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解回族
37000500000168

第168章 回族爱国主义者—端木杰(3)

六、信仰

端木正教授是位回族穆斯林学者,他一生情系母族,爱国爱教,热心回族文化公益事业,始终为回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发挥着光和热,是深受广大穆斯林群众爱戴的长者。端木正先生自幼深受父母的影响,笃信伊斯兰教。由于先生一生酷爱法学研究,而《古兰经》又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伊斯兰国家的法律经典,所以先生对《古兰经》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先生经常与中外学者谈论《古兰经》,他盛赞它是人类社会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是指导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明灯,他认为伊斯兰的信仰是各穆斯林的灵魂,如果没有信仰,那么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的民族,回族更是如此。只有勤求经训,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回族才有光明的前途。《古兰经》的教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1951年,端木正回到广州后,经常去怀圣寺,经常与阿訇们一起探讨经训,并虚心向大家请教;1953年1月,先生之母病逝于广州,光塔寺阿訇马仁峰、大南寺阿訇周善之等教胞倾力襄助,其母得以安葬于广州桂花岗回民公墓。母亲在病中,曾反复嘱咐他和他的弟妹们:“一定不要忘记回族人的根本,要争取做真主和国家都喜悦的人。”慈母的归真使他感悟到人生的短暂,也感受到了“天下穆斯林是一家”的亲情,他暗暗下决心,一生要为回族伊斯兰事业做力所能及的事,要做一位优秀的中国穆斯林。1954年春,他和周善之等共同发起成立广州伊斯兰教协会并成为筹备会的主要成员之一,1956年11月,广州伊协成立时,他又被选为委员,在任第一届委员期间,他参阅了大量中国回族伊斯兰教方面的资料,并实地考察了广东所有的伊斯兰文化古迹,走访了许许多多回民家庭,终于撰写了一大批有关广州回族伊斯兰教方面的文章。其中先生考证了怀圣清真寺是唐代创建的,也考证了怀圣寺内的光塔和广州先贤古墓都是唐代文化遗迹,这些文章为后人研究广州回族伊斯兰文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79年,他被选为广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选为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广东主委,这年起当选为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及审判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等。在任这些职务期间,端木正真诚与党和政府合作,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宣传贯彻民族宗教政策。由于端木正不仅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而且也是一位热爱、关心和支持回族文化事业的穆斯林学者,他除了公务外,还十分关心回族工作和伊斯兰教事业。他积极支持成立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广州回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为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于2004年9月11日成立了。端木正被聘为该研究会的顾问,他生前还为市伊协出版的书籍题字“劝善戒恶,构建和谐”。他在中山大学任职期间,关心回族学生,倡办清真食堂,深受广大回族群众的敬重和爱戴;他还教育自己的儿女时刻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真主喜悦的人;端木教授真心为回族伊斯兰教工作,他虔诚敬主,爱国爱教,为人耿直,作风正派,平易近人,表里如一,广大穆斯林请他帮忙支持的事,他都非常乐意去做,给广大穆斯林的印象很深刻。马毓钧先生多次告诉笔者说:“端木教授身居高位,学识渊博,却一心敬主,热爱教门,关心教门,支持教门,是我们中国穆斯林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王文杰阿訇也曾说:“端木老人家每年从北京回到广州都要请广州的所有阿訇为他的先辈开经,开经完毕,还要宴请大家,席间他谈笑风生,语言含蓄幽默,十分关心青年阿訇的生活问题,问寒问暖;有时还用英语和我探讨伊斯兰教知识,其宗教知识之渊博和思维之敏捷,真让我们在场的阿訇们惊讶和敬佩,他是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精英。”

七、葬 礼

告别端木正的仪式,是如此的简朴。2006年11月29日下午,在怀圣寺里,人手一束鲜花,或雏菊,或百合,静寄哀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政治局委员周永康、张德江及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直接关怀下,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曹建明,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克专程从北京赶来了;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李统书,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盟广东省主委韩大建来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吕伯涛,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副校长李萍也来了。来得更多的,是端木正的学生和同事,还有相识或不相识的教友们,一拨接着一拨。装着埋体(编者注:即遗体)的“塔布”安放在院落的前方,鲜花层叠,很美。告别仪式上,李克代表最高人民法院致悼词,他说:端木正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追求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好朋友,使人民法院失去了一位好法官、好领导,使法学界失去了一位大师和楷模,使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好导师。追悼会后,端木正的埋体送往广州新市回族公墓安葬。端木正说过,他喜欢广州的冬天。于是,他永远地留在了广州的冬天里。

