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日趋繁荣,前景十分广阔。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四川省政协文体医卫委员会会同四川省级有关部门,对四川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文化娱乐等行业进行了广泛深人的调研,并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提出了加快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四川在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的实践中,初步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文化体制改革正逐步深入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以及文化单位逐渐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具有高知识附加值、高文化附加值和高社会就业率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各地各部门围绕文化发展战略,确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并正在积极探索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文化产业化程度有所提高已组建和正在组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蛾眉电影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有关部门在改革体制、调整产业结构、资产重组和推进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等方面,做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工作。
3.文化市场份额逐步加大2002年全省包括出版、广电、报业、文化娱乐和体彩等文化产业总收入约为103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2.3%。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销售收人近两年以8.6%左右的速度增长;全省出版销售总量名列全国第五、利润名列第三;体育产业总收人最近年均达12亿元。文化产品生产、文化消费市场显示出强劲的活力,对6DP的贡献率逐年递增。
4.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铎四川省电影公司通过联营、扩容、连锁,建成国内先进的“王府井电影城”,组建了西部最大的西南影业公司。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博物馆与都江堰市联合建成“文物古迹旅游景观新线”。大型诗乐舞剧《大唐华章》、《未来组合》等一批艺术精品走向市场。四川电视节、中国西博会等创造了会展经济效益,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自贡灯会、青神竹编、德阳杂技团、建川安仁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企业生机勃勃。
5.文化基础工程建设有所加强成都艺术中心、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金色歌剧院、巴金文学院、绵阳绵州大剧院、自贡、泸州等市图书馆等相继建成。投资1.3亿元的四川出版大厦、投资1.5亿元的中国西部出版物流配送中心、投资3亿元的四川图书文化城、投资2亿元的西部传媒中心、投资1.3亿元的四川省体育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础工程正在立项或兴建中,将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川文化产业虽有长足的发展,但因产业基础较差、起步较晚,加上我们对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认识滞后,改革及创新不够,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弱、小的状态,不适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目前,制约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经营理念滞后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及文化从业人员,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较忽略其经济属性,对依靠多种所有制的竞争来繁荣文化市场的趋势认识不足;对文化生产的管理模式和文化产品进人市场的途径探索创新不够,主动进人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措施不力;在培养使用文化产业人才、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加文化产业投人等方面,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不能像抓经济建设那样致力于抓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如何推进“三个转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积极探索和认真解决。
2.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文化市场缺乏活力各级政府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现象。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的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使文化企业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缺乏文化生产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3.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不够,产业品牌塑造乏力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决策、主要文化产业集团的重组整合、主要文化产品生产、众多文化服务方式的确立以及对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还缺乏深人细致的文化市场调查和相应的有力措施;已组建的文化产业集团,所有制结构尚显单一,还有待于根据资源整合的原则和市场的要求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不少文化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处于粗放状态,尚未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拳头文化产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4.文化产业政策落实不力,地方法规建设空白点多国家现行的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零税率,对于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低税率,对于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实行所得税返还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在四川落实不够。按国家现行的投、融资政策,国有企业不能向银行抵押贷款,融资十分困难。文化产业的投人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对如何加大吸引民营资金及境内外资金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四川尚未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法规。
5.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产业的企业家队伍尚未形成,一些省级集团的内部人员结构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川省委宣传部《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五年规划》确立了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这里,我们仅就如何加快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文化产业重要性及其基本特性的认识,推动文化产业观念更新。要破除片面理解文化产品的属桂,树立在正确导向前提下,增加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观念;破除面向市场就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观念,树立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观念;破除文化单位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是重要产业的观念;破除发展文化产业单纯依赖政府投人和政策保护的观念,树立政府职能主要是“服务”而不是“包办”、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靠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的观念;破除推进“三个转变”只是与经济部门有关的观念,树立四川省推进“三个转变”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观念。
2.改革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支持文化企业集团做大做译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由办产业向管产业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进行社会管理转变,而管理归根到底就是服务。省级相关部门应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将有关文化产业行政管理职能相对集中并加强协调,以便有效地行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删、产业政策、重大项目等履行指导、管理、调控等职能。为改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状况,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尽快进行调查分析,分类定位,以便尽快分别按事业或企业运行机制进行管理。要以资源整合、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提高效益为重点,抓好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现有文化产业集团应积极深化改革,加大转换内部机制力度。在条件-时,应鼓励和支持集团之间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互相参股或控股,进行重组和整合。在国家未明文禁止的前提下,应鼓励和支持省内的民营资本和省外、境外的资本,参股四川省的文化集团,逐步形成一ffi;在国内夕卜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强势企业。
3.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统筹协调,完善文化产业的决策机制建议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成立“四川省文化产业指导小组”,组织各方专家、人士对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改革措施等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和实施方案,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4.加强文化产业的立法、执法工作,营建规范有序的市场法制环境要尽快制定出台《四川省文化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四川省文化市场稽査条例》、《四川省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四川省体育服务质M认证管理办法》、《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促进和规范四川文化产业的地方法规,营造良好的文化建设法制环境。并组建全省统一的文化执法队伍,负责全省文化稽査。健全并发挥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和文化产业中介服务机构在维护行业权益、实行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协调行业利益、规范行业经营、反映行业意愿等方面的作用。运用计算机网络向全社会发布文化信息、介绍文化政策。
5.尽快制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动态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除重要新闻媒体以外,争取放开文化产业准人的试点,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多个领域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并在各种政策上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允许和鼓励着名艺术家、文化名人以个人声誉和个人版权、经理人资质等无形资产参股组建文化企业。由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多种所有制中小型文化企业市场准入、资质年检的统一标准,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要运用部分文化专项资金和财政资金,多渠道吸纳民间资金,放大政府文化投资的带动力;将增量资产的投人与存量资产的盘整有机结合,提高存量资产的整合利用水平。改进政府主办的重大文化项目、文化活动的组织、承办机制,依法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在不违背国家规定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境内外大型集团和公司来四川进行文化产业的投人与开发,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混合所有制企业不断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6.重视并加强对四川省现有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资源,要防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包括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资源流失和破坏。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对四川的文化资源进行普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予以管理,把保人、保物、保项目统一起来抓。深人开发巴蜀文化和康巴文化,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尽快确定公布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积极将《格萨尔王传》、川剧等民俗文化中的精品申报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民间技艺特殊人才后备队伍的培养,防止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失传。
7.加大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力度整合四川现有的艺术院校教育资源,加强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经纪、新闻传媒、出版编辑、影视制作、文化策划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具有文化事业管理才能和文化产业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保护、使用、奖励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特殊人才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建立四川文化人才信息资料库,确立文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评价考评体系。加强领导干部文化产业方面的知识培训,将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训纳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序列。
8.定期举办“西部文化产业论坛”,加强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宣传和理论研究论坛活动应融文化产品展示、文化项目洽谈、文化产业招商、文化产品出口、文化人才引进、文化旅游宣传、文化理论研讨等多功能于一体,广邀国家有关部委、省外以及海外的强势文化企业和文化名人参加,借此宣传和扩大四川的影响,增加四川文化产业对海内外的吸引力,使四川文化产品更多地进人国内外市场,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四川。
9.建立全省文化产业的评估、统计指标体系,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家尚未建立文化产业评估统计指标体系的情况下,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协同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产品评估、质量认定、资产分析、品牌价值、管理水平、人才能力的评估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对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作出科学、可信的评估统计,纳人国民生产统计序列。
加快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又要防止违反文化发展规律,急躁冒进、一哄而起,搞“政绩工程”,造成现有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求真务实,积极稳步地推进四川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