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受陕西省财政厅科教文处委托,到部分市县就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先后走访了延安市、商洛市,下属的安塞、富县、商南、丹凤,以及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县、乡镇和村的有关工作汇报,现场察看了基层文、体、广的有关情况。
一陕西文化建设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陕西省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财政投人力度的不断加大,陕西省文化建设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精品创作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收益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文化事业经费投人不断加大,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全省文体广财政投人33.23亿元,年均增长19.6%。先后建成了12个县级宣传文化中心,42个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1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支持体育场地建设,为46个行政村、社区和县级体育场地配置体育健身器材,改善了群众体育活动场所条件。第二,确立文艺创作新思路,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迈上新台阶。近年来,陕西省文艺工作者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艺术精品的要求,以“三贴近”为原则,深度挖掘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风民俗资源,提出了“大戏、大剧、大创作”的文艺创作新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文艺工作者积极实施“五个一工程”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绩。第三,政府搭建平台,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快。省委、省政府为了实现陕西省由文化资源大省由文化产业强省转变,一方面在全面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组织文化、广电、出版、文物、旅游、信息产业等部门举办和参与了10多次文化产业博览、洽谈会,推介文化产业项目1000余项,引进资金60多亿元。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陕西文化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
1.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项目建设缺乏整合由于陕西省经济基础薄弱,文化事业融资渠道单一,致使文化事业发展支出不足。2005年,陕西省人均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仅为4.83元,远低于全国人均文化事业经费8.74元的水平,在全国排第23位,在西北五省自居最后一位。另外,现行的管理体制,使农村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分散掌握在众多部门中,项目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设施建设标准不一,设施管理条块分割,不能做到共建共享,形成整合效应,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降低了建设水平,从而出现了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使用分散、试点村分散、建设规模偏小、作用发挥不大”的尴尬局面。
2.人才使用机制不畅,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文化建设一直沿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在这样的体制下,基础文化单位缺乏用人自主权,许多有能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受编制的影响无法进人文化机构,而文化单位原有的一些能力不强、工作不力的人员却无法正常分流。加之基层文化部门办公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专业、管理人才不愿进人基层文化部门。人才进人主要是上级部门安排的转业复员人员和一些领导的调派人员,这样非专业人员占用了大量的编制却不懂文化事业工作。以上原因致使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了人才断层、素质较低、年龄老化、观念落后、创新不强的局面、而管理人才除了以上原因导致人才引进困难外,基层领导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现有的文化管理人才多数被调用到其他部门去协助政府完成相关工作,管理岗位形同虚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基层文化建设普遍存在“没人管、不愿管、管不好”的现象。另外,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产业开发起步较晚、学科设置滞后以及思路观念保守的影响,经营管理人才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3.精品创作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建设观念的影响,许多文艺创作单位过分强调自己的事业属性,认为文艺创作是为了加强陕西的精神文明建设,为陕西“拿牌子、争面子”,加之许多文艺工作者认为,将艺术精品放人市场进行产业开发,是对艺术本身的亵渎。因此,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受众特点,只是为创作而创作,为拿奖而创作;另一方面由于在艺术精品创作过程中,受财政全额拨款方式的影响,广大艺术创作人员对财政投入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心理,加之缺乏促进艺术精品走向市场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许多艺术工作者认为花工夫去推介已有的文化艺术精品,还不如自己脱离单位到市场演出挣钱快。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了许多文化艺术精品没有市场空间和受众面较少,有的甚至是创作编排之后,只有参评时的评委可以一饱眼福。这样导致一方面难以实现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异时同存,异地共享”效果;另一方面也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不能很好实现文化艺术精品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文化资源缺乏整合,产业特色不突出-方面,陕西作为东方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国13朝古都的建地,无论是显型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存,还是隐型的历史典故、民风民俗都十分丰富;另一方面,陕西作为现代科教文明和信息文明的重要省份,现代文化也十分发达。但是在产业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整体起步较晚,民营企业自主、自发开发,缺乏政府统一规划引导,融资渠道单一,资金规模较小,消费市场不发达等原因的影响,在产业开发过程中,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资源的整合,缺乏汉阳陵成功开发模式,不能利用最先进的高科技手段演示和展示历史文化内涵。不能实现隐型文化资源与显型文化资源的整合,在文化旅游纪念品幵发中,不能很好地将历史典故和历史传说挖掘,让纪念品充满神秘色彩,增加吸引力。同时,对分散在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不够,出现了陕西旅游文化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局面,留不住游客。在陕南、陕北、关中的文化产业联动方面,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实现优势互补。上述现象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文化产业普遍存在经营分散、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产品开发粗放等“小、散、乱”的特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高。
二陕西文化建设的战略对策
1.目标任务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进一步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产值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为陕西省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2.总体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带动,发展特色”的基本思路,全面推进陕西文化强省建设。一是坚持文化事业建设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以“人头制财政补贴”和“项目带动、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投人力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文化设施的覆盖面和丰富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容。二是坚持精品工程建设依靠机制引导为主的原则。转换财政投人机制,完善精品艺术创作激励机制,利用财政资金扶持引导具有陕西特色和市场需求空间的精品工程创作。三是坚持文化产业依靠政策支持为主的原则。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规划引导,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搭建投融资平台,加强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陕西特色文化产业。
3.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