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艺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世代流传的知识产品,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历史,体现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民族精华,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我国具有5000年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祖先创造并积累了各具特色的华夏文化,每一寸中华沃土都留下了先辈们勤劳智慧的轨迹。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有利于弘扬光大中华文明,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创新;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则能够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护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并增进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适度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学艺术,发挥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其能够世代相传,源远流长;保护民间文学艺术,防止滥用和流失,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
近年来,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的制度建设和理论探讨逐渐深人,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加人该公约,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进人立法程序。本文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探讨。理论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保护的范围、主体的确定、法律保护模式、民间文学艺术的产业化、如何处理保存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等成为争议的焦点,笔者以西安鼓乐的实地调研为例,试对其中几个问题作以分析。
一西安鼓乐现状概述
西安鼓乐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共有21项),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民间器乐乐种之一,我国南方的“南音”,日本的“雅乐”来源于西安鼓乐。它产生于唐代燕乐,后融入宫廷音乐,完整的保留了隋唐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它以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没有歌词,沿用宋代的工尺谱,具有极其宝贵的艺术价值,被国内外音乐界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至今流传于西安市区及终南山附近县区。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派,目前有六大鼓乐社。分别为城隍庙鼓乐社、东仓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集贤鼓乐社。僧派、道派主要进行宫廷演出,乐曲细腻,属于雅文化;俗派主要是民间演出,乐曲豪放。
西安鼓乐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采取多种措施,挽救西安鼓乐:1、陕西省、西安市文化管理部门给予积极扶持,命名民间艺人,给其扶持和资助。当地文化管理部门举办民间文化展览,让公众免费参观,广泛的宣传;2、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如陕西省文化厅成立隋唐燕乐研究室、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建立西安鼓乐研究中心;3、民间资本的引进及商业团体的支持。西安的着名文化旅游场所“大唐芙蓉园”邀请鼓乐社进行演出,给西安鼓乐社人员支付工资。4、传承人的积极保护。鼓乐社通过商业演出,增加资金。还积极促成鼓乐协会的建立进行自律性保护,这种主动的传承和保护更直接更有效。如西安鼓乐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募传承人,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俗规,不论国籍、性别。5、社会各界的关注,如当地电视台、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介人,广泛宣传,推动保护工作的发展。6、有关研究人员采取抢救鼓乐措施,用文字影像立体记录,防止人亡艺绝。
据调查,西安鼓乐的保护在各方积极努力下,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其传承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是传承困难:一是传承方式的制约是客观原因之一,即识谱困难。西安鼓乐的乐谱为宋代工尺谱,风格独特,只有音高,没有节奏,一般人看不懂,必须有老艺人口口传授,否则很难保持其原汁原味;二是传承人欠缺。年轻人认为其“土气”,不愿学习,而民间艺术大师年事已髙,若不能尽快传承,可能面临人亡艺绝。在其他民间文艺传承中也存在此类问题。如陕西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的艺人有的已去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民间技艺广泛散布民间,大多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需要民间艺人整理并传授。造成后继乏人的主要问题是,有些民间技艺因“土气”缺乏时尚性,年轻人难以接受,没有兴趣学习,如此下去,将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其三,传承与维护的资金缺乏,且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目前主要是政府的投人,传承人难以专心致志研习鼓乐。(目前几家鼓乐社的现状可以说明)。虽然文化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一部分经费投人,但是远远不足以维持鼓乐社的乐器维修、传承人的培养等。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西安鼓乐保护基金会,吸纳社会团体、个人、企业等民间资本的多渠道投入,来扶持其发展。云南省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完成了民间艺人的调査命名工作。
二正确处理民间文学艺术的开发利用与保存的关系
有人曾比喻中国如一棵参天大树,“在古城西安则看到深埋在地下的这棵大树的根,在首都北京则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冠”,形象地表明陕西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有十三个朝代在陕西建都,省会西安是世界着名四大古都之一,前人留下了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的传统文化处处折射出“唐风秦韵”的地域特色,体现陕西本土文化和历史轨迹。三秦大地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目前我国文化部分批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陕西民间文学艺术包括:凤翔木板年画、安塞剪纸、凤翔泥塑等;“安塞腰鼓”、陕北秧歌;秦腔、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等。凤翔泥塑现已成为当地群众主要经营活动之一;“安塞腰鼓”是在喜庆场合表演的一种民间技艺,气势磅礴、壮观热烈,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深受群众喜欢,当地组织者近年来也注重向产业化发展。
在开发利用民间文艺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民间工艺品的粗制滥造、西安鼓乐、华县皮影、华阴老腔未能得以开发利用,传承存在困难。据我们在云南调研,云南省在春节庙会上专门划出民间文艺的公益展位,无偿提供给民间艺人,并且提供食宿的方便,因展销工艺产品所得的利润,不收取任何税、费。云南的纳西鼓乐在丽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