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提醒:避免失败篇
37467500000006

第6章 避免纸上谈兵(1)

生命是一个过程,生命是岁月的一个章节,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不会给我们任何承诺,关键是看我们怎么活着,怎么去把生命好好把握。

也许父母在给了我们生命之后,没有更多的给我们什么;也许生活并不是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没有坎坷只有欢乐,但是,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就毫无理由让自己的身后只生长悲哀而没有收获。人生路上,尽管有扶持,也有理解,但路还得我们自己去走,没有谁能够自始至终地陪着我们穿过人生的风雨和世事的阻隔。我们要用自己的目光去发现我们的前方是高山还是沟壑。

用我们的光和热去点亮期望的目光,活出一个灿烂的人生。

一、确定目标,不断进取

1.制定适合你自己的目标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即使能享高龄,也只不过百岁而已。因此,有幸生存在这世界上,就要体认生命的意义,切勿虚度这宝贵的一生。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坐待时光流逝,而要及时努力。一个成功的人,他的一生是既充实而又有意义。许多人渴望成功,希望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可是又不知道如何脚踏实地去做,在恍惚之中过了一天又一天。记得一位名人说过:要谋求幸福,我们的人生就不能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成功就是逐步实现一个有意义的既定目标。伟大的法国作家、音乐学家、政治活动家罗曼·罗兰在其年轻时也曾经对自己的未来彷徨过、苦恼过,二十二岁的他住在巴黎的一间阁楼上,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使他入迷,莎士比亚的剧本使他着魔,文豪托尔斯泰和雨果的作品使他崇拜,他总觉得自己富有文学艺术的素养,倾心于文学事业,可是文学事业又有什么用呢?他思绪万端,在矛盾之中,贸然给托尔斯泰写了封信,寻求解脱烦恼的指点。信发出以后,他倒不存收到回信的奢望。

几个星期以后,他突然收到一个寄自俄国的小邮包,打开一看,竟是托尔斯泰用法文写的亲笔回信,长达三十八页。

六十岁的托尔斯泰对二十二岁的罗曼·罗兰说:“我亲爱的兄弟,当我接到你给我写的信,心里不禁十分感触,我含着眼泪才读完了它。”罗曼·罗兰感动得流泪了。

在这封长信里,托尔斯泰谈了一个人选择个人道路的原则,说:“一切真正的职业的前提条件,不是对这个职业如何爱好,而是看这个职业能否对人类有益”,“搞文学艺术(不仅是文学艺术)非要明确为人类不可……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读到这里,罗曼·罗兰真感到是“一种生活的启示,一扇开向无穷宇宙的门”。他下定决心要从事文学事业,他写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三部伟人传,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更使他一举成为世界著名作家。

确实,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俄国的著名文学家别林斯基曾谆谆教导后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目标明确,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是在建立功绩中享有自己的幸福。

目标是成功的基石,人生因为有了目标才充实,人生因为有了目标才精彩,当你给自己定下目标后,目标就在两方面起作用:它是你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你的监督鞭策,目标是你前方的靶子,随着你付出辛勤的努力,一步一步向目标靠近,你就会有成就感。对许多人来说,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就像一场比赛。随着时间推移,你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这时你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又会渐渐改变。

有一点很重要,你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如果计划不具体,无法衡量是否实现了,那会影响你的积极性。为什么?因为所树立的目标是动力的源泉。如果你无法知道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就会泄气,甩手不干了。

制定目标很重要,因为它是你前进道路上的指示明灯,能使你具有使命感,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能使你振奋斗志,珍惜现在,憧憬未来,然而实现目标更为重要。高尔基就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因此一旦制定了人生的目标,就必须努力去实现它,持之以恒。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你的成功。

2.分割目标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也许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困惑,甚至会气馁,因为你的努力往往会收效甚微,离自己制定的远大目标总有一段距离,渐渐地你就可能产生畏难情绪,乃至放弃。那么你不妨把自己的大目标分割成几个小目标,分步骤分阶段来实现;把一个长远目标分成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把一个整体目标分成几大块区域目标。目标可以涉及人生的各个领域。如个人的发展、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家庭婚姻、学术成就等方面。当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后,实现起来就比较容易。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目标想象成一个金字塔,塔顶是你的最终目标。你定的每一个目标和为达到目标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为终极目标服务。人生的总目标很可能是你小时候就树立的远大理想,它是你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是你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能实现这一目标或者能接近这一目标,那么你的人生就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

长期目标:制定长期目标是为实现人生总目标铺平道路。如你计划十~十五年内要做哪些事情,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爱好文学的人,那么你就可以具体规划要写多少作品、阅览多少书籍。虽然长期目标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这一目标的制订却很重要,没有长期目标,你的奋斗和努力就会缺乏方向性。

中期目标:计划你在十~十年内做的事情。它应该比较具体,也容易达到,不过仍然有一定困难,必须付出努力和毅力,这是攀登长期目标的基石。

短期目标:短期目标的制定必须注重具体性和可行性,实现短期目标的时间往往是二~三年,它是你达到中期目标的基础,这类目标的实现能让你充满成就感,会时常激励你,给你自信,给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情感处于积极状态时,他的行为会得以巩固,而受到消极情感体验影响,行为就会改变。美国心理学家汤姆金斯的研究还表明,当个体适应行为的能力成熟时,他会学着以各种方式去行动,以便得到最大的积极情感状态,即回避消极情感体验,追求积极情感体验。所以短期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个人自身发展状况和发展可能,不断创造自身获得成功的机会,不断体验成功和收获的喜悦,并产生持续追求的需要和动机,从而增强成功的信心。

