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林
像凡高、毕加索等大艺术家一样,他生前命运蹇促,并不为世所重,故去后却声名鹊起,成为当今国画界空前关注的重量级人物。这就是著名的传统派回族书画家梁崎先生。他一生勤学奋勉,勇于探求,以一个自学成材的民间艺术家,步入了神圣的艺术殿堂,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并以一个回族书画圣手在中华艺林赢得一席之地。
而今,这位曾经湮没不彰,后又以奇艺惊世的梁崎先生堪称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大家,一代宗师,回族文化艺术界杰出代表。先生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画院画师、天津文史馆馆员、全国书画函授学院特聘教授、广西石涛艺术学会名誉理事等。
秉承家学 奋发进取
梁崎,字砺平,号聩叟,又号燕山老民、采薇老人。1909年2月23日(农历二月初四)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东王武乡曹庄村1个回族诗书世家。梁家祖籍金陵,明初靖难军北上,卜居章武(天津)。数代后,迁居河北交河,至今约300余年。梁家较富足,有田产,为保护自家利益,于康熙十六年(1678年)入旗,在地方上有较大的影响。梁家殷实且注重传统文化,收藏着不少历代名家字画、文物和图书,在乡里声名远播。其祖父梁文翰、父亲梁汝楫(字吉川),以诗文见长。外曾祖刘光第,舅祖刘恩宠、刘恩溥均为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
崎初名岐,字邠农。后更现名,并改字砺平,以示通过磨砺踏平崎岖之路。梁崎少时,家境富裕,生活无忧无虑,并养成独处的性格。他天资聪颖,少年起即显露出艺术的天分。梁家是一个开化较早的封建家庭,梁崎小时,他家由其祖母刘氏执掌家业,祖母对小梁崎宠爱有加,他经常紧跟其左右,听其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刘氏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视梁崎为家族文化的继承者,尽力培养。童年的梁崎随祖母省亲,喜得外曾祖刘光第赠予的《古今名人画稿》和《十竹斋画谱》,遂成为他的启蒙范本。1914年,梁崎入曹庄石桥上私塾学堂,父亲梁汝楫等人执教。这期间开始临摹柳公权、欧阳询帖。课余临知名画家安佩兰的写意画,安佩兰常居梁家,梁崎随时请问,安倾其所能,悉心指导,梁崎获益匪浅,画艺日进。次年,梁崎临摹家藏八大山人《松鹿图》巨幅,几可乱真,令观者赞誉有加,名噪乡里。10岁跟舅祖刘恩溥(字博泉)学习指画并攻小楷《乐毅论》。12岁考入交河县县城小学。以后,又对指书产生兴趣,以指为笔,乐此不倦。用指蘸墨,潇洒自如,兴尽乃止,时常引来众人围聚而观。1923年,考入河北沧州第二中学(现为沧州一中)读书。1925年,梁崎与明崇祯年间礼部尚书兼书家戴明说的后裔戴淑卿订婚。翌年,中学毕业的梁崎毅然返回曹庄私塾学堂任教,欲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作些贡献。1927年,刚刚完婚的梁崎一头又钻进书画艺术之中,不急不躁,耐得住寂寞,作画一笔不草率,写字一画不随便,并注重传统文化的储备,文史兼修。不久,从师苑麟阁,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绘画知识。老师更加注重基本功夫的训练,注重艺术视野的开阔,不仅让他临摹了八大山人、周之冕、华新罗等名家真迹,而且令其仔细研读《桐荫论画》等名著,他的艺术实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梁崎还有一嗜好,几十年不遗余力地收集珂罗的古今名画,藏以致学,藏以致用,临摹、读画、默省。他常常在一幅佳作面前静默良久,饥不思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细细揣摩这些真迹的个中三昧,神游之时恍如与古代艺术大师对话一般。从形象准确、惟妙惟肖入手,其所追求的苍劲、超逸的风格犹如水到渠成,自然流露于笔端了。1930年,年仅22岁的梁崎开始步入画坛,被湖社画会创始人金潜庵发现,邀其为湖社画会会员,取名“漱湖”。之后,又临摹家藏徐青藤、陈白阳绘画作品和戴明说、傅青主书法作品。1933年始在《湖社月刊》上发表山水画作品,署名梁松庵。此后,作品也曾署名梁凝云、梁琦等。
梁崎有才华,并坚持苦学,博采众长,独辟蹊径,终成大业。他认为“中国书画,需要高境界,高学识,深功力,峰奇无坦途,路远无捷便,唯有苦干而已”。在总结自己从艺过程时写道:“余幼年习画,鸡窗灯火,废寝忘食,虽奇寒盛暑,未尝中辍,造化不负苦心人,今有些许成就,兼由勤奋致也。”勤奋铸就了他辉煌的成就,刻苦成全了他不朽的业绩。
走传统文化的道路,研读经史子集,加强书画知识的修养,学古人之艺,师古人之心,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恶动其心志,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劲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步步走向艺术之巅!
