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要是战争取得连续胜利,作为指挥者肯定会“趁热打铁”取得更多的胜利,但是隋文帝在隋军节节胜利的时候,以“礼不伐丧”为由撤军,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实力,而且给陈朝送了一个顺水人情。
很多人都知道,出兵作战,战略意图正确与否十分重要。杨坚向南方发兵,意在推翻陈宣帝的王朝,他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大长了隋军的威风。但深入南方战区,在补给方面也会出现一些困难。这时,陈朝正好派人言和,这正是一个退兵的台阶。见好就收,不失为大国风度,这体现了杨坚从长计议的智慧。
杨坚上台,就有统一江南大志。但隋初政权刚刚成立,北方的突厥威胁严重,他要集中力量来应付,因此对南方陈朝暂取守势。
开皇元年(公元581)三月,即杨坚称帝的第二个月,他任命名将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今江苏扬州);名将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江(今安徽合肥),防备陈朝。史称杨坚“与陈邻好甚笃”。他每次抓获陈朝派来的奸细,皆给以衣服马匹,以礼遣回。
陈宣帝对此却丝毫没有领情,他不断派军队蚕食隋朝西起江汉、东至浒墅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在南北朝时期,这里是周、齐、陈争夺的主要地区,曾几易其主。
北周大象二年二月,反对杨坚的三方势力开始造反,降周的北齐大臣司马消难以淮南九州八镇之地降陈,而陈宣帝亦欲乘中原大乱之机收复失地——淮南,于是便派樊毅由西路率军接应司马消难,任命大将任忠攻历阳(今安徽和县),由东路向北进犯。
苏北淮南地区,背靠长江天险,又以南岸陈本土为依托,这样,陈兵可以随时指向隋的中原地区,这对陈朝极为有利。如果隋军失掉沿江地带,就失掉了长江天险,将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一旦突厥北起,陈军南犯,隋必陷于南北夹击之中。这也是杨坚建隋后最担心的问题。
那么,将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杨坚通过具体的分析认为:必须趁陈立足未稳,夺回这一地区,把陈军赶回长江南岸,这是一场有限度的反击战,即在把陈军赶回江南即可停止。
开皇元年九月,杨坚调兵遣将。命上柱国长孙览、元景山准备伐陈,讨伐大军内尚书左仆射高颖节制。开皇二年二月,双方正式交战。元景山领西路军,长孙览领东路军,两支大军并进。
这两个人都是北周旧臣,后来才投靠杨坚。长孙览善文韬,元景山精武略,都各有特点。长孙览颇受北周武帝垂青,周武帝每参阅百官奏章,看到有关军国大事的奏章,都让长孙览先阅后向百官宣读讲解,长孙览以清脆的声音,流利的口才,博得周武帝的欢心、百官的赞许。周武帝说“朕以万机,委卿先览”,遂赐名长孙览。从长孙览名字的由来可以看出,其人一定才干非凡。
而元景山作为武将在北周一直在淮南地区任地方官,担任亳州总管,常与南陈诸将交手。北周宣布时,他随韦孝宽经略淮南,郧州总管宇文亮图谋不轨,偷袭韦孝宽,想取而代之。韦孝宽毫无察觉,在这危急时刻,元景山率三百铁骑杀出,解围斩杀叛臣宇文亮,自此,元景山名声大噪,晋位上大将军。杨坚建隋后,他位至上柱国。
元景山派部将上开府邓孝儒自汉口率四千人攻甑山(今湖北汉川县)。陈将陆纶率水军驰援甑山。陈军不堪一击,邓孝儒先败陆纶,元景山所辖其他诸将也较顺利。陈军纷纷败走,甑山、沈阳(今湖北汉阳附近)尽归隋军。
长孙览东路军出寿阳,“水陆俱进,师临江,陈人大骇”,都弃城而逃,东路军多不战而胜。隋军大获全胜。既然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夺回江北淮南地区,已经达到,杨坚决意中止战争。另一个原因是突厥在开皇元年十二月大规模南犯隋边,为避免两线作战,杨坚想尽快把军队主力调回,以投入北疆的防御。
但是,这种战略意图是不便于公开。不然,会助长陈朝气焰,陈军一定会乘此机会在南边制造事端,还有可能使隋军人心浮动,失去军威。就在此时,陈朝遣使言和。凑巧,陈宣帝在隋方大获全胜的前夕病死,这成为杨坚退兵的极好理由。开皇二年二月十五日,杨坚接受了大臣的建议,以“礼不伐丧”为由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