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还认为,只有通过军事行动,美国才能显示它的威力。美英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和美国率领北约打击南斯拉夫的高技术程度,显然比海湾战争“沙漠风暴”时更胜一筹。在这两次打击中露面的是巡航导弹、B-2轰炸机、F-117A隐形战斗机和“战斧”式导弹,是地地道道的高技术战争。美国在实施这两次打击行动的同时还发出了这么一个信号:将太空、信息等方面的尖端技术纳入军事行动的新型战争形式开始出现;主张将美国士兵的伤亡降到最低程度的“克林顿主义”也正在确立之中——美国的战争正在发生变化,“劳动”正在被“技术”和“资本”所替代。
在美国的眼里,联合国似乎应该听命它的指挥。这岂不令堂堂联合国难堪?其实,美国给联合国的难堪已经够多的了:美国拖欠联合国10亿美元会费,迟迟不交,令联合国几乎陷入财政瘫痪的状态;美国为了把不听它的话的前秘书长加利撵下台,便秘密策划了一场倒加风波,迫使加利主动表示不再谋求连任。美国简直忘了联合国的存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诸如擅自动武的事情也早不是什么新鲜事。1998年8月,美国海军用巡航导弹袭击了苏丹和阿富汗,理由是这两个国家藏匿了头号恐怖分子、沙特流亡大亨本·拉登。巡航导弹甚至落到了与拉登无关的巴基斯坦的境内。同年12月中旬,美国和英国联手实施了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计划“沙漠之狐”,理由是伊拉克拒绝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合作。美英在4天的行动中发射了400枚巡航导弹,进行了200次空袭。空袭的时候克林顿政府还口口声声说“重视联合国”,实际上却致使联合国陷入非常难堪的局面。美国的以上这些行动都是在绕过联合国安理会的情况下进行的。
美国的所作所为说明,它想打谁就打谁。它今天袭击了苏丹和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明天就可以袭击塔吉克斯坦境内的贩毒分子,后天还可以袭击白俄罗斯境内的盗车贼,或是袭击俄罗斯的沙文主义分子。
由此人们不禁会问,其他国家是否可以以美国为榜样?例如,如果俄罗斯发现在阿富汗或车臣有反俄罗斯的恐怖分子基地,那么它是否也可以请求美国发射巡航导弹呢?人们也不禁要问,既然美国热衷于打击本·拉登等所谓的国际恐怖主义分子,为什么对在南联盟内部造成社会不安局面的科索沃分离主义者,不但不加以打击,却还要鼎力相助呢?
毫无疑问,美国不跟联合国磋商,对一个主权国家擅自动武,开创了危险行动的先例。如果别的国家也像美国那样,肆意动用武力,这世界将乱成什么样?
美国带领北约轰炸南联盟前偏偏不与安理会磋商,偏要让联合国难堪,让安南尴尬。1999年3月23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了克林顿轰炸南联盟的决定。在这一过程中,参议院似乎行使了安理会的权力,克林顿替安南作了主。难道不是这样么?西方有媒体说,美国要在联合国中拥有两个席位,一个是给美国政府的,另一个则是给国会的。只要看一看美国人是如何做决定的,就不难理解这种说法了。
听一听美国驻联合国代办彼得·伯利的一席话,就更容易理解美国的心思。伯利曾说,“我不想夸大安理会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在诉诸武力之前有安理会的授权,但我们不认为没有授权就会限制我们采取行动的可能性”。用他的话说,在碰到科索沃这种问题时,“我们就不能让安理会的否决权捆住我们的手脚”。美国的另一名驻联合国官员理查德·哈斯说得更加坦率,他说:“安理会只不过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讨论场所,它绝对不能对国际舞台起什么垄断作用,我们应当有能力在没有得到联合国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武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
美国与联合国争夺权力以实现由它来发号施令的野心早就有之。只不过前几十年冷战正酣的时候,有苏联制约着它的这种欲望。于是,美国只得采用含蓄的方式,处处以联合国的名义来行事。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就不再把野心藏得那么深了,从对联合国指手画脚转为一意孤行。
早在50年代初,美国就以联合国名义纠集了一支联合国军队,试图摧毁新生的朝鲜,进而控制朝鲜半岛,使整个东北亚置于它的势力范围。只是由于当时世界已分裂成力量不相上下的两大阵营,它所动员的只是西方阵营的部分力量;加之朝鲜在联合国有着当时苏联的支持,美国在联合国的行动时时受到掣肘;更有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给了这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以迎头痛击,逼得美国第一次在没有获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议。因此美国在50年代动用联合国名义来打击敌对国家的记录是失败的记录。纵观整个冷战时期,美国更多的是采用暴力手段来对付敌对国家。它或通过中央情报局从内部武力解决,如80年代出兵推翻格林纳达革命军事委员会。这种露骨手段曾使美国不断遭到世人唾骂。
