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是远古先民最早的活动栖息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积淀了厚重的先古文化。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西晋、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时1100余年之久。纵观中华历史,无论是周秦文化还是汉唐文化,诸多优秀文化都发端于陕西,这里演绎了中华民族历史波澜壮阔的篇章,也记载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发展史。辉煌的历史给关中留下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这些遗址已经成为一种资源,成为关中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关中遗址文化产业空间发展关中遗址文化产业空间发展现状
1.关中地区遗址文化产业空间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呈带状,局部呈组团”式的分布格局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关中遣址文化产业整体沿东西铁路轴线呈带状分布,在带状分布的总体格局下,遣址文化产业又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分为六个明显的组团。
(1)一条分布带关中地区已经发掘和开发的遗址点,明显的集聚在东西铁路轴线两侧25公里的范围内,呈点轴连绵区分布。东起潼关,西到宝鸡铁路沿线附近分布着约140多处遗址发掘点,有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华清宫遗址等19处全国重点遗址保护单位,还有120多处省级遗址保护单位。
(2)六个组团华阴市——华县组团。位于铁路轴线的最东端,华县县城和华阴市之间的区域,这里分布有西汉粮仓遗址、横城遗址、元君庙遗址、老官台遗址等。
临潼组团。该区以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华清宫遗址为核心,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具有强劲的旅游吸引力,目前仅遗址博物馆门票年收人就达1.7亿元,该区是关中遗址文化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西安市组团。西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安市周围大遗址众多,有极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这里有已经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国家级保护单位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等。这些遗址靠近西安市区,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便于开发利用。
扶风县组团。扶风县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文化遗存较多,这里已经发掘的遗址点包括:周原遗址、王家嘴遗址、赵家台遗址、双庵遗址、案板遗址等。
凤翔县组团。凤翔县城周围分布许多遗址,巳经发掘的遗址点包括:秦雍城遗址、秦公一号大墓、蕲年宫遗址等。
铜川市组团。在铜川市与耀县县城之间的区域分布有许多遗址,已经发掘的遗址包括:耀州窑遗址、北村遗址等,该组团是唯一不在东西铁路轴线上的遗址发掘点组群,是依托铜川市发展起来的遗址文化产业。
图1关中遗址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现状图2.遣址点、文化企业的分布遗址点和相关文化企业在不同市区的分布,可以反映关中地区遗址文化产业的空间结构,为遗址文化产业空间优化提供依据。
(1)遗址点在各市区分布关中地区遗址点数量众多,本文通过对国家级重点遗址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进行统计,关中地区共有18个国家级遗址保护单位,97个省级遗址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遗址保护单位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共计10个,占55.6%。省级遗址保护单位中数量最多的是宝鸡,共计48个占省保总数的49.5%,其次是西安,共计20个,占20.6%。国家级和省级两者相加,总数最多的是宝鸡市,共计51个,占总数的44.3%,其次是西安市,共计30个,占总数的26.1%。
(2)相关企业在各市区分布关中地区从事文物工艺品开发经营的主要公司共有65处,这些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文物收藏品、青铜器复制和仿制、民间工艺品(刺绣、剪纸)、陶器瓷器、文具、旅游纪念品、传统服装、其他器材等。公司具体分布情况在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统计年报中,对从事遗址业的三类单位产值进行了统计,这三类单位包括:①专门从事遗址业工作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事业、企业单位;②附属于事业单位的文物经营性单位;③遗址事业、企业单位办的各类经营性非遗址业活动单位。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的遗址文化产业产值分别为26502,9889、5978、3403、3885千元人民币,各市区分别占关中地区遗址文化产业总产值的53.37%、19.91%、12.04%,6.85%、7.82%。
二关中遗址文化产业空间结构评析
上述关中遗址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是在长期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这种产业空间总体格局,既具有它的合理性,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下面分别加以剖析。
1.遣址资源与产业空间结构的合理性(1)依托交通轴线发展关中遗址资源与遗址文化产业总体格局最显着的特征就是沿东西铁路轴线呈带状布局,这种布局方式符合关中的历史文化特征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说明沿欧亚大陆桥的点轴连绵区已经出现。在铁路轴线的两侧分布着115处大型的遗址发掘点和70多个从事遗址文物工艺品生产、经营的公司。关中地区遗址文化产业正在由增长极向点轴连绵区过渡,这也为下一步向区域网络综合体模式发展奠定了基础。遗址文化产业的点轴连绵区布局模式是区域产业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所以这种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依靠主要城市发展关中遗址资源与遗址文化产业主要依托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几个重要城市发展起来的,首先已经发掘和开发的遗址点几乎全部集聚在城市的周围,其次从事文物工艺品生产和经营的公司也都布置在城市内部。城市为遗址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科研人才、设备等支撑要素,同时城市也是遗址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所以遗址文化产业依托城市而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
(3)相对集中的组团模式关中遗址资源与遗址文化产业有六个相对集中的产业簇群组成,分别是华阴-华县组团、临潼组团、西安市组团、扶风县组团、凤翔县组团和铜川组团。这种组团式的布局模式,使遗址发掘点和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可以产生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遗址发掘点和企业的集聚,可以利用相同的设备、基础设施,产业链上的不同部门可以相互协作,减少空间运输的费用,产生集聚效益。遗址文化产业的相对集中,还可以扩大影响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促进遗址文化产业的发展。
2.产业空间结构存在问题关中遗址文化产业空间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区域内遗址文化产业开发综合效益的实现,成为遗址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极化现象过于严重遗址文化产业的经济要素过于集中,不利用遗址文化产业的扩大生产。关中遗址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西安市,形成高度极化的现象。关中遗址发掘和开发的几处大型遗址都在西安市内或周边地区,关中65个从事文物工艺品生产、经营的公司,有63个分布在西安市区内,西安市遗址文化产业产值占了总数的53.37%,超过一半还多。这种高度极化现象,容易产生集聚不经济,由于西安市的地价非常高,工艺品企业布局在市区内,生产成本较高,导致经营困难,难以扩大再生产。
(2)功能分区不明显关中遗址文化产业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各产业组团和各地区之间产业的差异性较小,产品雷同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就导致了在西安市辐射作用下,其他区域的遗址文化产业难以发展,形成过度集聚现象。因此,合理的区域分工,对关中遗址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把关中划分为几个遗址文化产业功能区,每个功能区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各功能区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发挥区域优势,追求综合效益。
(3)企业与资源空间组合不合理遗址管理单位在各市的分布状况,按数量依次排列为宝鸡市51处,占44.3%、西安市30处,占26.1%、咸阳市19处,占16.5%、渭南市9处,占7.8%、铜川市6处,占5.2%。而从事文物工艺品生产、经营的公司在各市的分布状况,按数量依次排列为西安市62处、占95.4%、宝鸡市2处,占3.1%、铜川市1处,占1.5%。文化企业的分布与遗址发掘点的分布不存在相应的对应关系,即企业是近中心城市布局的,而不是近资源布局,企业与资源在空间上没有合理的组合,不利于发挥产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