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关中民间美术,带有浓厚的周秦汉唐遗风,具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对于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开发并形成我省加快发展的新的突破口之一,既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文化课题,也是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打造陕西文化品牌产业、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陕西民间文化的开发价值将会越来越重要,其在我省文化产品市场化、体系化、集约化、产业化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形成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前景。
-陕西民间美术资源的基本现状
陕西民间美术资源十分丰富而集中,具有品种繁多、艺术价值突出,影响巨大等特点。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系统》公布的资料,在目前陕西民间美术资源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传统美术(民间美术)项目有5个,分别是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黄陵面花、西秦刺绣、澄城刺绣。另外还有被列为国家级保护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的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被确定为省级民间美术保护项目有18项,包括西安地区的高陵扎花、周至哑柏刺绣;榆林地区的定边剪纸艺术;宝鸡地区的西秦刺绣、宝鸡陈仓区宝鸡社火脸谱;渭南地区的澄城刺绣、澄城尧头陶瓷、华县皮影制作技艺、合阳提线木偶戏偶头制作工艺、绥德石雕;延安市的安塞民间绘画、黄陵面花、延安洛川毛麻绣、黄陵民间工匠画、延川布堆画、黄陵麦秸画、吴起泥塑工艺、吴起糜粘画技艺等等。在这些民间美术资源中,走向市场化和进行产业化开发相对成功的有两个项目:
一是凤翔泥塑和木版年画。关中西部地区流传至今的民间美术品种虽然非常多,如刺绣、马勺脸谱、泥塑、编结、皮影、木版年画、剪纸、漆艺、麦秆画等。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荣登我国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的凤翔泥塑和木版年画。在陕西西府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凤翔的新一代民间艺人胡新民、韩锁存等正扛起凤翔彩塑泥塑的大旗,使得凤翔彩绘泥塑这一古老的民间美术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尤以胡新民为主的“西府民俗艺博园”项目,规划占地15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以六营泥塑为主,整合凤翔民间艺术之乡的草编、漆器、版画、剪纸、皮影、剌绣、布艺、社火脸谱、土方织布、土方造纸等众多的民俗手工艺品。涉及研发和创新,是功能齐全的田园式艺术品生产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二是华县皮影。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2006年5月被列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皮影艺人(演出、雕刻)遍布全县12个乡镇,约占全县乡镇总数的80%,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演出班社5家,演出艺人60余人,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与企业联姻开展专业培训的皮影艺术传承机制已经形成。皮影演出班社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十家发展到13家,全县现有皮影文化传播单位5家,协会组织1个,形成“皮影专业村”1个,建立“华县皮影传承人培训基地”1个。以汪天喜、薛宏权等为领军的皮影雕刻产业突起,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企业运行机制。全县从事皮影雕刻者已800多人,年产皮影5万余件,产值500余万元。产品畅销国内外,远销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和港、澳、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皮影戏演出常年活跃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大都市,多次代表国家民间艺术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年演出200余场,年收入10余万元,皮影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增长新亮点。
二陕西民间美术产业化面临的三大突出问埋
1.民间美术产品材料低廉,无序生产,整体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据实际考察,过去大多数民间美术作品,多为民俗用品或表现一种生活文化,制作者大都是乡间的普通百姓,农忙时干活,农闲时为之,很少是专业艺人。作为广大百姓自娱的艺术和生活情感的载体,这些民间美术作品只是偶尔才拿到集市上换些零钱补贴家用,制作所使用材料大都是身边的自然物,如泥土、草木、砖石、羽毛、纸和布等,制作的技术含量不高,作品只求率真、率性、神采,不求精致,与现代城市商品的要求有非常大的差距和错位。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民间美术作品也走向市场,但由于传统“民间性”的过分影响,使得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打入国内外艺术市场和现代人的生活领域。如凤翔六营村几乎家家都在生产泥塑、社火马勺,不仅重复、雷同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大多数泥塑形制较为粗植,鲜有美感。一些农民看到这些泥耍活有利可图,纷纷在家里开起手工作坊。由于恶性竞争和粗制滥造,使凤翔泥塑的热潮从峰顶跌落。民间工艺的手工性是最大的卖点,劣质的制造材料和无序生产经营,必然不能给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民间美术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产销渠道不杨从艺术角度讲,传统审美要求比较稳定,甚至长期不变。在历史的进程中,虽然也会有一些时代性的嬗变,但都是一种缓慢的线性的流变,没有颠覆性的改变。但与此相反,现代市场规律则完全受时尚审美潮左右,一时一变,朝兴夕灭。这样,在大批民间美术资源开发过程中,为了生存就必须拼命挤向现代市场,但面对变化多端的现代审美市场,没有足够的准备和积累,又显得手忙脚乱,莫衷一是。许多技艺高超民间艺人在商品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许多传衍数百年的民艺名品遭到市场无情的拒绝。同时,这种商品化的时尚审美的强势冲击,瓦解着传统艺人的自信,导致艺人们不能在现代市场中确立自身价值时,就被动的20D8文化产北发展研究顺应时尚,放弃自己原有的艺术特性,卷入到瞬息万变的现代市场审美的潮流中,导致许多传统美术资源被迅速瓦解而走向消亡。大多数民间美术作品只能采取政府举办的展览、旅游纪念品、集镇销售、文化馆工作室等各自为政、各行其道的作坊式以及坐等销售的方式,没有形成庞大的规模销售。尽管有的民间美术作品市场反映较好,呈现出一定的产业化形态,但仍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也无法形成集约化、产业化、链条化、规模化开发效应。