含泪行文至此,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20世纪以来回族养育出来的中国文化的大师们:马松亭(经学大师)、马连良(京剧艺术大师)、侯喜瑞(京剧艺术大师)、马凤图(武术大师)、王子平(武术大师)、马坚(阿拉伯语泰斗)、赵炳南(中医学大师)、白寿彝(史学泰斗)、马三立(相声大师)、李德伦(交响乐指挥大师)、穆青(新闻学大师)、穆成宽(中国游泳界泰斗)……而今,端木正教授也随他们而去了,他留下的是精彩的传奇故事,是一代名师的风范,是严谨淡定的治学风格。我在悲痛之余,热切地期盼着我们的回族能在未来培养出更多的大师们,我们的回族能成为世界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向安拉祈求着,也祈求安拉能提升包括端木正在内的所有文化大师们在天园的品级。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2007年第2期)

学坛漫步话“回研”

林松

回族史讨论会已推向第八次,值得祝贺。

回顾80年代以来进展,令人鼓舞。试列简表展示两项互相交叉的连锁性学术会议概况,以免冗赘叨唠:

从表中可知,光是会议代表,八次回族史会,约近745人(次);五次伊斯兰学术会,达551人(次),累而计之,已接近1300人次之多。虽然,其中有数十人可能是历次会议的参与者、组织者,但在不同省(区)市,出席代表包含多种成分。这样规模大、历时久的学术讨论活动,确实相当可观。更何况,于此之外,尚有多次专题会与回族紧密相关,如郑和(南京、长乐、昆明、太仓)、杜文秀(大理)、回族医药、回民起义(西安)等学术会议,多有论文汇辑,累计有关会议论文资料总量,肯定已突破千篇大关,译著文集亦当数以百计,形势大好。

回首十数年,初见成效

要泛谈近十几年成果,长话短说,姑妄言之。

(一)就种类而言,涉猎内容越来越广。除历次有关会议编印之论文专集外,还有以下几个种类。

1.地方史 包括省(如湖南、吉林、云南、湖北、宁夏、甘肃等)、市(如天津、呼和浩特等)、州(如临夏、昌吉)、县(如大厂、孟村等)以至村镇(如沙甸)、街道(如北京牛街)等。其中有集思广益、分工协作者,如杨兆钧主编《云南回族史》(初版及增订本);亦有独立完成、自树一帜者,如马通《甘肃回族史》。最近,答振益、许宪隆所编的《中南地区回族史》问世,又增添了新类型,出现跨省而扩展到大地区的回族史。

2.人物志 白寿彝主编,已出版元、明、清三卷,近代卷亦将付梓。在此基础上,正计续编现代卷。

3.专题研究 如回族社会经济(赖存理)、回回医药(西安版)、回族文学(宁夏大学)、回族教育(山东版)、各族教派与门宦(马通、勉维霖等)、回民抗日战争(河北版)、回民起义(按时间如同治年间起义,按空间如海固、大理起义)以及回族民俗(王正伟)等,其中含个人专著,但以论文汇编形式居多。

4.古籍整理 使绝版多年之译著、文献经校勘注释而陆续出版。在这方面,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云南、福建、江苏、广东等省区以及北京、天津两市,都曾投入力量,并有成果面世。甚至连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有关期刊杂志,也被宁夏社会科学院列入影印汇辑的规划,总名之曰《中国伊斯兰历史报刊萃编》,正在陆续出版,这也是一项洋洋大观、极有价值的举措。

5.期刊学报 如《回族研究》季刊、《中国回族研究》丛刊、《郑和研究》季刊,每期均有论著十数篇,此外,如《中国穆斯林》《甘肃民族研究》《阿拉伯世界》及西北诸省区社科研究机关刊物与各地高等学府学报,亦常有与回族相关之译著。更有若干民族地区的刊物,如银川的《民族艺林》,新疆昌吉州的《回族文学》,甘肃临夏的《河州》等,以及民间流传的铅印杂志,不时载有回族研究方面的理论性文章。

6.工具书 光是回族辞书,就有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回族大词典》与杨惠云主编的《中国回族大辞典》,这是两本名称相近,仅有一字差异(“辞”与“词”)的大型工具书。此外,还有准备多年、规模宏大的《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宛耀宾主编),与回族相关的词条不少。加上小型工具书,如《伊斯兰教简明辞典》(郑勉之)和《回族知识词典》(海杰)等,可谓相得益彰。

7.学者专著 即个人署名论集,已相继出现。深切的印象是学苑“回花”盛开,论著琳琅满目。

(二)从质量考察,进展可嘉。

1.坚持原则并正面肯定几曾被非议甚至险遭否决的人物,如清代西南的杜文秀、马德新,西北的白彦虎等。这些人物,在极左或形左实右的气氛中,被肆意歪曲诬陷,遭受不白之冤,经过深入探讨争论,大体上已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2.某些薄弱环节或空白点,如回族经济、教育、科技、改革开放与地区开发之研究探讨,均有所加强或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