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演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在内的各类文化产业已全面融人社会生活,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安康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良,发展后劲不足,组织形式松散,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整体来看,安康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安康文化资源概览
安康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安康曾经的交通信息闭塞、发展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风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安康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曲艺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2002年10月,紫阳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被陕西音协确定为“陕西民歌创新基地”,2003年3月,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安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着名,她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者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增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皮影戏等等,以及安康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安康的汉剧艺术是安康地方文化的奇葩,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据统计,安康初步纪录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500余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50多个。2004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了安康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安康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着名,流传于汉滨、旬阳、汉阴、石泉、紫阳、宁陕等地,以安康市恒口、五里、大河等农村乡镇最为普遍和活跃。其他如“狮子舞”、“龙灯舞”等亦流传甚广。
安康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民间手工技艺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
安康的民间文学如神话、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魅力。以十大志书集成为代表的历史记载,为我们借鉴和传承安康深厚的文化艺术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文字资料。
目前,安康市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遗址、石刻造像等文物点共3500余处。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龙舟文化、女蜗文化、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太极”文化以及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都将成为安康颇有价值、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发展现状
安康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安康”战略的重要内容,按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着力构建与时俱进的汉水文化体系,规范繁荣文化市场,引导培育文化产业基地,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在2003年6月,出台了《安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全市中短期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和工作任务。二是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三是积极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优势,在继承与发展、搞好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配合拓展旅游业的发展,尝试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举办大型节庆文化演出活动,使专业经营性演出和业余公益性演出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四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发展县域文化特色,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业,逐步形成了赢湖、南宫山、香溪洞、笔架山、千家坪、神河源等一系列旅游品牌,拉动了安康文化旅游消费市场,融合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提升了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据统计,安康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2个,从业人员830余人,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机构85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收人近2500万元,上缴利税400余万元。国办文化事业单位依托阵地开发改造设施,兴办文化经营项目,创收增效,年收人200余万元。
三存在问题
1.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文化系统内许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的被动状态,对文化的生产属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还不多。
2.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3.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组织形式松散,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4.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目前安康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各级行政机构、各系统部门、各种投资主体都在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导致了文化资源开发主体及资本投人、开发项目及主题、产品定位及功能等方面较为散乱。
5.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安康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多数民间艺人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其原因在于: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浓,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不适应市场化进程;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有脱节现象,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6.宏观调控亟待加译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安康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理顺体制,形成合力。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
四发展对策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已经具备市场条件的、盈利性的文化单位要逐步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髙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人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尝试政府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3.立足资滹普查,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业态规划对安康市的文化产业现状、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安康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安康民族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通过调研,科学论证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领域的成就,挖掘潜力,发现问题,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科学管理机制提供现实有效的评价依据。
4.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安康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以宽广的世界眼光,适时融人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特色,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5.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激活旅游市场的活性要素,一方面,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地转化为旅游优势,另一方面,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场,提髙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人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安康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6.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制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制定民间文化产品的整体开发规划。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指导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生产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确保民间文化产品不因产业化生产而丧失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
7.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尽快成立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并结合安康市实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8.切实加快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培养复合型的文化产业人才应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到国内名校、研究机构学习、进修,还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及中短期培训和举办文化产业论坛等方式,培养一批营销策划、文化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民间艺人是我们发展安康文化产业丰富的人才资源,要积极探索民间艺人的使用模式,加大对本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安康特色文化为安康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