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天津查抄办公室通知梁崎去认领东西。工作人员见文质彬彬的老先生衣着简朴、儒态文雅,仔细端详每一件器物,便告知“只要相近的东西可以拿走”。梁崎先生生活寒俭,造反派抄走的东西不乏珍罕之品,可看了几小时后,一件东西未拿便走了。他以为岁月流转,感喟万端,杂事冗多,参悟甚广,家有万贯,不如有个太平的社会,和谐才能发展和创造。不计得失,顺其自然。经过运动的洗礼,梁崎便可更好地洞悉时局,这对于艺术创作尤有助益。先生从未停止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旅途,思考他的艺术实践,从他的《课窗絮语》等,总可以感到他思考的深入,是他一直索解问题的答案。有了艺术理念上的科学把握,先生多了几分从容、几分自信,也多了几分老到、几分风流,文化艺术在他心中,笔墨酣畅淋漓,文史诗词随手拈来,如源头活水,奔流而下,涓涓不断。这水是秋水,真正的秋水不染尘。植根华夏,广驰视野,熔古铄今,梁崎从一个民间艺术爱好者,倾其心力,步履维艰地走向大师的高位,终于成为画坛巨擘,一代宗师。
梁崎在苦途长旅中,怀着对传统文化的观照和对艺术的真诚,对文化、历史、社会进行了深入思考,几十年如一日地探求与实践,最终结出硕果。他的存在正在引起方方面面的注意。1995年被授予“天津市鲁迅文艺奖特别奖”。
1996年4月6日,著名画家范曾先生造访梁崎,同居津门的两位大师首次晤面,梁先生已失语多日,安详而卧。范曾看到先生的病床前挂着他书写的“崎艺惊世,砺笔不平”,“余感极而悲,题笔为先生画像”[1]。他曾仔细披阅完梁先生的画册后赞誉道:“像梁先生这样水准的画家,全中国不过十人而已。”[2]当天,范曾认真欣赏毕其家人展示的真迹,更是赞不绝口。以后范曾又几次为梁崎的画题字、题跋,并于2002年用毛笔为梁崎的山水画册撰写了序言,这是后话。范曾造访三日后即4月10日,梁崎先生走完他不平凡的一生逝世,终年88岁。
一代隐贤 名垂画史
梁崎先生一生坎坷困顿,他以超常的意志力,战胜了一次次生活上的困难,实现了一次次艺术上的超越,在古典画派的传统道路上,达到一个高峰。梁先生的一生是诱人而不朽的存在,他的诗文书画及其为人,都有着别人难及的地方,难怪有识者赞誉其“新八大”“今日的黄宾虹”。一个谢世十余年的人还被人们不断提及和重视,便也证明了一种力量,借用唐人刘禹锡话:“名由实生,故久而益大”。
梁崎先生真正被别人注意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真正引起文化艺术界注目是在21世纪。纵观其艺术道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应该是梁崎艺术的顶峰时期。“在新时期美术史上这些传统派画家的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对20年来中国画的发展走向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3]1986年3月,民革中央、天津市民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梁崎书画展”,观众好评如潮。他的作品被多家报章杂志发表或选登,对他的专访和评论文章见于多家媒体。1990年在天津和平文化宫举办“梁崎桃李画展”。1999年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天津画院、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天津美术学院等8单位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共同举办“梁崎书画回顾展”。2006年,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馆举办“纪念梁崎先生逝世十周年遗作展”。梁崎的艺术成就被人们逐渐认识,其书画价格一路攀高。先生前后出版了5本画集:《梁崎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梁崎书画作品选》(天津杨柳青画社1994年版)、《梁崎书画集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梁崎绘》(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版)、《荣宝斋画谱·花鸟部分梁崎绘》(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版)。先生有学者的广博,又有艺术家的纵横,他的书画是一种超迈,可望而不可即也。人性高洁的老人,留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注解,艺术家一生固守孤独,他的作品就永远不会“孤独”。他是用一种近乎决绝的姿态支撑着艺术实践的人,并实现了自己的超越。他的价值在于以中国文化人的博大、胆识、魂魄、睿智,始终坚定不移地探求一条化古为今,奋力张扬民族文化,汲取西方艺术之长,反对中西艺术杂交的路子,在文人写意画上成为青藤、白阳、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的又一大家。其学养与识见,是超水平发挥的;艺术的表达是淋漓尽致的。观梁崎的书画作品,中国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融合诗文书画于一体,熔铸学问才情于一炉,雅俗共赏,久看不腻,却有无限滋味,意味深长。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赞曰:“展毫造化,缩楮乾坤,灵泉之源,书画之魂,四僧八逸,意倾神存,不狂不怪,奇气斯尊,万卷千卷,升堂及门,津沽光焰,炎黄子孙。”
梁崎的画取材广泛,花鸟、山水居多,其深得文人画的笔意章法,且多出新意,具有东方情韵。个中缘由,耐人咀嚼。在历代画家中有人号称是集大成者,其实际不过是一种“拼盘艺术”。而梁崎却是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熟知中国传统绘画的规律,审美取向充分表现中国画的特质。作画讲究起承转合,图款互补,珠联璧合,他对中国的书画艺术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是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范曾评价:“先生之艺曰朴厚、曰真醇、曰天籁,非小家者可梦见……其艺盖为天下敬重激赏。”[4]“多能兼擅的梁崎,不但精于笔画,而且妙于指画。其笔画和指画的成就,既表现在山水画中,也体现在花鸟画里。”[5]梁崎的山水从学习元人入手,作品较少反映目睹之实景,也无意为“山河立传”,他是寄托了一种遐想,反映了一种思想,欲想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化境。