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身残志坚降伏虎——孙膑
36691900000002

第2章 孙家落难

因为社会的动荡不安,孙家颠沛流离,几经迁徙,所谓的“名门大族”也徒有虚名。到了孙膑出生时,孙家再也不是什么大贵族,只能僻居边境一带。孙膑自小饱受战乱之苦,他深深地感到,残酷的战争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活、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加深了他对战争问题的认识。

春秋时代(前770~前476),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名存实亡。周室既衰,各诸侯国互相吞并。数百年间,列国耗尽。到战国中期,就有一百多个诸侯国被大国吞并。连年战争,加上旱涝雹洪虫瘟等灾害,百姓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田园荒芜、家无男丁,更不要说过安稳日子了。

孙膑的祖先原居陈国,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逃奔到齐国避难。齐桓公想委任他为卿,他推辞说:“我能够寄居在贵国有幸得到您的恩惠就该知足了,不敢担当如此高的职务。”因此,齐桓公让他担任“工正”之职,管理手工业生产。陈完后来改姓田,叫田完。田氏在齐国发展很快,几代之后,就发展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同以国君为首的大贵族相对立。到齐景公时(前547),田完的第五代孙田乞已是齐国宰相。田乞为增强自己的实力,与淫侈残暴的国君争民,便采取了与国君相反的办法:借给穷人粮食时用大斗,收回时用小斗,其山海所产树木鱼盐蜃蛤到市上出售,价格也同其他产地一样。于是民众像流水般归附于田氏门下,从而壮大了田氏的力量。

公元前532年夏,齐国发生“四姓之乱”。田氏联合鲍氏,趁执政的旧贵族栾氏、高氏在喝醉酒的时候,突然包围了他们,经过几次激战,栾氏、高氏战败。其主要人物栾施、高强两人逃往鲁国,而田氏、鲍氏取得胜利。就这样,田氏的势力一步步壮大。进入战国时期,田氏逐渐灭掉姜齐,建立了田姓的齐国。

公元前523年,在齐国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的战争中,田完的六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立了战功。齐景公为嘉奖他,便把乐安(今山东惠民)封给他,作为他的采邑(即封邑),并赐姓孙氏。春秋时代,姓是全族的共同称号,而氏只是某一支派的称号。田书这一支既是以田为姓,而又以孙为姓的。

孙膑的先祖孙武出生在其祖父的封地乐安(今山东惠民)。公元前515年,齐国高氏联合栾、鲍两家对付田氏,孙武的父亲孙凭(齐卿大夫)参与其中,害怕失败后株连,便带着一家人逃到了吴国。孙武和妻子也一同来到吴国,隐居在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附近一个山村里。孙武一面种地,一面潜心研究兵法,等待时机。

公元前515年,吴国的公子光谋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阖闾是个具有改革思想和雄才大略的君主。在取得王位后,他和伍子胥进行了一番改革。他积极奖励农商,修明法制练兵习武,增修城池,使国力渐渐强大起来。于是,雄心勃勃的吴王阖闾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企图派军征伐南方的大国楚国,以建立霸业。正是在这个时候,孙武经伍子胥推荐,以兵法十三篇面见吴王。他惊世骇俗的议论,新颖独特的见解,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的共鸣。

孙武被任命为大将之后,运用自己深邃的政治见解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积极协助吴王发展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显赫战功。

公元前512年,孙武作为大将军和军师率领吴军伐楚,攻克楚国舒城(今安徽省舒城县),灭钟吾国(今江苏省宿迁),并用水攻灭徐(今安徽省宿县北符离集)。吴王阖闾想长驱入郢(今湖北省江陵),孙武劝阻,并提出“疲楚克楚”的计策。

公元前510年,楚国联合越国讨伐吴国,被孙武统兵打败。同年,攻越“伐破椽里”。

公元前508年,孙武用“伐交”谋略,策动桐国(今安徽省舒城县西南之桐城,当时为楚国附属国)背叛楚国,又使舒鸠氏(今安徽省舒城县,公元前548年楚灭其国为楚邑)诱楚师东进,用诡诈战术大败楚师于豫章(今安徽省寿县江淮间),又浩师克巢(今安徽省巢县),俘楚守巢大夫公子繁。自此战役后,楚国豫章山(今大别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国所有。

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的直接谋划和指挥下,联合蔡(今河南省上蔡)、唐(今湖北省唐镇)两国,“以三万破楚二十万”,与楚战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千里奇袭,“五战五胜而攻战楚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县,当时为楚国都城)。此即《史记》所谓“西破强楚,入郢”。这次战役是东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次著名战役。

