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淬炼三国
3675800000116

第116章 卢奴策论(1)

“大哥,何事如此高兴?”

“自然是好事”,龙毅笑得异常灿烂,附在夏侯兰耳边将事情一说。“真的?”夏侯兰当即惊喜得差一点跳起来,险些撞歪了龙毅的鼻子。

“你小子激动个什么”,龙毅在他脑袋上揉了一把,笑道:“等你再长几岁,喜欢哪家的姑娘,大哥也帮你去说。”

夏侯兰晕红双颊,“我可没想这事,我是为二哥高兴,就是不知道二哥喜不喜欢。”

“喜欢什么?”夏侯兰话音还未落,赵云便端着三个木质的食盒走了回来。

“大哥给你……”夏侯兰刚说了四个字,就被龙毅捂住了嘴,剩下的话顿时噎回了肚子。龙毅一笑,“回头你便知晓,现在还需保密。”

赵云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知道龙毅又在故意卖关子,引他去问。他也不上当,索性连话也不接,一低头进了军帐,支开折叠的木桌,一打开食盒的盖子,浓浓的肉羹香气就飘了出来。

夏侯兰和龙毅早就饿了,一闻这味道,当即肚子就咕噜了一声。两人目光交错,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

龙毅挥手让亲卫们都去吃饭,守在帅帐周围的亲卫们知道有赵云在,便无须担忧有人行刺,于是行了个礼,便从各自的背囊里取出食盒,互相招呼着打饭去了。

行军打仗不同于在襄国,一切因陋就简,定远军的晚餐是一盆肉羹外加两个胡饼。与此时常见的麦粒与肉粒煮出来的肉羹不同,定远军的肉羹是用脱水的大米混合咸肉粒和黄豆蔬菜干煮成的。大部分食材事先就已煮熟,然后用太阳暴晒,脱去水分,这样一来是可以至少减轻三分之一的运输重量,二来可以延长保存时间。行军时烹煮的时间很短,但味道和营养显然要好很多,所以很受将士们喜爱。

三人闷头才吃了几口,帐帘一挑,何顒和荀彧走了进来,何顒一进帐就抽着鼻子道:“明远,你们这晚餐好香啊,能不能让我和文若蹭一顿啊?”

“这有何不可!”龙毅忙笑着起身相让,夏侯兰很有眼色,出帐寻了一张折叠小几回来,摆在何顒和荀彧面前,告了一声罪,便转身出了营帐,过不多时,又为何顒二人取来两个食盒。

何顒尝了一口便赞不绝口,他又向龙毅问询了一些细节,龙毅也不藏私,一一作答。何顒点了点头,对荀彧道:“我每回拜访明远,似乎都能碰上不少新鲜事物,你看,他们这个行军伙食显然是花了不少心思。”

荀彧吃饭的动作很文雅,一如其人的外表,他喝了半碗肉羹,又慢条斯理地将一个胡饼送入腹中,最后将散落在衣襟上的饼屑一一捏入口中,才道:“的确不错。龙校尉若是不反对,我想把此法详细记录下来,由伯求先生上奏给天子和太尉府。若能推而广之,仅减轻运送重量这一项,便可节约不少民夫和消耗,实乃是一项上善之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运送粮草的民夫途中也要吃喝,如果路途遥远,基本上运到目的地,一百石粮食能留下十石就不错了。大汉朝庭之所以这么穷,就是因为西羌战乱持续了几十年,每次平叛大军的粮草都只能从其他州郡运送,久而久之,物力人力耗费巨大,大汉国库已经空虚到了极点。龙毅虽然没读过军校,但后世毕竟是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只要留心,许多事情都能知道个梗概,打仗是在比拼国力,在拼后勤,他很清楚,所以他一开始就在武器装备和车辆补给上下功夫。

“我们这些举措还处于实验阶段,说不上有多好,文若兄尽管记录,若对国家社稷有益,我们高兴还来不及。”龙毅吃饭比较快,眨眼的功夫,一木碗肉羹已经见了底,他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嘴,问道:“伯求兄和文若兄此来,应该不只是为了蹭饭这么简单吧?”

何顒将最后一勺肉羹咽下,抬起头扫了一眼龙毅三兄弟,微微点头,“的确有一些机密事要谈。”

赵云和夏侯兰明白何顒的潜台词,是想与龙毅单独谈,刚欲起身离去,就被龙毅摆手阻止,“你我是兄弟,留下来听听,也省的我回头再转述。”他这么说,一来的确是对赵云二人的信任,二来也是表示,对何顒口中的秘密并不在意,在他看来无非是袁绍令他来拉拢自己罢了。

“也好!”何顒知道王芬之事是他与龙毅之间的一根细刺,如果不解释开,始终无法消除这层隔膜,也就不再坚持。

王芬遇刺的内幕赵云和夏侯兰都清楚,龙毅不会瞒着他们兄弟,但若是涉及的秘辛被别人听去,说不准就会惹出祸来。赵云在夏侯兰耳边低语了几句,夏侯兰连连点头,然后冲龙毅道:“大哥,我去外面守着。”夏侯兰是龙毅的门下贼曹,由他出面在帐外把守,不会引起太多注意。

