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的左上部,是食物暂时停留和消化的场所,胃的入口叫贲门,和食管相通;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的形状和位置随着内容物的多少和身体姿势的不同而有改变,充满食物时略呈钩状;饥饿时可缩成管状。胃粘膜内有许多分泌腺,可分泌粘液、胃酸及消化酶,有消化食物的作用。胃壁肌肉收缩时不仅能推动食物进入小肠,还有搅磨食物的作用。
肝
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呈红褐色,质地柔软而脆,表面光滑,位于腹腔右上方,为右侧肋骨所遮盖,一般仅在深吸气时可以摸到其前、下边缘。成人的肝重约1500克。肝细胞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还能调节代谢,合成蛋白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肝素等。肝脏是人体内主要解毒器官,能将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通过肝细胞处理后转变为无毒的、水溶性较大的、易于排泄的物质而排出体外。肝脏疾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可以引起肝肿大,如肝炎、肝脓肿、肝肿瘤、血吸虫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包虫病、疟疾、肝硬化、农药中毒等。
阑尾
阑尾是人类的一种退化器官(食草动物的阑尾很发达),长约7~9厘米,直径约0.5厘米,位于腹部的右下方、盲肠内侧,近端与盲肠相通,远端闭锁。由于阑尾腔细小,食物残渣和粪石等容易掉入腔内,堵塞管腔引起发炎。阑尾对人体的作用不大,故患阑尾炎后,可以将它切除。
胆囊
胆囊呈梨形,紧贴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积约30~50毫升,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胆囊具有收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深绿色。进食时(特别是进脂肪性食物时)胆囊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协助脂肪消化。
小肠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大肠
大肠的起始部和回肠相连,末端缍肛门,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全长约1.5米。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小肠内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经结肠吸收其中的水分后,逐渐形成粪便。
结肠
结肠依次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肛管与肛门
肛管上端连直肠,下端是肛门,全长约3厘米。肛门是消化道的出口。肛管周围环绕着由横纹肌构成的外括约肌,能控制排便。外括约肌被切断或严重外伤时,可引起大便失禁。肛管和肛门的皮肤极敏感,损伤或有感染时可产生剧痛,肛管和肛门常见的疾病有痔疮、肛瘘、肛裂、脱肛等。
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上端,直接与体外相通,受到感染的机会较多,俗话说“病从口入”,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必须把好口腔这一关。口腔内有牙、舌、腭等结构。
舌
舌分上、下两面。舌的上面叫舌背,由人字形的界沟分成舌体和舌根。舌体占舌前2/3,舌根占舌后1/3。在舌的表面有舌粘膜,在舌粘膜上有三种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在后两种乳头内有味蕾,可以感受味觉。舌主要由横纹肌组成,运动灵活,与吞咽和发音有关。正常的舌表面有很薄的一层白色舌苔。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最高级、最重要、功能最复杂的一个系统,是人体的调节装置。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体外的各种刺激,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使器官、系统之间活动互相配合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并和外界环境不断在保持平衡。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广泛分布于全身,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份,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脑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重约1200~1500克。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个部分。大脑最发达,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其表面凹凸不平。大脑半球的表面层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皮层的深面为髓质,内有许多联络神经纤维。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种分析器中枢都在大脑皮层中,如皮肤、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内脏、平衡、运动、语言等中枢。如果大脑皮层受了损伤,可引起该处某些中枢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肌肉的张力,保持平衡等。损伤后则出现站立不稳、运动失调以及肌张力减退等症状。脑干是除大脑和小脑以外的脑组织,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和间脑。延髓是管理呼吸、心跳等重要反射的中枢。中脑与视觉、听觉有关。间脑分丘脑和丘脑下部。丘脑是全身浅感觉和深感觉传导的中继站,一侧丘脑损伤,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消失。丘脑下部是内脑活动、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内分泌活动的中枢。
脑室
脑内部的腔隙称为脑室。在大脑两个半球内有侧脑室,间脑内有第三脑室;小脑和延脑及脑桥之间有第四脑室,积压脑室之间有小孔和管道相通。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脑脊液在各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间循环,如脑室的通道发生阻塞,则脑室中的脑脊液越来越多,并扩大形成脑积水。某些脑部疾病,常常需要作脑室造影检查,以助诊断。
面神经
