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身残志坚的著名军事家。他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子孙,因在魏国受奸人所害,受了“膑”刑,被剔掉膝盖骨,造成了终身残废,所以被人们称为孙膑。后来孙膑逃回齐国,担任齐国的军师。在齐、魏争雄的过程中,他指挥齐军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大捷,使齐国成为强国。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
在救韩破魏之后,孙膑没有接受齐王的封赏,而是急流勇退,隐居山林,埋头著述,写出了军事著作《孙膑兵法》,总结和反映了战国前期和中期的战争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在中国军事史上,孙膑与孙武被后人并称为“孙子”。汉代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毫无疑问,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世子孙,出生于齐国的阿、鄄一带。学者们认为,他的主要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20年之间,大体在吴起之后,与商鞅、孟子同时。
孙膑生活在风云激荡、除旧布新、造就英雄的时代,生长于兵学王国齐国,又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兵学世家,有着代代相传的“家学”。所谓“家学”,就是家族内代代相传的专门学问。古代教育不发达,知识的传播途径很少,主要方式只能是“子承父业”。孙家的家学就是兵学。
根据历史记载,孙膑的先祖是上古帝舜。周武王灭商,封帝舜的后代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的公子陈完为避祸举家东迁,定居于齐国,得到诸侯霸主齐桓公的重用,其子孙在齐国世代为官,并改姓田氏。春秋后期,陈完的后代田书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兵圣”孙武即为将军田书的嫡孙。后来,孙武逃难到南方的吴国,曾受吴王阖闾的重用,参与制定“疲楚误楚”的战略,在指挥吴军大破楚国后归隐山林。不久,吴国为越国所灭,孙武的子孙中,一部分人又返回齐国。这其中就有孙膑的先人。
孙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学渊源的“兵学世家”。他的祖先陈完、田书、孙武均是齐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少年时代的孙膑生活孤苦。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孙家颠沛流离,几经迁徙,所谓的“名门大族”也徒有虚名。到了孙膑出生时,孙家再也不是什么大贵族,在政治上也没什么势力,只能僻居边境一带。司马迁说其“生阿、鄄之间”,已经透露出这一信息。阿,即今山东阳谷东北的阿城镇,是当时齐国边防要地;鄄,在今山东鄄城北,也是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当时没有黄河相隔,是连成一片的齐国西南边境地区,属于落后的乡野之地。战国初年的齐国国力不强,一度沦为周边各诸侯欺负的对象,如魏、赵、韩、燕等国就常常进攻齐国。孙膑的家乡处于边境前线,他从小就饱受战乱之苦,他深刻地感受到,残酷的战争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活、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加深了他对战争问题的认识。孙膑立志继承祖业,研习兵学,像先人那样做一个纵横驰骋于疆场的大英雄,以正义战争杜绝不义战争,实现天下的和平与安宁。
孙膑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被不幸打倒。他身残志坚,凭借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成就了正常人难以成就的功业,成为后人效法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