何顒等夏侯兰出了帐,神色郑重地向龙毅施了一礼,“上次王使君的事把明远牵连进来,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还请贤弟多多包涵。”

龙毅面无表情,还礼道:“我没什么大了的,只是为王大人不值罢了。”

荀彧听出龙毅语气里的不满,在一旁解释道:“其实刺杀王使君只是许攸的自作主张,伯求先生事先并不知道,他带人本来也是想制止许攸,然后将王使君一家藏匿起来的,却不想还是晚到了一步,他对此事也一直心存愧疚。”

“文若兄竟也参与了此事么?”龙毅一怔。

史籍评价荀彧是“持心平正”、“谦冲节俭”、“德行周备”。他不爱财,甚至也不留财,俸禄赏赐都散给了族人;他也不居功,曹操先后十几次要授予他三公之位、封给食邑,都被其毫不作伪地谢绝了。功名利禄于荀彧是真正如同过眼云烟,他只是在坚持心中的那个理想。

荀彧一生为曹操稳固着后方,推荐了无数贤才,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无一不是震烁古今的俊杰,而他每次建言之后,即会退居幕后,默然无声,与其将他比作张良,不如说是张良和萧何的集合体。

但是当曹操踌躇满志地准备加九锡而成为魏王之际,这个当初提议奉天子于许都的荀彧,却在满朝文武的奉承声中孤独地挺身而出,力劝曹操应秉持忠贞之心,做一个匡扶汉室之臣,绝不可行此僭越之举。

这对默契的君臣由此而彻底决裂。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荀彧明白自己已无力改变巍巍大汉的命运,便将以往文稿条陈付之一炬,云淡风轻地焚起一炉淡香,整理好衣冠,轻轻将毒药搅入清茶之中,一饮而尽,不置一言地结束了自己质朴却瑰丽的一生。

淡然中透出的决绝与刚烈,使得一代枭雄曹操终其一生,再未生出篡位之心。

龙毅与荀彧相识不过几日,却已充分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淡泊与持重,那种“非正道不用心”的恢弘气度。以至于他很难将荀彧与这个充满着阴谋诡计的时代联系在一起,更不愿相信他会参与到劫持天子的阴谋中。

“文若从一开始就反对劫持天子,所以此事他并未参与。”何顒知道龙毅是个爽快人,所以他也不转弯抹角,“我们此来,是特地邀请贤弟加入我们。”

“你们?”龙毅眨了眨眼睛,哑然失笑。

“对,我们,我、文若、许子远(许攸),所有希望能够重振朝纲,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仁人志士。明远你在襄国的作为,都让我们眼前一亮,文若说你有兴国安邦之才,我深以为然。”

“我虽有兴国安邦的想法,但所为不过是些小打小闹,文若兄如此赞誉,实在令我汗颜。”龙毅向荀彧拱手相谢,能得当世张良的一句夸奖,他心里还是十分开心的,“不过,如今人祸甚于天灾,伯求兄打算如何重振朝纲呢?”

“明远一语中的,如今叛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的确是人祸,而这人祸表面上看是宦官和外戚相互拼斗所致,但归根结底还是出在天子身上。这个问题文若思考得比我透彻,由他来讲吧。”

荀彧轻轻叹息一声,有时想得透彻何尝不是一种痛苦,不过能将自己所思所得与人分享,也不失为减轻痛苦的方法。

“本朝光武、明帝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又都是壮年执政,无外戚与宦官之祸,因而天下安平,百姓殷富。但自和帝开始,天子多为幼年登基,外戚长期把持朝政,天子长于深宫,起居皆由宦官服侍,说是其最亲近之人毫无为过,自然极易受其蛊惑。天子成年后若想夺回权柄,第一个想到的也只能是宦官。权力是蚀骨毒药,再睿智的人一旦沾染,也难免变质。越是身居高位者越没有安全感,以汉武之睿智,尚且误信人言,父子相残,更何况是外戚与宦官,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往往不择手段、结党营私,最终变成一头噬人的凶兽……”

荀彧侃侃而谈,语调平静和缓,但言辞却极为犀利,他将东汉外戚与宦官对朝政的危害剖析得淋漓尽致,却又浅显易懂。赵云听得甚为叹服,连巡视于帐门外的夏侯兰都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

“制度,归根结底一切都要依靠制度,要想彻底消除外戚宦官之祸,必须建立起一种制度,禁止天子将权柄授予外戚与宦官,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祸患,大汉再内耗下去,就只有土崩瓦解的结局了。”荀彧不愧是儒法并重的荀家子弟,一针见血地就落实到了制度上。在历史上,曹丕在篡位后便明令禁止外戚干预朝政,规定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太后的亲族既不得辅政也不得授予爵位,在这一点上,很难说他是不是承袭了荀彧的见解。

赵云心悦诚服地道:“文若先生目光如炬,令我等茅塞顿开。云有一疑问,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赵司马请讲。”

“这样一种制度,无异于限制天子的权柄,天子可会接受?”

荀彧闻言与何顒相视而笑,何顒拍案道:“子龙问的好,我等本来就是为限制皇权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