公元前504年,孙武统兵再次打败楚国舟师,攻克番(今地不详),又败楚陆师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北)。楚国害怕亡国而被迫迁都。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伐吴。双方首战于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八十里太湖中),再战于“五湖”。孙武统兵以“诈兵”大败越军。吴军追至浙江边,再以“奇谋”大败越师。越王勾践带五千甲士逃至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境内),最后向吴军屈辱求和。

在这次战役后,孙武见吴王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便退出了历史舞台,隐遁山林。吴王阖闾之子吴王夫差念孙武对吴霸业的功勋而赏赐孙武之子“明食采于富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享受“皇亲国戚”的地位。可是,好景不长,好日子没过几年,越王勾践就统兵伐吴,终于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吴王夫差自刎于姑苏山上。

至此,孙武一家可谓国破家亡,留在吴国,越国是绝不会放过他一家人的。楚国更不能去,小国不敢托,齐国不能回,茫茫山河,到哪里托身活命呢?孙武的儿孙们只好各携带妻小自寻活路。这时,孙武已去世,被儿孙们葬于太湖东岸(今江苏省吴县东门外)。孙武的一个曾孙孙操在吴楚交界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日子后,于公元前383年,带妻小返回齐国。齐国是他孙氏的父母之邦,是他的祖国。可孙操在踏进齐国土地后仍然忧恐和疑虑。他想:当年祖父孙武是逃出齐国的,而且到了吴国后积极帮助吴王西征南杀北伐,期间除统帅吴军多次进攻楚国、讨伐越国外,还亲征过伐齐的战争。这次回齐,齐国即使不修旧怨,也绝不会欢迎,更不会看重。

因此,当孙操偕妻儿踏进齐西南边邑鄄邑(今山东省鄄城县城北)的土地时,孙操就定下决心,不再往北走,也不再往东走,远离齐国国都临淄,就在这边远的鄄邑安家落户。距古鄄邑东南约四十里的叫冷家庄的村子住着几十户冷姓人家和葛姓人家。村庄虽然不大,但是离宋国颇有名气的商品集散城定陶只有百余里。而且,这里西面和北面扼据济河,古雍水河从村庄的东面流过汇入滔滔济河。加上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硕,虽为齐边疆,这方百姓却也能勉强度日、安居生活。在这里,孙操一家人遇上了当地的冷姓族长,人称“冷善人”。冷善人真诚地收留他们,并主动腾出房屋供他们居住。孙操极为感动,心想,如果真的在这里安下家来,将教导儿孙们,永远不忘冷家的恩德,永远视冷家为父母。

就这样,孙操一家在冷善人家暂住下来。

一天,冷善人起了个大早,扫清院子,把院子里的柴火杂物归置整齐,正想要出柴门,就见几个冷姓乡邻拎着锄扛着铲朝村南老槐树方向而去。隔着柴篱笆,乡邻们喊他:“冷善人,快去看看吧,来了个外乡的铁匠,说给咱村打家伙不要钱!”

冷善人纳闷,心想这一大早,天又这么冷,哪来的铁匠白干活不要钱?还有比他更心善的吗?怀着好奇,他出了柴门,跟着乡邻也朝老槐树下走去。老槐树下已经围了一些人,只见从人圈里传过来“呼哒、呼哒”的风箱抽动声,火星不时“劈啪、劈啪”在人们脚下身边炸响,惊得众人闪着身子。一阵火星子蹿完,人们又“哄”地围靠上去。人群忽聚忽散、忽惊忽喜,颇有点像过年节一样的喜庆。乡邻们已经好久没有这么高兴了。可一个打铁的就怎么能够让众人都围在他身边而不散呢?冷善人往里挤了挤,身边几个小伙子专心看铁匠打活,都没注意他。他轻咳了两声,身边有人注意到他,并见他脸色不太好,就赶紧喊了一句:“快让道,冷善人来了!”

