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产业,就是按照经济的法则和方式进行k模化和市场化的文化生产和营销。但是,由于文化自身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产品不同的特点和效能,从而又使文化产业本能的与通常意义上的一般产业有所区别,这便造成文化产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任何文化产业的有效实现,都必然和必须是对产业的一般特征和文化自身的特殊性有机结合,都必然和必须是在对产业规律和文化规律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规模化生产与创造性劳动。发展文化产业、走产业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产品对市场的有效占领,是文化实现持久、快速和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发展文化产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和谐”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境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谱社会,这里面包含了一个更深层、更具普遍性和长远意义的“文化”建设问题。文化产品固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结合点。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使“三个文明”建设形成互补的有机整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发挥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大省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实现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就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以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
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髙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城乡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甘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而传统文化知识系统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刻影响力,又使得经济、文化、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我们应以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省先进经验,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甘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甘肃拥有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民间文化丰富性的资源优势。这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是甘肃发展能够加以利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将文化与全省的全面发展相联系,与全省的经济发展相联系,看到文化和经济之间是一种深层次的、长远的、互动的密切关系,看到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甚至是更为重要的生产力,真正从甘萧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来考虑布局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厚的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形成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可以大大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途径
1.依托特色资渌,做大做铎产业比较薄弱的甘肃文化产业要想获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思路与对策。没有特色的文化,缺乏内在的创造力和拓展空间;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就很难生存和发展。
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丰富多彩的甘肃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但要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就必须把这些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有效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优化配.置各种有可能开发的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几个重点突破口。以大文化的战略发展目光给于思考并找准文化产业建设的切入点,在广阔的社会领域集合资源,打造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团队,吸纳文化人、文化商人、文化官员、经济学家、法律学家、金融学家和融资高端人才,形成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经过努力,在若干领域获得突破,再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的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发展特色旅游文化。在有效保护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推出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精心打造天水历史文化、陇南山水·三国文化、平凉崆峒文化、甘肃民族宗教、定西生态文化、张掖民族风情文化、敦煌文化、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区;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民族风情·山水风光旅游和红色旅游精品线。
推出一批敦煌艺术精品。以敦煌舞为重点,重点推出《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系列舞台表演艺术精品,挖掘和发展陇剧、花儿剧等地方特色艺术和以“花儿组曲”为代表的民族交响乐,推出一批享誉中外的敦煌舞艺术精品。
发展庆阳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依托庆阳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民间民俗工艺传统,统一产品标准、规范制作流程,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方式整合各种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能力,利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扩大销售渠道,大力发展香包、剌绣、皮影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形成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基地。
打造白银大敦煌影视基地。以大敦煌影视城和景泰黄河石林、永泰龟城等外景地为基础,发挥中科院白银高科技产业园的科技人才优势,积极争取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建立集影视剧拍摄、制作、旅游观光和影视旅游产品生产为一体的影视基地,并逐步向动漫、游戏软件等高端产业发展。
2.引导消费,培育市场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应遵循市场法则来组织和运作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业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本土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甘肃文化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甘肃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拓展市场还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努力:一是针对本地居民的需求,大力开发能满足本地人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着眼于外来客人的基本需求,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要;三是选准重点和切入点,逐步拓展外地市场;四是尽快造就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产品和知名企业。培育文化市场,还要加强文化市场基础建设,重点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娱乐演出等文化产品市场,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市场网络和完善的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流通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大流通。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影视剧制作等机构,加强文化产品的服务和推介,促进文化企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髙行政执法水平,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文化资源、文化品牌、知识产权保护。
3.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则是文化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要下决心落实已有政策,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人、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实施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要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对新开办的文化企业,按规定免征所得税。凡符合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文化单位,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的捐赠,享受有关“捐赠抵税”政策;要完善土地扶持政策,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应在选址、立项、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实行行政划拨,优先安排;在符合城市规划前提下,允许国有文化单位在其原用地范围内自行提高土地使用率;允许国有文化单位依法运用级差地租、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筹措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4.加择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由于人才的缺乏,甘肃省许多优势文化资源难以通过市场运营形成产业优势,许多高品位的文化服务产品因为策划推广不力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一些亟待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门类几成空白。因此,必须加紧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坚持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文化产业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要改革和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要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辟多种渠道,建立文化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文化科技、经营管理和其他各类紧缺人才;要放宽眼光,敞开胸怀,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广纳贤才,借助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发展文化产业;要发挥全省现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技术、艺术能有效地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并使他们能够以知识产权为股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充分利用民间艺人的才智,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现代社会消费相适应的文化产品;要以髙校为依托,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尽快开设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生产经营、文化经纪、文化市场、文化管理等在内的相关专业课程,在新生代加大民族本土文化传承的力度,使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后继有人。
5.开拓创新,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有效保护丰厚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让文化产品在传承创新中发挥其功能,增强其活力。从根本上讲,只有让文化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才可能提高它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文化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牢牢把握住特色文化产品与主流市场需求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契合起来。不考虑主流市场的真实需求,一味地自以为是,闭门造车,其结果必然是被时代所抛弃。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传统的艺术品、工艺品,无论在审美、使用功能、材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比如城市的家庭不再大量地用剪纸窗花去装饰,而香包、挑砚等都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使用功能了,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悄悄地演变着各自的功能,实用性少了,而更具观赏性和收藏性。如何与现代生活用品和谐融合而不失传统韵味,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观赏与实用,是我们创新的方向。如果没有创新,产品就会失去了生命。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加快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鼓励、支持文化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借助新的视角、新的技术和新的包装,使各种原创性的文化作品能够大规模复制,从而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与机制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出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要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重点是搞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培育一批面向市场、自我发展的文化事业主体;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博物馆、图书馆、重要文化遗产、优秀民间艺术等,必须保证财政投入,支持其发展;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集团化建设。已经成立的文化产业集团在深化内部改革的同时,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早实现集团化运作。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印刷、发行和演艺集团;要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打破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和地区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当前,迫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二是现行的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三是投融资机制;四是优秀原创产品的制作机制;五是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六是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目标,就是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把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战略落到实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使文化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使政府及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强化管理与服务职能,以政策指导、法规约束、信息服务、检査监督为主要内容进行宏观管理,把部分微观的文化行政管理职能交由行业组织履行,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