然而到了90年代海湾战争爆发时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一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从根本上违反了国际公认的准则,遭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谴责,使美国有了借联合国之名,组织起全世界反对萨达姆的广泛联盟的基础。二是此时的苏联,已呈式微之态,已无力像冷战时期那样与美国抗争,苏联的最终瓦解为美国控制联合国安理会扫清了一大障碍。
海湾战争是美国借联合国之名来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一大成功。它在军事上成功地打入了中东地区,有了进退自如的陆上军事基地,在政治上则成功地把一向处于敌视状态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勉强拉到了一起,为其随后推行的中东和平进程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海湾战争的胜利以及随后对伊拉克实施的制裁使美国尝到了在联合国名义下对付敌对国家的甜头:“为民请命”既不会受到国际舆论广泛谴责,又可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因此它只要抓到把柄,就会立即以违反联合国准则之名而要求对这些国家进行制裁。
这类例子随手可举。利比亚因拒绝向美英两国法庭交出涉嫌1988年底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炸毁一架泛美航空公司飞机的2名利比亚人,只同意在第三国审理此案,美国就力主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制裁决议:实施禁运并禁止利比亚及各国飞机出入该国。又如朝鲜1993年以侵犯主权,干涉内政为由,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两处核设施进行“特别调查”,并宣布准备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美国便威胁要把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扬言要对朝鲜进行制裁,逼其就范。只是由于国际社会考虑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强烈要求美朝重新回到谈判桌上,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美国权衡再三,才与朝鲜重开谈判,双方都作出了让步,从而缓解了这场危机。
除此以外,美国还借联合国名义,把古巴击落从迈阿密起飞、准备入侵其领空的古巴流亡分子的飞机说成是古巴在公海动用武力,而力图让联合国对其实施制裁。至于它借联合国维和之名,出兵索马里,则是试图能像海湾战争那样,最终确立自己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如果说人们从海湾战争中较多注意到的是美国代表联合国伸张正义的话,那么在随后的一系列行动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美国在联合国名义下如何设法搞垮萨达姆政权。用克林顿在1997年武器核查危机期间的话说就是萨达姆一天不下台,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就一天不取消。回顾一下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可以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借联合国名义来对付敌对国家政权的。
1997年11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将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中的美国人驱逐出境,美国立刻扬言要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一场历时4个月的核查危机由此开始。
在这场危机爆发前,美国不断指出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的种种事例,一次又一次地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不断强化制裁措施,达到名正言顺扼杀萨达姆政权的目的。它所指出的某些事例,往往是在美国严厉制裁之下,伊拉克处于绝望之时采取的行动,这于是又给了美国新的口实,敦促安理会对伊进行新的制裁,这一次核查危机的爆发就带有这种性质。
联合国在海湾战争之后对伊拉克实施制裁的同时,提出只要伊拉克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可解除制裁。经过7年武器核查,即使按克林顿的说法,联合国核查小组已销毁了比海湾战争时期还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按国际舆论的普遍看法,伊拉克已不再具备生产核武器的能力。按说,核查小组可以就核武器检查结果作出鉴定了。但在美国控制下的核查小组就是不作这方面的鉴定,反而不断指责伊拉克阻挠联合国核查小组的工作。伊拉克被查了7年之后,依然看不到一丝光明,愤怒之余,便作出了驱逐美国核查人员的决定,而这正好给了美国对伊拉克进行进一步制裁的借口。
