动要快,它划分了我们简单的感觉,它用数量冲淡了质量,到极限的时候,将会是纯粹的同质、纯粹的重复,通过这个重复我们规定了物质性。在其他方向行走的时候,我们走向了一个会变紧张、变小,越来越加强的时间:到极限的时候就成了永恒性。但不再

是概念性的永恒了,因为这个概念性的永恒是一个没有生气的永恒,而现在的永恒是生命的永恒,有生命力的永恒,并因此也是运动的永恒,我们的时间把我们带回到这个永恒,就像光里面的振动一样,并且这个永恒将会成为所有时间的凝结,就像物质性的分散重新凝结一样。直觉就在这两种极限之间运动,并且这个运动就是形而上学本身。

在这里,要跑遍这个运动的不同阶段并不是问题。但是在呈现出了方法的一个普遍的意见并且已经对这个方法进行了第一次运用之后,再明确提出这个方面基于的原则可能将不再是无用的了,并且要用尽可能精确的术语。现在,说到我们将要说明的提议,这些提议大部分都在目前的工作中得到了证明。我们希望当我们着手其他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完整地证明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存在着一个外部的现实,并且无论如何这个现实会立刻被赋予我们的精神。常识在这个点上有足够的理由来反对哲学家的唯心主义和唯实论。这个现实是流动性,我们认为a不存在完成了的事物,而只有将要发生的事物,没有维持原状的状态,只有变化的状态。停顿永远只是表面的,或者是相对的。

我们自身中的意识,在其连续的流动中,把我们带进了现实的内部。这个现实在一个模板上,我们必须在这个模板上呈现其a 再一次,我们绝不因此而离开实体。相反,我们肯定存在的持久性,并且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使得这个呈现更容易。那么人们是如何把这个学说与赫拉克利特的学说相比较的呢?

他的事物。因此,所有的现实都是一个趋势,如果人们方便称这个趋势是方向的变化,且这个方向是走向新生的状态。

第二,我们的精神在寻找坚固的支撑点,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功能就是重现状态和事物。它几乎瞬间就看到了现实中不可分的流动性。就这样,它获得了感觉和观念。通过感觉和观念,精神用不连续性取代了连续性,用稳定性取代了流动性,通过变化用固定的点取代了趋势,这些固定的点标记出变化和趋势的方向。这个替代在常识上、语言上、实际生活上都是必要的,甚至在我们努力要确定的某种程度上,它对于实证科学也是必要的。当我们的理智跟随它自然的道路时,它一方面可以通过可靠的感知前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稳定的概念而前进。

它来自于静止,并且它只能根据不动性来感受和表达运动。它处在已有的概念中,并且试图在其中抓住经过的现实中的某些事物,就像在一个渔网中抓住鱼儿一样。毫无疑问,这不是为了获取一个内在的知识和一个真正的形而上学,这只是为了自我利用,每一个概念(正如每一个感觉)都是一个实际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活动向现实提出的问题,并且现实也将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它通过一个肯定或者否定在事物上谈妥。但是,精神却让本质本身在现实中溜走了。

第三,形而上学固有的困难所引起的二律背反,以及它陷入的矛盾、体系之间的对立学派的争斗和不能调和的对立,这些都成为我们运用到与现实无关的知识上的方法的一大组成部

分,我们通常利用这些方法是为了一个实际的用处。它们特别成为了我们安置在不动中的事物,这是为了监视通道上的运动,而不是为了和运动一起穿过不动的位置而把自己置于运动中。

我们想要用它们和这些主要功能——就是固定感知的对象和概念来重建现实,现实是一种趋势,也因而是运动的。有了这些数量巨大的停顿,人们就永远不能创造流动性了;相反,如果人们给予自己流动性,那么人们可以通过思想得到许多想要的停顿。用其他的话来说,人们明白固定的概念可以通过我们的思想成为对流动的现实的提取物;但是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运用这些概念的固定性来重建现实的流动性。然而,作为体系的建造者的独断论却总是尝试这个重建。

第四,独断论必须停留在这里。正是这个“无能为力”,也只有这个“无能为力”观察到了怀疑论者的学说,还有唯心主义者、批判主义者的学说,这些学说最终对于我们的精神达到绝对的能力提出了质疑。但是,虽然我们想要用生硬的、成熟的概念来重建一个有生命的现实的努力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抓住现实。因此,那些用来说明我们知识的相对性的论证都粘上了一个原始的缺陷:这些论证假设,就像它们攻击的独断论一样,为了仅仅抓住流逝的现实,所有的知识必须来自于停顿周围的概念。