日常安排:这是你为达到短期目标而定的每日、每周及每月的计划。

人生的总目标看起来十分遥远,和每个人当初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一段差距,但是千万别被大目标所吓倒。信心是成功的前提,如果你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做不到,结果一定做不到。国外一家医学院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这项实验以十三名被蒙住眼睛的人为对象,教授在受测者的右手涂上栗树的叶子,然后告诉他们:“这是有毒的漆叶。”在左手涂上漆叶,然后告诉他们:“这是无毒的栗叶。”

结果非常令人吃惊。其中有九位测试者的右手,也就是实际上涂上栗树叶子而又提示被涂上有毒的漆叶的手出现了发炎的现象,而另一只真正被涂上漆叶的左手却没事。另外四位受测者则是两手都发炎。

推销员的成绩表现也大多如此。一旦认为自己做不到,行动就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结果反而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所以信心是一个成功者所必备的。纵观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哪一个不是充满必胜的信念。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索洛维契克说过:许多人以为,信心的有无是天生的、不变的。其实,并非如此。信心根源于自身,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对自己都有一个评判标准,这一标准会随着自己实力不断变化而改变。只有自信的人才能不断地为自己制订一个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有一年,世界上知名的游泳健将弗洛伦丝·查德威克计划从卡德林那岛游向加利福尼亚。此前,她曾成功地只身横渡英吉利海峡。

在那一年的冬季,她开始游向加利福尼亚海岸,经过十六小时的奋力拼搏,她嘴唇冻得发紫,全身一阵阵颤抖。而前方依然雾气霭霭看不见海滩,就连伴随她的小艇也难以辨认。

查德威克已经精疲力竭了,更让她灰心的是在茫茫大海中看不到目标。她感到再也支撑不住了,于是她向小艇上的人请求:“拉我上去吧!”艇上的人劝她再坚持一下:“只有一英里了,目标就在眼前,放弃就意味着失败。”但浓雾使查德威克看不到海岸,她以为别人在骗她。“把我拉上去吧。”她再三请求,于是浑身湿淋淋、瑟瑟发抖的查德威克被人拉了上来。事后查德威克很后悔,她对记者说:“如果她看到了海岸,就一定会坚持到终点,是大雾使她失去了信心。”

两个月后,查德威克再一次尝试着游向加利福尼亚。浓雾还是笼罩在她周围,海水依然冰冷刺骨,她同样望不见海岸。但这次她坚持了下来,她知道陆地就在前方。她终于成功了。

信心使查德威克征服了海峡,达到了胜利的彼岸,我们每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也要拥有自信,任何时候遇到困难都不能退缩。确实,飞跃迷雾才有一片晴天。

3.实力来自做好每一件事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实力体现在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有些人整天抱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心态,对工作满腹牢骚。他们刚进入社会时,觉得手头的工作很困难,因而很容易丧失信心。但一旦熟悉了工作环境和程序以后,就发现工作并不怎么难了,这时又很容易产生懈怠,渐渐地又会产生轻视本职工作的念头,认为这么“无聊的工作我才不要做呢”,“大丈夫要做就做大事业”。

还有一些人干工作挑瘦拣肥,能够给自己带来名誉和利益的“美差”抢着做,而一些他们认为“吃苦又不讨好”的工作则推给别人,一旦轮到做艰苦的工作就怨天尤人。他们不是抱着踏踏实实的态度去做事,而是挖空心思找捷径,希望不努力或者是付出很少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些名人是如何要求自己的,他们成功的经验又是什么。俄国作家果戈理有个习惯,在写完作品以后,先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意见,然后决定是否拿出去发表。

有一次,果戈理写好了一个剧本,就把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在吃完午饭后,开始朗诵自己的新作。茹科夫斯基已是迟暮之人,有午睡的习惯,不觉打起盹来。过了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果戈理立即对他说:“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而您的瞌睡是对我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火中。

有一位大臣是果戈理的挚友,在文学上完全是外行。这位大臣虽然敬重果戈理的为人,却毫不容忍果戈理作品中不细致之处。果戈理把《死魂灵》第二部中的一些内容读给这位大臣听。朋友们十分惊奇,问他:“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要知道他对小说和诗是一窍不通的。”果戈理回答说:“我给您或别人读作品有什么好处呢?我写什么,你们就赞美什么,可是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大臣)在听我读作品时,只挑那些写得不好的地方。并且严格地毫不留情地批评,有时也批评得恰如其分。”

果戈理的写作水平可谓是大师级的水平,他对自己尚且如此严格要求,更何况一般的人呢?所以对待工作要任劳任怨,用心干好每一件事,特别是要把眼前事干好。成功是平凡的积累,实力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中。

十八世纪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化学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瑞典国王毫不知情。在一次去欧洲旅行的旅途中,国王才了解到自己的国家有这么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于是国王决定授予舍勒一枚勋章。可是负责发奖的官员孤陋寡闻,又敷衍了事,他竟然没有找到那位全欧知名的舍勒,却把勋章发给了一个与舍勒同姓的人。

其实,舍勒就在瑞典一个小镇上当药剂师,他知道要给自己发一枚勋章,也知道发错了人,但他只是付诸一笑,只当没有那么一回事,仍然埋头于化学研究之中。

舍勒在业余时间里用极其简陋的自制设置,首先发现了氧,还发现了氯、氨、氯化氢,以及几十种新元素和化合物。他从酒石中提取酒石酸,并根据实验写成两篇论文,送到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科学院竟以“格式不合”为理由,拒绝发表他的论文。但是舍勒并不灰心,在他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以后,根据这个实验写成的著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舍勒在三十二岁那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