他是把“眼中的山水”变为“心中的山水”,达到空灵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其画面多为秋景,少量是冬景,追求一种静谧、雅趣的古韵。“他的山水画是纯传统的,表面看来似乎离开现实世界较远,然而却绝无陈旧之感、荒颓之弊。……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代逸品山水中那种‘孤高’的情韵。”[6]“他喜爱大写意花鸟画,但他正式临摹花鸟画是从华喦、周之冕之手,后来才练习陈淳、徐渭、八大山人、李鱓等笔墨放纵的画家的作品。”[7]梁崎的花鸟画似曾相识,但仔细欣赏,却有自家的面目和与众不同的品格,处处体现自然美、和谐美,如《藤萝小鸟》《芙蓉白鹭》《莲花深处》(范曾题款)、《东篱佳色》中的鸟、鹭、鸭、鸡各具形态,跟周围的花草构成统一的整体,在造型和运笔、运色上中正,墨韵隽永,耐人寻味。同样是反映荷花,幅幅不同,各有特色,在挥毫中有尝试,在泼墨中追求新奇,给欣赏者留白,让你有想象的空间,他在《香远益清》的题识中道出妙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如梁崎画的鹰,“着力突出鹰的浑古、威严和无畏的特点,有意与徐悲鸿潇洒腾举之鹰,李苦禅豪怪劲拙之鹰,孙其峰英伟神峻之鹰拉开距离,以显示自我的人格特色”[8]。梁崎的绘画讲究“以气势为上,有气势则精神贯串,意境活泼。”[9]每完成一幅作品,皆为长期蕴藏和积聚的潜能迸发而成,视野宏通,视角独到,是画家心声的真情流露。
指画始于清初,它是绘画的旁支,是美术园地的一枝奇葩,易学难攻更难妙。梁崎较早涉足指画,是为笔画打下坚实基础,灵心善感,参透绘画的真谛,求索不懈,造诣不凡。他作指画时,中指、无名指、小指和手掌交替使用,泼墨轻重浓淡恰到好处,在以指甲辅之画线,笔墨简率,气旺神凝,古拙苍劲。一度有“南有潘天寿,北有梁崎”之赞誉,此言不虚矣。其山水代表作《夜雨客话》《江天帆影》《空山雁影》《秋水船高》《溪山独钓图》《云卧丹丘》和花鸟代表作《春江水暖鸭先知》《抱香怀古意》《一览群山小》《疏柳野凫》《观泉图》《松鹤延年》《荔枝喜鹊》《祖国万岁》等,落墨奇巧,浓淡荣枯相得益彰,神气具足,浑然天成,真正达到“然要使墨如使指,使指如使意,则意趣磅礴,元气淋漓矣”[10]。才华横溢的梁崎完善了中国的指画艺术,提升了指画的品位,也丰富了指画的理论。先生云:“指画用指蘸墨作画。受条件所限,蘸墨不多也不易控制,是其短处,也是其妙处。这样的线似断非断,似直非直。如屋漏痕,如锥画沙,艺术效果不同凡响,非笔画所能达到。”[11]尤值一书的是,先生的指书堪称一绝。别人的指画用笔题款,唯先生另辟一途,画、款均以指代颖,有魏晋之风,效果颇佳。对此先生有自己的感受:“前人作指画,题款多为毛笔,鲜见指题,皆因不事指书之故。余致力探讨,辟指书之艺。指画之款识,倘若以指书相题,画面笔触的节奏韵律感更为和谐统一,气韵通达,款、画颇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12]不盲从前人,突破其规范,“出新奇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用吾艺表达吾心,是先生永远循守的绘画原则与艺术索求。
梁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一生摒除纷思杂念,认真系统地读书,一点一滴加强修养,成为了有丰厚学养的画家。他的文风深受宋代苏氏父子的影响,尤喜苏辙和明人李贽的著述。古诗有唐人的韵味,其中孟郊、贾岛等人的影响较重。他在题画中喜用五言、七言诗,唐诗居多,也有自撰诗。有时亦题绘画体会。兴致所使,不拘形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他矢志不渝的艺术理念。总结梁崎的美术生涯,确如古人所云:“画者,文之极也。”梁崎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的熠熠生辉的艺术财富,而且还有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及他苦心孤诣地捍卫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和对中国文化深深的爱,这才是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我们在总结梁崎先生时,万不可忽视他的回族身份,特别是伊斯兰文化的濡染对其所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不然是不够客观全面的。我们应当全面认识一位少数民族画家在中华文化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其对主流文化的贡献。
先生逝世已十余年,身影渐渐远去,但梁老的艺术及其一度被掩盖的艺术道路特有的光辉,必将为中华当代书画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那魅力独标的艺术世界,永远会进入人们大美的记忆。
[1]范曾:《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梁崎绘》“序”,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
[2]侯军:《苦恋丹青》,天津日报,1990年8月31日。
[3]薛永年:《梁崎与传统派》,载《荣宝斋画谱·花鸟部分梁崎绘》,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
[4]范曾:《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梁崎绘》“序”,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
[5]薛永年:《梁崎与传统派》,载《荣宝斋画谱·花鸟部分梁崎绘》,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
[6]何延喆:《画到无求品自高》,载《梁崎书画集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7]崔锦:《凌云健笔意纵横》,载《梁崎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8]王振德:《逸笔清奇墨长馨》,载《梁崎书画作品选》,天津杨柳青画社,1994年。
[9]梁崎:《课窗絮语》,载《梁崎书画作品选》,天津杨柳青画社,1994年。
[10]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11]梁崎:《课窗絮语》,载《梁崎书画作品选》,天津杨柳青画社,1994年。
[12]梁崎:《课窗絮语》,载《荣宝斋画谱·花鸟部分梁崎绘》,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