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人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和营销不同形态文化产品的产业。独特的产业优势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使文化产业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社会消费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从国家到地方,都将文化产业纳人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有的省市甚至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兴市”的战略目标。陕西作为中国域内文化资源大省,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但与同样是文化资源大省的山东、江苏相比,陕西的文化产业产值不足他们各自的二分之一。何以会形成如此大的差距?也许托词会有一大堆。但不可否认,缺乏以技术方式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陕西文化产业后进的根本原因。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何将已有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或者说,如何发挥陕西文化资源的垄断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比性的绝对优势?陕西的文化产业应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每一个关心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士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提到陕西文化产业的优势,从古代到现代,从官员到民众,几乎都能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如着名的西安古城墙、汉唐长安城、秦始皇陵、兵马俑、乾陵、法门寺、延安、南泥湾、华山、太白山、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等等。这些遗存在陕西地面上的文化资源,因其宏大、内涵丰富、历史悠远而扬名海内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凝结,是物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广为流行的说法是“不到陕西就等于没有到中国”,从旁观者的角度道出了陕西文化的独特性和共性。而这种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陕西文化,无疑是我们塑造、发展既面向本土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陕西文化产业的基本落脚点。
如果说周秦汉唐文化遗存提供了我们基于文化背景的认同优势,那么,散布在陕西各个地方的民间民俗文化则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陕西独特文化,如秦腔、陕北信天游、安塞腰鼓、渭南皮影、户县农民画、旬邑剪纸等,这些纯而又纯的民俗文化是构成陕西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
从陕西文化发展的硬件设施来看,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陕西艺术表演团体数量居全国第8位,艺术表演场所居全国第3位,文化馆数位居第11位,博物馆数居全国第9位。就陕西文化市场发展来看,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陕西全省文化系统中,文化产业机构10803个,从业人员58430人,年总产出22.53亿元,年增加值18.64亿元,初步形成了包括演出市场、电影市场、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艺术培训市场、对外文化交流市场等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这种设施齐备的文化硬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使陕西从土地到空气到处都弥漫着特有的文化气息,难怪有人说,陕西是一块文化得不能再文化的土地。
然而,与其他省市相比,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产业效益、经营水平都普遍偏低,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与陕西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更与陕西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相去甚远。陕西拥有100余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至少有七、八十万人,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从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来看,同样表现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陕西省2007年恩格尔系数城市下降至34.6%,农村降至39.3%,而按国际经验,当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会迅速增长。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仅从陕西本土考虑),文化产业的不发育和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之间的空当。历史和现实要求我们加快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政府到学者,都对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作过制度上、思想上、理论上的思考和探索。如一些学者就指出,陕西文化产业的后进状态,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其中包括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融资渠道不畅、观念落后、文化产业人才稀缺、产业规模小、缺乏集聚效应、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品牌效应等等。然而问题在于,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陕西文化产业而言,解决了以上问题就能迎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吗?我看不尽然。更何况所有的条件一步到位也不现实。我认为,就目前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要想在短期内获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陕西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符合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和对策,才能不走弯路。
二发展陕西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
1.突出地域特色所谓突出地域特色,就是文化产品要具有陕西地方文化特征。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等,它具有地域性、渗透性、包容性、广泛性,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标志或符号。地域文化的这种特性和功能,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挖掘地方文化的特质。只有具有地域特点和特质的文化产业,才能形成品牌。对陕西而言,地域横跨秦岭南北,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发展进程不尽一致,地域文化各不相同,如陕北、陕南就差距巨大,而关中文化则更多地呈现的是帝王文化色彩。因此,应按文化的类塱与特质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即按照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特质来确定各自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举例而言,宝鸡就应围绕法门寺,做大做强庙堂文化产业,而延安则应突显“红色圣地”文化色彩,陕西首府西安则应以古城墙、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为核心,着力打造盛唐文化品牌。地域文化既是陕西文化产业的形象和标志,也从根本上彰显了陕西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2.历史文化时尚化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原生态的历史资源”,很难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和知识审美诉求。一个着名的例子就是秦始皇陵墓。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其统一六合的英雄气概,其从生到死的神秘色彩,曾勾起多少人的探求欲望!而其坟墓中埋藏着多少惊人的秘密,又有谁知道?然而一堆荒山蔓草,又如何让人浮想联翩?而诸如此类以“原生态”展现的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又不知有多少!
历史文化资源是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绝对优势。因此,对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认识、怎样开发,就成为陕西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关键。一般而言,历史资源由于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仅仅局限于发掘、展示,是很难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品。而要把历史文化资源变为产品,变为品牌,就必须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加入时尚元素,以符合现代人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的方式加以展示。所谓时尚,就是创新,但历史资源又与其他资源不同,它的特质不能变,也就是说,在开发历史资源的过程中,既要挖掘传统因素,又要超越传统因素。通俗地讲,就是把历史资源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这里关键还是创新,在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基础上创新,在继承传统的条件下创新。但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类型众多,特质差异巨大,如宫阙文化就与庙堂文化不同,佛寺文化和陵墓文化就有截然差异。因此,如何将不同特点与特质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成为流行时尚的文化产品,这是一个应该动用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一点,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等,为我们如何将历史资源打造成时尚文化产业,树立了典范。
历史资源时尚化,是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好它。从另一方面来看,时尚的创造力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时尚消费可以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这也使得时尚化了的历史资源更容易吸引到社会投资,从而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完成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过程。
3.以创意为先导,强化品牌意识有学者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文化产业的各个因子进行矩阵对比,结果发现陕西文化产业的创新因子得分极低,在全国排名在第26位。该学者最后总结说,创新意识不强,是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陕西拥有〖00余所高等学校,各类科研和技术创新机构400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多万人,每年有2000多项科研成果问世,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拥有如此强大科技优势的陕西,并没有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情。要破解这个瓶颈,单单依靠市场自身,目前条件还不具备,需要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个外部力量非政府莫属。政府可以利用政策、信息、资金等方式,尤其是要通过设立或建立“文化产业银行”、“文化基金”、“创意产业发展基金”等,来促使科研机构与文化企业联姻,在加快高校科研机构创意及时就地产业化的同时,也使陕西文化产业走上了“高新技术+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并以此为契机,争取在文化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