第五,我们的精神可以跟随运动,它可以处于运动的现实中,并采用不停变化的方向,最终直觉地抓住现实。为了这个

目的,我们的精神应该变得强大,它应该推翻它通常说的思考的活动的意义,它应该转变甚至不停地重建一些范畴。但是这样,它就会导致流动的概念,这些概念有能力在所有的转弯中跟随现实,并且能够接受运动,甚至是事物内在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发展的哲学,摆脱学派所引起的争吵,并且可以自然地解决问题。因为这个哲学将会摆脱人工的术语,而这些术语是人们为了提出它们而选择的。哲学研究就在于要转换思想工作通常的方向。

第六,这种转换从来没有用一个有条理的方式实践过;尽管在形而上学中有能通行的道路,但是人类思想的深远历史说明了我们应该到那些更伟大的科学中去。人类的精神拥有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还有极细微的分析,这些都来自于这个转换本身。a现代的形而上学准确地说是为了用发生的事物取代已经完成的事物,它是为了跟随伟大的传统,为了把握住运动,而不是在运动的平稳的结果的外部或者里面,而是要在其变化的趋势中,最终是为了采纳事物轮廓的运动的连续性。确实,现代的形而上学遵循着这个轮廓,但是它不过是伟大的科学,并且它不可能达到它最好的应用,除非通过某些符号的发明。此外,如果我们刚刚说到的直觉是这个发明的起源,那么就是这个符号介入了应用之中。但是形而上学,它的目的不是任何应用,它可a 尤其是在牛顿的对于流动性的思考中。

以并且也应该禁止自己把直觉转变成符号。

因为免去了要产生实际可用的效果的义务,所以形而上学就无限地扩大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科学相比,它将在实用性和严格性上丢失的东西会在意义和范围上找回来。如果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伟大的科学,如果数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数量,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数量总是新生态的质量:人们可以说这就是极限情况。因此形而上学为了延伸到所有质量,也就是说延伸到一般的现实上,它可以非常自然地采用我们的数学所产生的观念。

它绝不会因此而走向普遍的数学,绝不会成为现代哲学的怪物。

相反,随着现代哲学走了更多的路,它会碰到用符号更难以表达的对象。但是它至少开始与现实的连续性和流动性接触了,而这个接触就是最完美最实用的。哲学将会在一个镜子中注视自己,这个镜子给了它一个特别狭小的形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个形象特别光亮。它将会非常清楚地看到数学向具体的现实所吸取的东西,并且它将会在具体现实的方向继续,而不是在数学方法的方向上继续。因此,假定已经提前缓和公式所带来的一下子特别谦虚和特别有野心的这个情况,那么形而上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制造质量的区分与合并。

第七,能够让客体失去视线,并且让科学本身弄混它所使用的某些方法的起源,能做到这些的就是直觉。一旦被捕获了,直觉就必须找到表达和应用方式,而且这个方式还要符合我们思维的习惯,并且能够在非常确定的概念中给我们提供一个坚

固的支撑点,我们是非常需要这个支撑点的。这就是我们称为严格性、精确性的条件,这同样是一个普遍方法在特别情况中的无限延伸。不过,这个延伸和这个逻辑的改善工作可能要进行几个世纪,然而方法所产生的行为只能持续一会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把科学的逻辑的工具看做科学本身a,而忘记了直觉——其余的一切可能都出自于直觉。b

哲学家和学者本身所说的科学知识的相对性都源于遗忘了这个直觉。象征性的知识是相对的,通过已有的概念它从固定走向运动,但不是直觉性的知识则处于运动中,并且接纳了生活甚至事物。这个直觉达到了一个绝对。

因此,科学与形而上学在直觉中重聚了。一个真正直观的哲学会实现期望已久的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结合。同时,它把形而上学建立在实证科学之上——我想要说这是循序渐进的、无限可完善的——它带领着刚刚所说的实证科学意识到自己真正a 对于这一点,正如在本文中提到的其他几个问题一样,可以看看勒华先生、文森先生和威尔·布鲁斯先生的作品,这些在《形而上学与道德》杂志上出现过。

b 正如我们在第二篇文章的开始所解释的那样,我们很长时间都在犹豫要不要用“直觉”这个术语;当我们决定了的时候,我们通过这个词语确定了思想的形而上学的功能:知识主要是通过精神告知精神,知识只是作为物质中的本质性的东西的辅助,理智毫无疑问是为了控制物质,并且为了认识物质而产生的,但是在达到本质上没有特别的目的。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赋予词语的正是这个含义,在之后的几页里面会说得更具体。因为一个不断想要精确性的愿望,我们已经被要求更清楚地区分理智和直觉,同样还要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但是,从一般的方法上来说,当人们每次痛苦地在其特别的词义中定义一个术语的时候,或者只是当文本充分地说明含义时,术语的变化并没有特别严重的弊病。

的能力,这个能力通常优于它自己的想象。这个哲学把更多的科学放到了形而上学中,也把更多的形而上学放到了科学中。

它的目的是重建直觉之间的连续性,这些直觉是实证科学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得到的,并且它们得到的只是天才而已。

