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在历史与伦理之间
36751300000047

第47章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4)

在修订后的公民与道德教育(中学)课程纲要中,修订课程的目的表述为:“在于整合更多的与满足需要的变化和国家将来要面临的挑战相关的概念和内容。”纲要宣称,国家教育信息已经注入课程大纲的内容之中,并且宣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自觉对别人和国家的幸福和利益富有责任心的人。这与教育服务的使命是一致的,目的在于塑造能决定国家将来的人”。与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不同,中学课程更加注重公民角色的培养,强调有责任的公民所需要的价值观和态度的浸透,注重提升学生对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这将保证我们的学生对关系到国家事务的知识的获得。”

与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相同,中学大纲也强调要“继续强化通过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获得从而促进我们的学生的品质的养成的过程”。其公民与道德教育目标也就相应地分为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

知识成分包括与角色培养相关的价值;作为正确道德决策基础的道德原则、价值和规范,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有关的概念和事实。

技能成分培养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些方法,以使他们能够处理特殊的情况和问题,包括与学生情商发展相关的一些问题。

态度成分开发学生的先天素质,如尊重、关心、体谅、正直等,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适当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拥有和应用将导出负责任的行为,也就是操行。

三类目标的具体内容如下:

知识目标:

在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应该能做到:

了解一个正直的人是怎么样的。

了解作出正确决定所需要的原则。

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懂得这些价值是我们民族幸福所必需的,包括我们的共同价值观、新加坡家庭价值观和政府的重要性。

了解我们国家过去的人和事及他们的现在。

了解促使我们成功的因素。

技能目标: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将能够:

应用道德反思和道德推理程序。

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同情、关怀和照顾。

表现出在家、学校和社区中与别人交往的技能。

团队工作技能。

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评价和归纳的技能。

参与积极的和负责的公民活动。

态度目标:

接受并吸收正直诚实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引导自己行为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具有接受、启动、应对变化的渴望。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承担保持国家的种族和宗教和谐的责任。

具有归属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感情和对它们的义务。

希望能对国家的安全和幸福作出贡献。

对国家忠诚、有信心并为国家感到自豪。

透过这些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新加坡政府对于所要培养的学生道德品质和公民素质内容的某些思考。《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明确表明,新的课程纲要的修订是基于以下原理进行的:(1)在日益全球化和无边界世界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群体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的需要。学生需要了解并且珍惜新加坡的独特性,了解新加坡社会中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信仰的性质。(2)使学生在飞速变化的世界中具有良好的健康的伦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3)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将来和安全的信心,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帮助他们发展他们对于国家将来的生存的信心和本能。

分析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时代感。新加坡政府对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视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他们总会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充实、改进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使其始终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如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交往、交流和合作逐步扩展和加深的背景下,每个个体只有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才能获得生存,获得发展的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目标中,诸如人际交往的技巧、如何很好地与人合作、如何在矛盾中与对方达成统一、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等等内容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2)现实性。目标紧贴生活实际,关注现实问题,有的放矢,少有不切实际的假、大、空的口号。如应对种族问题而把“尊重不同种族群的人民和他们的文化”、“承担保持国家的种族和宗教和谐的责任”等列为重要目标;针对新一代新加坡人的“社会冷漠”综合征而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自愿为社区服务等。(3)层次性。他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思想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目标,比较好地解决了道德教育层次性的问题。从小学到中学,按循序渐进的结构逻辑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向外扩展。(4)可操作性。目标安排具体、明确,非常便于操作。总目标下面又详细列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态度目标,避免了项目的抽象性。在教学结果评估的时候,也要依据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标准进行评估,如考核学生对道德概念、价值和原则的理解,孩子们的合作方式、在群体中的表现等。

二、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新加坡的各科的课程纲要对该科目的教学具有切实而直接的指导意义,从课程纲要的框架和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其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整体面貌。

1.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内容

新加坡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内容可以非常明确地表述为品格养成、牢固的家庭、学校归属感、承担社会角色、国家自豪感与效忠国家五大主题,要处理的仍然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家之间各方面的矛盾关系。低年级与高年级各有所侧重,相互联系。从自己开始,然后推及家庭和学校,再到社会和国家,由内至外逐步扩充。五大的主题范围内,又可细分为30个小的主题,涉及众多范畴,培养100多项价值标准。如小学低年级品格养成中的小主题“了解自身、发展自身”,这节课要使学生了解“自我”和“自尊”两个概念,要解决“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面对挫折时积极的态度”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自尊”和“自爱”两个价值标准。

2.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内容

依据课程纲要的建议,中学的课程内容依然包括五个主题,但与小学不同。这五个主题为:角色培养,家庭关系,团队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传统,前方的挑战。它把小学的“学校归属感”与“承担社会角色”合并成了一个主题“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内容包括学校与社会两个部分。同时,中学课程又增设了小学所没有的“前方的挑战”,该主题包含了小学课程主题“国家自豪感和效忠国家”中的有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部分内容,但在思考层次上,明显高于小学水平,更加突出对新加坡共和国现状的思考以及作为一个走向成熟的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与此同时,中学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也存在着差别。