3.民俗生活逐渐丧失,民间美术项目传承趋于断代民间艺术资源开发遇到的挑战与农村的变革息息相关,即大批农民进城或外出打工,民间艺术事业由于无人传承而断线。如在陕西省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中,民间美术只有10个项目20个传承人,其中,关中地区只有8人(渭南2人,宝鸡6人)。传承人是民间艺术的生命,现在,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几乎是所有民间艺术都遇到这个攸关存亡的冲击。与之紧密相连的是乡村生活方式急剧改变,使传统民俗的快速消退等等。民间艺术是生活文化,多从属于民俗,当民俗瓦解时,相关文化随即消泯,如仅仅十多年中间,年画便很快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因为生活的艺术依赖着生活的应用,许多民间艺术品就是在它失去了应用功能时立即自行消亡,即使很一小部分挤人市场,也是被迫商品化而变异,失掉了原有的文化生命。另外,伴随着老艺人相继离去,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已成为包括关中地区在内的民间艺术保护的突出问题,即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一些民间艺术已经消亡或濒临灭亡。
三陕西民间美术产业化摆脱困境的三大思路
1.成立专门的权成民间艺术管理与研发机构,跳出“民间”,打造品牌为了促进陕西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尽快将全省民间美术资源开发为市场化、集约化民间艺术商品。仅仅靠“民间艺人”和基层行政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处于更高位的政府组织的力量加以推动和协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省文化厅设立一个“民间艺术管理处”和“陕西民间美术开发研究中心”非常必要。通过这样的权威管理与研究机构,一方面把当代的专家学者——文化学、美术学、民俗学以及旅游方面专家学者调动起来,让他们把书桌搬到田野里去,帮助民间美术艺人彻底改变长久封闭在天地一隅代代相传的状态,使民间美术完成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时代转型。另一方面把民间美术引人科研开发领域,从产品生产和制作的材料到工艺过程进行全面研究,使民间美术在市场开发中,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在保留、保存、整理目前的民间艺术形态,使之系统化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新的民间艺术品,推出成果,推出作品,推出新的高水准的旅游艺术品、艺术礼品和生活装饰品,把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产业上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权威民间艺术管理结构的统一管理,将全省的民间美术门类组织起来,相互交流,有序生产,形成合力,实现规模效益,建立品牌意识,使民间美术健康发展。
2.成立省级民间美术专门培训机构,培养人才,项保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性的产业,是一种复合程度非常高,集文化、商业、时尚、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因此,对陕西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除了大量资金和多种新科技技术的支撑外,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除了加强高水平艺人培养,解决传承艺人断层外,还必须有针对性的培养高水平民间美术专家。特别是伴随着各地各种文化业态和品牌的快速发展,人才的整合和提升速度也必然加快,高水平艺人和民间美术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更显重要。这样,就有必要成立我省专门的民间艺术人才培训机构,并通过走市场化的培训道路,对现有的艺人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并通过文化部门的管理和引导,定期举办研讨相关民间美术领域的培训班,交流技艺,迅速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培训一大批重量级的民间美术开发专家队伍,形成强有力的高水平艺人和专家结合的民间美术开发人才队伍,确保关中民间美术开发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努力提高民间美术产业的艺术品位,拓宽市场,形成产业现代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谁拥有消费者信赖的品牌,谁就拥有了市场。对于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民间美术产业,如果忽视品牌塑造,在市场全球化的环境中就必然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再好的资源也只能是“待字闺中”。当今社会,品牌化的文化产业链不断发展,企业之间、地域政府或群体之间的交叉联合、形成产业链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促进全局的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民间美术产业开发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政府及文化部门,必须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研究、探讨,提高民间美术产品的艺术品位,并通过政府或者企业组团到全国和世界各地巡回展销,提高陕西民间美术在全国和世界上的知名度,大力拓宽经营市场。与此同时,陕西民间美术的产业化之路的顺利发展,还应有一定的保障,包括政策支持、工商税务的保护与监督、市场预测、市场开发、市场营销、市场评估的操作系统(平台)的建立等,相应的链条结构为:政府部门及相应的研究机制整合和调度陕西关中民间美术资源、发展陕西关中民间美术公益事业(定期举办皮影文化节)、制作及对外演出和产品推销的运营机构、组办陕西民间美术人才培训、民间美术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和考核(级)机构、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研究工作及机构、市场研发和营销辅助的中介系统平台(经纪人)、资产重组(收购、置换等)或行业整改系统以及文化研究和宣传机构(网络、传媒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陕西民间美术的艺术品位,才能真正拓展民间美术的经营市场。
参考文献:
[1]语言.翻译.文化多样化.许韵·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6月28曰。
[2]灵魂不能下踩.冯骥才.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5。
[3]张道一论民艺·张道一.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5。
[4]灵魂不能下破.冯才·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5。
[5]看陕西民间艺术随感·黄永玉·人民日报.1981年2月25日。
[6]文化的科学一人类与文明研究.[美]莱斯利·怀特·沈原,黄就,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