面神经为第七对脑神经,由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分别管理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以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全长41~45厘米。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椎形,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三到第五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脊髓。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由脑桥中部的基底发出,含有两种性质的纤维:感觉性纤维占大部分,运动性纤维占小部分。感觉纤维的胞体构成半月神经节,由半月神经节分出三个大支。第一支叫眼神经,由眶上裂进入眼眶,分布于眼球及泪腺,末支出眼眶至额部皮肤。第二支叫上颌神经,由圆孔出颅,分布于上颌及鼻腔,主干末支出眶下孔,分布于面部眼裂以下、口裂以上的皮肤。第三支叫下颌神经,由卵圆孔出颅至颞下窝。
泌尿系统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分别以一定形式、通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其中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的一套器官叫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是生尿的器官。肾生的尿,经输尿管送到膀胱暂时贮存,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便经尿道排出体外。
肾
肾俗称“腰子”,是人体内的重要脏器,左右各一个,形状如蚕豆,位于腹后壁腰椎两侧。正常时,肾可随呼吸运动和体位改变而稍有上下移动。当维持肾正常位置的因素不健全时,肾的移动范围增大,即可造成肾下垂,甚至形成“游走肾”。肾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是生尿部分,在肾的外侧;髓质是排尿部分,在肾的内侧。肾脏的主要功能是生尿和排尿。机体的代谢产物尿素、尿酸、无机盐及多余的水,主要由肾排出,对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重要。
输尿管
输尿管左右各一条,上端起于肾盂,在腹膜后腰椎两侧下行到盆腔,开口于膀胱。全长20~30厘米。输尿管的功能是输送尿液。输尿管有三个狭窄:第一狭窄在起始部,与肾盂连接的部位;第二狭窄在跨越骼动脉入小骨盆处;第三狭窄在穿入膀胱壁处。当肾结石随尿液下行时,容易嵌顿在输尿管的狭窄处,并产生输尿管绞痛和排尿障碍。
尿道
尿道是排泄尿液的管道。男性尿道兼有排精作用。它起于膀胱内的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全长约16~20厘米。尿道的起始部分穿过前列腺,称为尿道前列腺部,它的后壁有射精管和前列腺开口,是排精液的地方。离前列腺不远的地方称尿道膜部,此处尿道位置固定,管壁薄,是容易受伤的部位。阴茎段的尿道称尿道海绵体部。男性尿道有三个狭窄处:尿道内口、尿道外口和尿道膜部。尿路结石容易嵌顿在狭窄处。女性尿道长约3~4.5厘米,起自尿道内口。开口于阴道外口的前方。女性尿道的特点是短直而宽,后方邻近肛门,因而易患尿路逆行性感染。
膀胱
膀胱是贮存尿液的囊性器官,主要由平滑肌构成,伸缩性较大,容量约350~500毫升左右。两个输尿管的末端开口于膀胱底部的外上角。膀胱的最下方为颈部,其中有尿道内口。三个开口之间的膀胱壁呈三角形,称为膀胱三角,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成人的膀胱一般在小骨盆腔内,空虚时膀胱顶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充满时则高出耻骨联合上缘,在下腹部可摸到。膀胱位于盆腔前部,其后方为直肠(男)或子宫、阴道(女)。尿道内口周围的膀胱环肌较发达,称为膀胱括约肌。当排尿时,膀胱壁的肌肉收缩,出口处的括约肌放松,尿液随即排出体外。
前列腺
前列腺位于膀胱颈部,像一个底朝上的栗子,尿道后部在其中穿过,它的主要作用是分泌精液和前列腺素。老年人的前列腺常常发生肥大压迫尿道、影响排尿,严重时甚至损害肾功能。前列腺又是癌症的好发部位。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是人体从事生产劳动的器官,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成人的骨共有206块,以其分布部位不同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各骨之间借骨连接构成骨骼。骨骼构成人体基本轮廓,支持体重,保护体内重要器官(如颅骨保护脑,胸廓保护心、肺等)。骨骼肌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拉骨骼,产生各种运动。
囟门
初生婴儿的颅骨骨化尚未完成,在额顶的前后方各有一处未闭合的地方叫囟门。在额骨与顶骨之间有一菱形膜性部叫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一三角形的后囟。后囟出生后不久即封闭,前囟在生后1.5~2年之间消失。囟门封闭过早或过晚都是不正常现象。
脊柱
脊柱亦称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边接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和1块尾骨(由4块尾椎合成)。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长期姿势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
椎间盘
椎间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位于椎体与椎体之间。髓核富有弹性,可以使脊柱承受压力吸收震荡和减缓冲击的功能,还允许脊柱作各个方向的运动。椎间盘纤维环在30岁前后就发生退行性改变,脆弱而不结实,容易破裂。椎间盘慢性劳损或当脊柱剧裂运动时,可导致纤维环破裂,而使髓核突出(叫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引起腰腿痛。
骨盆
骨盆是由骶骨和两侧的髋骨构成,形状如盆,故称为骨盆。它分为上部的大骨盆和下部的小骨盆两部分。骨盆的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和保护盆腔内脏器。对女性来说,又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通道。正常女性骨盆较男性骨盆宽而浅,有利于胎儿娩出。
骨膜
骨膜是包被骨表面(关节面除外)的薄层结缔组织膜,富有神经、血管和造骨细胞,所以骨膜对肌质的营养和骨折的修复起着重要作用。进行手术时,要注意保护骨膜,不可切除过多。
骨髓
在骨松质的网眼中和长骨的骨髓腔内,充满着骨髓。胎儿和新生儿所有骨髓都有造血机能,含丰富的血管和造血组织,称为红骨髓。随年龄增大,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黄骨髓没有造血机能。
身体机能原理
诸如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对计算机的配备有一定的要求一样,身体的各种机能对身体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身体比计算机更完美。
人体生物钟是如何工作的
有的人不用闹钟,早晨就能按时醒来,前后不过相差几分钟时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生物钟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