通过对各主题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已经具备了低年级水平的道德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础上,高年级的主题内容逐步从学校和家庭扩展到了社会和国家领域。如,在角色培养(其英文原文与小学的“品格养成”一样,同是“characterbuilding”,作者认为中小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在此译作“角色培养”)这一主题中,低年级的内容更加强调有助于发展个人正直的素质和确立友谊关系、选择朋友等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道德勇气、诚实、忠诚等。而高年级的内容开始注重成就个人理想所需要的一些素质的养成,如把握机会完善自己,探索适应变化的途径,把变化看作成长的一部分等等。并且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发展、完善自己的途径,即从身体、智力、感情/心理、社会和道德五个方面来要求自己:

身体:注意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强度

智力:接受、加工、应用知识

感情/心理:情商和精神健康

社会:和别人相互影响,有效联系

道德:发展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能够作出建立在正确价值体系之上的负责任的决定。

这种内容上的安排应该与中学各年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公民素质的发展水平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就事业的意识增强,成就目标更加明确有关。在这些主题的教授顺序上,学校有一定的自主权,目的在于他们能够结合学校制定的相关的辅助活动计划来与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相匹配。

综观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安排,其逻辑结构相当严密、合理。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和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他们切身的问题或者本国正在发生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系统地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念。用概念和价值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和线索,使这些概念和价值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学习材料背景中反复出现,并逐渐复杂化,在此过程中,使得学生对这些概念和价值的理解逐步加深。如“品格养成”(characterbuilding)这一主题,小学低年级所要阐释的概念是自我概念、自尊、诚实等,小学高年级为自尊、公正、道德勇气,中学低年级为诚实、道德勇气、正直、高尚、守信和忠诚,中学高年级则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完人。如此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逐步深化,逐步扩展,在低层次上打好基础,既合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合乎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律,这就为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价值观方面,既注重传统东方道德的传授,同时又结合新加坡国情,强调新加坡特色与时代特色。新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是在博采新加坡各种族价值观念的共同精华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既包容了东方文化的传统价值,又奠定了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所应具有的基本的价值取向……”但其中的核心精神仍然是儒家伦理。表格里所列出的价值,虽不再是仁、孝、礼、义、忠、恕、信、诚等典型的儒家词汇,但是,仔细核查,实际上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价值在本质上所体现的仍然是这些精神和思想,只是部分内容被赋予了现代意义。如自爱、勤奋、体谅、可信、诚实、尊重、孝顺、牺牲、廉洁、忠于学校、效忠国家等等,无不来源于儒家伦理,同时又富有时代气息。这种创新和改造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它剔除了原有的儒家伦理的封建糟粕的部分,二是这些带有鲜明的兼容性的价值,由于吸收了华族以外的其他种族的优秀伦理价值观念,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重视生活教育和个体人格的塑造是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紧贴生活实际,在强调社会利益、国家之上的同时,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学习、交友、家庭关系等与其人格塑造、角色培养关系密切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的传输;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还有一点很值得一提,那就是新加坡家庭价值观的明确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政治领导层特别是前总理李光耀就开始在一些重要场合强调家庭伦理教育。继任的吴作栋总理也一样重视家庭价值观教育,并希望在21世纪使新加坡成为一个优雅社会。1993年,在卫生部长姚照东的倡议下,由新加坡大学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高级讲师严世良博士等13人成立家庭价值观委员会,负责收集民意,拟定家庭价值观。通过各种族讨论会研究讨论,新加坡家庭价值观最终出台,内容为:“亲爱关怀;互敬互重;孝顺尊长;忠诚承诺;和谐沟通。”1994年6月,吴作栋总理在全国家庭日宣布政府将成立一个百万元的基金会,资助民间团体推广家庭五大价值观。今天,在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与新加坡家庭价值观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材料

在小学阶段,全套教材包括课本、活动、教师手册、大图书和图卡。现在新加坡小学所使用的公民道德教育教材《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本,是由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根据《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编写的。

课本从形式到内容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习惯,非常之有特点。以母语为华语的华族小学4、5、6年级课本为例:

从内容上来看。1~6年级每个学年的课本都分为上下2册。上册15篇课文,下册14篇课文。课本的内容以4个不同种族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作为故事的架构,尽量保持其连续性,却又独立成篇。此外,课本中也穿插适当的历史故事、寓言和童话。每册课本的封二上都醒目地印着“我们的共同价值观”和“新加坡家庭价值观”。

新加坡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教授不是靠抽象的理论、教条的死背硬记来实现,而是把重心落在做个有修养的新加坡人上。因此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孩子身边的事件,利用各种情景,激发学生从个人特殊情景的思考,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其道德价值观。课文多具故事性,易于学生了解。如在传授“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时,4年级课文《参观教堂和寺庙》以人物志伟和朋友参观寺庙时的所见,让学生明白在参观寺庙、教堂等宗教场所时行为必须庄重;5年级课文《新郎和新娘来了》以志伟、因尼安、阿密3人去参加纳兹里叔叔的婚礼时的所见所闻,让学生明白他们应该了解其他种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