众人赶忙给冷善人闪开一条路。冷善人朝乡邻含笑点了点头,正要问打铁的是准,却首先看到了那把拿在打铁人手中的刀。只见那刀刀刃锋利,刀把结实精巧,刀背平滑光泽。是把好刀!可刀是凶器,是杀人越货的工具,只有强盗才用得着它。刀在打铁人手中翻了几下身,从刀上折射过来的太阳光挟着寒气逼得冷善人差点儿一个趔趄。他哆嗦着几步上前,抢下打铁人手中的刀说:“你赶快出村,不要在这里打这杀人的东西,否则……”冷善人想说,“否则,我就踢了你的炉子,赶出你十里地!”可是,话没说完,他停住了。他发现这个打铁人不是别人,却是他前几天安顿在家的外乡男人。

孙操见冷善人不喜欢他打的刀,心里当下冷了半截,但十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把他打磨得没了锐气、失了棱角。他在围裙上擦了擦黑手抱拳施礼道:“冷大哥,小弟我冒昧借这把刀向乡亲们展示我的手艺,并不是要卖给谁。另外,我还要向乡亲们露一手我打锄头铸锄犁的本领。”没等他把话说完,他已从冷善人手中要回宝刀并迅速插进火中。围观的乡邻们唏嘘不止,为宝刀的命运叹息。冷善人还没明白孙操的意图,就听风箱急速“呼哒”起来,随后,孙操从火中抽出那把刀放在一块铁墩上用锤子敲打起来。不一会,那把刀就被他打造成了一把锄犁。

冷善人感觉刚才那把刀还在自己眼中呐,可看到的却是一把铁锄犁,不禁又惊又喜。他靠近铁墩仔细看那把锄犁,口中不住地说:“果然好手艺,果然好毛艺啊!”

乡邻也纷纷夸赞孙操,有几个人递上旧铲锈斧请孙操打造。冷善人想起刚才自己对孙操的误会和粗暴态度,不由觉得脸红。他抬起头看孙操,发现这个外乡来的铁匠满脸是虚汗,正殷切地等待他发话。

冷善人冲众人挥挥手,乡邻们安静了下来。冷善人说:“爷们儿,今天大家伙儿都看见了,手艺怎么样我就不多说了。大家伙儿前村后庄的给张扬一下,赶集呀,看丈人呀,只要出了庄就喊一声外村人:咱村来了好铁匠。有一半老少爷们儿出门时照应着,我兄弟就不愁吃不上饭、养不起老婆孩子了!”

乡邻们听冷善人称铁匠“兄弟”,都知道这个外乡来的铁匠是冷善人的客人。因此,众人因他的手艺而敬他,更为他是冷善人请进家的“兄弟”而仰慕他。人们应着冷善人的要求,纷纷向铁匠问长问短、问寒问暖。孙操真有种回到家的感觉。

冷善人打断了众人的纷扰,问孙操:“兄弟,光顾说话了,还没问你姓什么,叫什么?”

孙操收住了微笑。面对如此朴实善良的乡亲,他能够欺骗他们吗?他能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吗?可是,万一有多事之辈……宁愿让乡亲负我,我也绝不负接纳我的这方乡亲!打定主意后,孙操冲众人拱手行礼说道:“各位乡亲,我姓孙名操,因吴被越灭后,在吴国生活艰难,因此带全家回齐国老家。前些日子路过村里,冷大哥见我一家人饥寒难挨,因此请进他家给吃给住。今天,乡亲们又是这样厚待于我,肯接纳我一个外乡流浪之人,这是我孙操的福分,是我一家人的福分。我孙操别的本事没有,给乡亲们打把菜刀,造把锄头铲子还是能行的。请冷大哥,请乡亲们受我一拜!”说罢,双膝跪地,双手伏地,头触地面,给冷善人和村里的乡亲们施了一个大礼。

冷善人及乡亲们慌忙将孙操扶起,各自又向孙操表达他们最质朴的心意,孙操感动得几乎掉下泪来。

打这一日起,孙操的家就算安定了下来。白天,孙操挑着担子游走四乡,为人打造工具、农具,挣点粮食和碎银子。孙操的妻子刘氏是吴国人,人长得漂亮且贤惠豁达。她手脚勤快、干活利索,颇受村里妇女们的好评,与冷善人的媳妇冷嫂关系处得也很和睦。两个儿子早已经和冷家的孩子交上朋友,冷家的一条瘦狗黑花更是与他俩形影不离。孙操每天早出晚归,回家早时抽空教两个儿子认字识理。有时一天能挣半小口袋粮食,孙操就让刘氏送一部分到冷善人屋里去。冷嫂不肯要,刘氏把粮食倒进冷善人家缸里就走,搞得冷嫂束手无策,不得不收下。

两家人和和气气地生活着,虽然都不富裕,但互相接济、情同手足,如一家人一般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