第八,尽管并不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要认识事物直到其底部,尽管不同的科学都在形而上学中有它们的根,但是这都是古代哲学家一般的设想。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错在从这种信仰中得到了启发。这个信念对于人们的心灵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一个变化只能表达和说明不变性。这就产生了以下结果:

行为成为了一个衰退的沉思,时间变成了一个迷惑人的图像,运动变成了不动的永恒。灵魂是观念的跌落,这个观点始于柏拉图,而人们为了走向普罗丁的哲学则发展了另外一个原则,我们是这样表达这个原则的:“在静止中比在运动中有更多的内容,并且人们通过一个简单的递减就从稳定走向不稳定。”然而,与这个相反的才是事实,才是真相。

现代科学要回溯到人们把流动性当做独立的现实的那些日子。它起源于这样一个日子:在那一天,伽利略让一个小球在倾斜的面上滚动,并下定决心要研究这个从高处到低处的运动本身,而不是要寻找在高和低的概念中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不动足以解释流动性。并且这在科学的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实,我们认为有几个这样伟大的发现,有些至少是改变了实证科学,或者创造了新的事物,它们还同样进入了纯

粹的时间中进行探究。触碰到的现实越是生动,那么研究也就越是深入。

但是,扔到海底的探测器带回来许多流质,阳光很快就把它们晒干成了固体的、不连续的沙粒。对于时间的直觉而言,当人们把它置于理解力的光线之下,直觉很快就变成了固定的、清楚的、不动的概念。在事物生机勃勃的流动性中,理解力致力于画出真正的或者虚拟的停留,它还记录下出发与到达的时刻;这一切都是引入人类思想中的事物,它们自然地就产生了作用。但是哲学必须为了超越人类已有的条件而努力。

学者们在这些概念上为直觉标志出道路,他们的目光往往也停留在这些概念上。他们越是认为这些剩余物走向了符号的状态,那么他们就越会把一个符号的特征赋予给整个科学。a他们越是信任科学的符号特征,那么他们就越会实现并且加强这个特征。很快他们就不再有不同点了,在实证科学中,在自然与人为之间,在即刻的直觉与巨大的分析工作之间,理解力会追随在这个直觉周围。他们就这样通向了一个肯定所有知识相对性的学说。

a 为了完善我们在前面注释中所叙述的内容,假设自从我们写下这些文字的年代起,我们就已经限制了“科学”这个词的含义,而且如果人们想要特别科学地讨论关于惰性物质的知识,那么他们就需要借助纯粹的理智。理智不会阻止我们说生活的知识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科学性的——这个知识会需要和惰性物质的知识一样的研究方法。相反地,关于惰性物质的知识可以说是具有哲学性质的,在其历史的某个决定性时刻,它会运用纯粹的时间的直觉。

但是形而上学在那里也同样活动着。

作为现代哲学的导师,同时也是形而上学家、科学的革新者,难道他们没有对于现实的流动的连续性的感觉吗?他们是如何可以不处于我们所称的具体的时间中的呢?他们做的事情比他们不相信的事情要多,尤其要比他们说的事情要多。如果人们努力地通过连续的轨迹去连接所有的直觉,并且在这些直觉周围形成体系,那么在几个其他的聚集或分散的线路上人们就会发现,思想和感觉非常确定的一个方向。而这个潜在的思想是什么?人们又该如何表达这个感觉呢?为了再一次借用柏拉图学派的语言,我们分析词语的心理学含义,把理念叫做对简单的可理解性的保证,把灵魂叫做生活的焦虑,就这样我们说,一个看不见的趋势让现代哲学把灵魂提到了理念之上。因此,现代哲学就像现代科学一样,甚至比现代科学还要厉害,它倾向于行走在与古代思想相反的方向上。

这个形而上学,正如这个科学一样,它已经在自己深刻的生活周围铺开了一个丰富的符号组织,但有时也会忘记,如果科学在其分析性的发展中需要符号,那么成为形而上学的主要理由就是与符号决裂。理解力在这里仍然继续着它的固定工作、划分工作和重建工作。但它是在一个相当不同的形式下继续着工作。因为它没有坚持我们打算要发展的一个点,所以我们只能说理解力的角色是在稳定的元素上产生作用,它可以寻找稳定性,要么在关系中,要么在事物中。由于它是在关系的概念

上工作,所以它导致了科学性的符号论。由于它在事物的概念上操作,所以它导致了形而上学的符号论。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中,理解力成为了一种安排,而它往往以为自己是独立的。

与其说它立刻承认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深刻的直觉的亏欠,还不如说它导致了我们在其所有作品中看到的不过是一个人为的、对符号的安排。这样就使得如果人们停留在形而上学家和学者所说的文字上,就像他们所造成的物质性一样,那么人们就可以相信形而上学家已经在现实底部挖出了一条深刻的隧道,而其余人则在它上面搭建了一个构思巧妙的桥。但是事物流动的河流在这两个艺术的工作之间穿过,却没有触碰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