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地处陕北与关中的相接处,位于关中经济发展带的北大门。近几年来,铜川的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市场治理成效显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力度持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培植积极。
一铜川文化事业发展简况目前,铜川形成了“文化下乡”、“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两个龙头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宜君县、陈炉镇被誉为民间特色艺术之乡,耀县(今耀州区)被陕西省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县称号;2000年,铜川市编排的报告剧《郭秀明颂》晋京演出喜获成功,大型秦腔历史剧《药王孙思邈》夺得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综合演出大奖;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工作受到国家和省上表彰;成功举办了2005年文化建设年各项文化活动,2006年举办了铜川市首届文化艺术节。尤其今年以来,配合铜川市“牡丹旅游节”和“樱桃旅游节”的开展,在新区阳光大舞台演出各类文艺节目50余场,电影20余场,活动周期达3个月之久,大大提升了新区人气,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各方面的好评。2006年耀州窑传统工艺被文化部列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市场黄、赌、毒和网吧违规经营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从今年开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铜川市图书馆筹建处办公用房将于10月底建成,市图书馆二期工程图书馆主楼正在建设;市电影公司综合开发已列入市政建设规划;与其相邻的川口影剧院通过变更用地性质,进行挂牌出让,所得资金全部用于新区市图书馆建设,目前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今年铜川市政府第15次专题会议已经对市豫剧团留守处用地作出批复,同意对其进行开发,所得资金已经注入新区市图书馆建设资金账户。积极培植文化产业已被列入(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文物旅游、休闲娱乐、花卉文化、耀瓷文化作为铜川市的四大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大力发展。
二铜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状
1.文化单位基本概况(1)机构人员状况。截止2006年,铜川市国有文化事业机构共61个,从业人员329人;公共图书馆6个,从业人员72人;文化馆5个,从业人员78人;艺术表演团体3个,从业人员95人;艺术表演场所5个,从业人员45人;其他文化产业1个,从业人员7人。在这61个单位中,市本级全额事业单位有: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市文化市场稽查队、铜川书画院、市豫剧团留守处、市图书馆筹建处;差额单位有:市秦剧团、市电影公司;自收自支单位有:川口影剧院、铜川剧院。从业人员175人。
除以上文化事业机构外,在文化部门登记的其他各类文化产业机构150个,从业人员685个,其中歌舞娱乐场所64个,从业人员304人;电子游艺厅16个,从业人员35人;综合娱乐场所4个,从业人员13人;保龄球馆2个,从业人员21人;台球厅15个,从业人员37人;网吧38个,从业人员147人;其他文化产业11个,从业人员128人。
(2)经营收支状况。2006年铜川市文化事业经费支出665.3万元,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73万元;艺术表演场所77万元;图书馆139万元;群众文化236万元;其他文化39万元。文化产业总产值729万元,增加值408万元。其中艺术业总产值274万元,增加值117万元。全市3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00场,事业收人33.2万元,演出收入18万元,支出173.6万2.存在问赶(1)规模小、档次低。虽然铜川市文化产业门类相对比较齐全,但整体规模偏小,90%以上的经营者只是一间或几间门面房的规模,只能养家糊口,不能完成资本积累,而且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难以扩大规模。另外,铜川市文化产业门类主要停留在网吧、音像制品租售、舞厅、书报刊零售等低档次文化服务上,高档次文化产业门类所占比例偏低。
(2)文化设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铜川由于长期以来文化设施欠账太多,普遍存在现有文化设施破烂不堪,需要大范围地维修改造,在建文化设施迫于资金压力搁置巳久,影剧院受电影市场滑坡影响无法依靠主业求得生存,社区文化设施相对单一,严重影响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
(3)发展经费严重不足。铜川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仍处于高投资、低回报阶段,政府投资十分有限,文化单位自身没有能力投入发展资金,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和支柱。
(4)特色文化、隐性文化开发不足。铜川的文化不仅表现在现代的显性文化上,而且还深厚地表现在它的特色文化、隐性文化上。铜川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但这些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文化产业资源尚未被开发出来,使其发挥效益。
(5)体制弊端突现。和全国各地一样,铜川依然存在文化体制不合理的问题,机构次序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文化行政部门陷于办文化的具体事务中。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低、经营机制落后,缺乏竞争激励。集体或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造成投资渠道单一,文化市场机制不健全,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
(6)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要形成规模,产生效益,并真正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有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既懂得艺术生产规律,又懂得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软肋。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及建议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462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目前,随着国家把文化产业正式列入发展规划,以及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从铜川的文化产业现状来看,除西安市外,关中经济带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和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认清方向、坚定信心、奋起直追,才能逐步缩小与其他发达省市的差距,实现后来居上。根据铜川市的情况,提出如下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及建议: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现念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弊端,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又要用经济头脑来经营文化产业。要破除孤立强调宣传导向的观念,确立在正确导向下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场”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观念,确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先进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谈文化,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的观念;确立政府职能主要是“管”不是“办”,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市场的观念。
2.要把发展文化产业同发展旅游业的结合放到突出位置上来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引力来源,二者相辅相成。运用文化产业的全新理念审视和发展旅游业,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使两者相得益彰。为此,要紧密加强文化部门和文物、旅游部门合作,协同作战,依托文化发展旅游,依靠旅游宣传文化,共同建设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3·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关中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努力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要树立大文化的观念,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大力挖掘关中经济带范围内各种文化资源,合理引导文化消费,积极培育文化市场。要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衡量文化体制改革,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指导下,积极解放思想,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化产业发展观,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积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一些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动力。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创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建立开放型、分层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4.选择好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发展文化产业,既要有整体的规划、全局的考虑,又要抓住各地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市场发育程度高,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门类,积极进行改革试点,实施重点突破,使其率先发展,这样不仅继承和保护了民间文化资源,又使其发挥了经济效益。
5.人才兴文是关键人才是文化产业兴盛的关键因素。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工作,抓好各门类文化艺术人才,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发展所需要的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积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培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熟悉文化营销策略的经营管理人才。在省属463大专院校开办文化经济管理专业,建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在当前,要充分发挥各文化单位拥有美术、音乐、舞蹈、摄影、戏曲、表演等各方面专业艺术人才的优势,办好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辅导班,把小规模、短期、临时的培训班变成大批的、长期的培训,努力提高和扩大艺术教育的档次和规模,使其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
6.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文化单位要打破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自我封闭,积极寻求外部更广泛的合作,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去,与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联合开发文化产品,文企共建,优势互补,既可以学到丰富的管理经验,又减少了投资经营的风险。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进行重新整合,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采取招投标的办法,鼓励有志于文化产业经营的个人或单位,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经营控股公司,破除以往单打独斗、无序竞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