传统艺术的守望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但在思想领域异常活跃,是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主张西方文化思想的论争期。梁崎以为:“欲创新必先识旧,无旧无以言新。此二者相辅相成,相克相生。”“‘洋为中用’,以中为主。将西画有益之处,融化,吸收,为吾所用方为摄取妙手。若一味崇洋,以洋融中,虽能成画,但终非中国画也。”梁崎这些在后来才总结出的对艺术的感悟,来源于他的绘画实践,而这些睿智高论,其实又一直在无形地指导着他的美术生涯,贯彻始终。
1936年春,梁崎由曹庄迁居泊镇,博览群书,沉迷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传统文化烂熟于心,融化在血液中,造就了一个坚守良知,固守传统,不媚流俗的艺术家。1939年,他受聘于泊镇惠真小学,教授国文和美术。1945年秋,移居天津,曾在天津中医师工会、红桥建德中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梁崎的存在,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关注,他仍旧从事着与钟爱的艺术无关的工作,先在一所卫生院干后勤工作,后在天津市中专卫生学校、天津中医学院工作。其间,也应邀为天津市新华艺校、天津市红桥区文化馆教授国画。1966年,浩劫开始,他受到严重冲击,家中的画册、画稿、笔记、书籍、文玩等被洗劫一空,身心受到摧残。但他高洁的理想和宽广的情怀,没有屈从于任何恶势力,没有被命运拨弄,依然故我。仍寄情丹青,挥洒自得。见造反派抄家后幸漏一油灯,并诙谐地将斋号“燕归楼”易名“一灯庵”。
“文化大革命”时代,别人或忙于运动,或受迫害后心灰意冷,可梁崎却像一位“局外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任何干扰难动其心,难消其志,利用家中仅有的纸、颜料等,继续画他的画。有细心人统计,光1967年他画的团扇、斗方、扇笺达100余幅。可能这时期的生活太压抑,心情太暗淡了,梁崎又喜欢上大青绿山水画,仿赵大年等人的作品。“慕前贤而不为所掩,法古人而不囿陈规”,择其优而为我所用。1969年年底,梁崎随天津中医学院调至石家庄,在河北新医大学工作。为了生活,他几十年一直干工会、总务和挂号工作,略和画画有一点关系的,是一度曾从事过绘制解剖图、标本图的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也掏过厕所,看过大门,在石家庄种菜7年。他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性格中蕴含着中国许多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怯懦成分,忍辱负重,与世无争,甘于奉献,不彰性显情。他每天兢兢业业完成好本职工作,而更多的时间是在思考着艺术,因为艺术已融进他的血液中,难以割舍。其迷之深,情如童稚。时常被一个问题困扰,魂不守舍,食不甘味。他觅新探奇,丰富、完善自我。他不是轻逞小发凡才之人,先生识见高卓,探艺理直达本源,艺术目标是达到高峰,达到一个新境界。富而不夸,博而不炫,脚踏实地,探求不止,殊堪钦仰。将其还原历史情境,再去认识、分析先生,他的生命里有的是缺憾之美,而在缺憾里分明透着心灵的高贵、永远的奋进和特立独行的精神。其实追本求源,说明先生是一位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的艺术家,这不仅反映了他的人格、品性,也与他深厚的国学修养和坚定地追求伊斯兰倡导的哲学精神有关。
1971年,梁崎先生的结发妻子戴淑卿病逝。他又迎来一次挑战。“画痴”梁崎,对食、穿、住等生活的事情,一向无所求,几十年来皆由妻子打里照料,精心安排。梁崎能埋头于艺术,遭受多少打击而未落入情绪的低谷,这和贤妻戴淑卿的体贴入微和有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和自己相伴相随相依的人猛然离去,膝下的两个女儿不可能昼夜侍奉,大女儿梁梦鸾在塞外呼和浩特市工作,二女儿梁霄鸾也在天津的基层工作,梁崎进入了极度的苦闷期。他的《亡妻戴淑卿冥辰悼词》一文,感情真挚,哀婉动人,撼人心魄。无情未必真丈夫,有情才能动人心。因情动于衷,老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之后,或因悲,或因感,他更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之中。这期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完成《北固山色》长卷,一大批书画作品流入社会。1975年,梁崎退休回天津定居,并续弦刘素珍。年近古稀,生活负担更因之加重,家境极度困窘,不得不受雇于人,为别人作画。梁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走古典画派的路子,多少年来,他的画皆作赠品,有求必应。在他眼中,人人平等,长少一样,哪怕闾里小巷引车卖浆者流,只要张口,来者不拒。回报者多不过二两、半斤茶叶,或送些宣纸、墨汁而已。大部分人只是一句“谢谢!”了之。从这里大家可以窥见他的风采,一个半生艰辛,一生心安,不趋炎附势,耿介率真,艺德高尚的老艺术家。现在稍拿别人的酬金,不由内疚,百倍工作,不敢懈怠。完成了雇主的任务,还撰写了艺术探索与总结的《山水论》,后又初步整理出《守研庐画余随笔》(先生晚年斋名“守研庐”)。先生坚守文人本色,不善张扬,不愿自我宣传,几十年如一日过着清贫生活。最困难时,买纸墨等都成问题,所以他传下来的大画不多,这是其中原因之一。哪个单位或个人若准备了充足的文房四宝和颜料,请先生去挥毫泼墨,他会兴致勃勃画上一天。他的一首《题自画像》诗中最能反映其情怀:“颓然一聩叟,樗栎渐材慵。学荒误鱼鲁,性僻世情疏。一研常为伴,数帙慰平生。俯仰足笑乐,此外复何求。”多年来,梁崎一直居住在1间十几平方米的南房,最后10年又随二女儿、女婿一同生活,住在1处60多平方米的楼房,写字桌较小,画略大的画时,画至下部,他也不移动纸,一般是桌外部分,一手拽住纸的一角,一手完成作品;先生晚年健康状况堪虑,行动不太方便,画大画时,画到下部,由二女儿面对他双手举着画,他坐在那里当空作业完成收尾部分。娴熟的驾驭能力,不觉令人倾倒。大家功力,显而易见。实力派风采,气象万千。
梁氏生活于这种环境中,能悟出世间的冷暖,处事达观,一心钻研艺术,积极培养后学,弘扬文化,这是很有几分哲人气和大家精神境界的。这对后人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