伊拉克后来接受俄罗斯劝阻,同意核查人员返回巴格达,按说这已满足了美国的要求,但此时美国又进一步提出要对总统府所属区域进行核查,伊拉克以侵犯国家主权和有损国家尊严为由予以拒绝,这又为美国进行新的制裁提供了口实。这场争执目前仍在继续下去。总之,美国不把萨达姆政权逼入死角是决不会罢休的。美国仍在不断证明对伊拉克制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希望以此来打消国际社会对美国种种做法的疑虑。在整个核查危机期间,美国充分渲染了伊拉克掌握生化武器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安全助理伯杰就在电视上拿出一袋5磅重的炭疽说,伊拉克只要用这一袋炭疽,就可毁灭半个华盛顿。国防部长科恩更指出,伊拉克若掌握200吨生化武器,就可以毁灭全人类。克林顿总统进而说,美国坚持对伊拉克进行核查,就是为了在新的世纪里使世界免遭伊拉克的涂炭。其实,世人并不反对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只是美国的这种大肆渲染,反而使人们不禁注意起它背后的用心。
如果说美国那时候还想到以联合国名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眼中还有联合国的话,那么,如今的美国连联合国的名义都懒得借用了。在它的眼里,“未经安理会正式决定,国际社会不得采取行动,不管是制裁行动还是动用武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指出,“在整个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使得安理会处于瘫痪状态”。安理会只有在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和当时的苏联即现在的俄罗斯)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使用否决权的时候才能够正常运转。在东西方对立的那个时期,安理会在许多问题上不能形成一致意见,使安理会成了一个讨论的场所。在80年代中期到1992年即苏联即将崩溃和冷战结束的那个时期,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指导下,开始作战略性退却,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美苏两国开始一起协商解决一些冲突:如纳米比亚冲突、两伊战争、萨尔瓦多危机、海湾危机等。那时候,苏联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的次数越来越少,安理会的维和行动开始焕发活力。美国认为依靠自己的实力在世界上登高一呼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美国人认为的这种美好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内部力量受到削弱的俄罗斯在反对美国的同时开始试图重新找回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位置。俄罗斯重新捡起否决权。同时,随着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及大国关系的不断调整,美国的霸权行径在联合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以它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既然安理会不再能象戈尔巴乔夫时代那样运转,人们就可以不要它了。美国开始寻求在联合国以外来实现自己在世界发挥主导作用的战略目标。
但美国果真能取代联合国对全世界发号施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空袭伊拉克和南联盟并不意味着美国单极统治的确立。相反,这正好说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单极统治已经削弱。美国越是感觉其独霸地位难以维系,就越会采取单独行动。另外,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的军事技术优势,并不能保证世界更加稳定。美国愈是致力于“纯粹”的军事革命,与美国敌对的国家就会采取更加顽强的战争手段。
现在世界上共有30至40个武装冲突热点,既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有一个国家的内战。这么多的冲突不是美国一个国家能够应付过来的,也不是少数国家组成的集团能够应付过来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不会听从于美国的一家之言。
三、联合国大厦内的三天
安南无奈的发言
美国东部时间3月24日下午1时许,坐落在纽约东河之畔的联合国大厦里,不少联合国官员、外交官以及记者正在收看CNN电视新闻:北约开始对南联盟采取军事行动,第一批巡航导弹在南联盟境内爆炸。在职业本能的驱使下,各国常驻联合国的记者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聚集在联合国秘书长身上。距离新华社联合国分社办公室仅几米远的联合国新闻发言人办公室里,已有不少记者在打听:安南现在何处?他对这次空袭作何反应?
联合国新闻发言人通过内部广播线路向各国记者宣布:安南将于当天下午4时左右对记者发表谈话,安理会也将应南联盟、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的要求,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召开特别紧急会议,就北约的军事行动进行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