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图书
37651800000016

第16章 图书的出版与版本(1)

书的“器官”

书籍和人一样,也有“器官”。一本书从头到脚都有它的专用名字。

封面:又称封一、书皮、封反。书的封面起保护书页和装饰的作用。

封内:也叫封二,即封面的内面。

封底:书的后表层,也叫封四。

封底里:封底的里面,也叫封三。

书脊,就是书背。

衬页:又称补页,在封面后边,有双衬和单衬。有衬页的书显得庄重、书籍装潢的起源在印剥术发明以前,古人多用纸抄写书籍。抄书的人,往往费时数月以至数年才抄完一本书。可是,如果收藏得不好,书虫(蠹鱼)就会把书蛀得满是虫口,十分可恼。于是商人又发明了防治书虫的办法,用黄柏捣烂煮出汁液,染在书纸上,就可以避免书虫蛀咬。因为黄柏有治蛀虫的功能。用黄纸写经,其理亦近于避虫。古人染书是先写后染的。染书称为“入潢”(潢作染纸解)。古人抄书和染书是分工的,染书匠是专业的,但当时不叫染书匠,而称作“装潢匠”。经手装潢的人,称“装潢手”。唐代的书籍,如经装潢匠染过,都写上装潢手的姓名,以示负责。唐代崇文馆专业装潢匠5人,唐代秘书省有装潢匠6人,这都是有据的。至于把裱背说成是装潢,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版本的名称

图书馆在登记书目的时候,对于“版本”一项要做精确的记录。因为版本不但说明图书的制成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书的内容和价值。

版本的名称,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分一1.根据雕版情况区分聚本(刻本、刊本):古代用木板雕字所印的图书,称椠本。刻本、刊本从聚本引申而来。

原刊本(原刻本):凡是初次雕印的图书,称原刊本或原刻本。

旧刊本(旧刻本):雕印年代不详的图书,称旧刊本或旧刻本。

精刊本:字体工整并经过精审校勘的图书,称精刊本。

写刊本(写刻本):其意义与精刊本相同,但写刊本多出自名人手笔,照例都把书写人的姓名刻在版上印出。

翻刻本(复刻本):木板印刷日久,容易损坏,遇上水火兵灾,更易涅没,若想长期流传,只好影摹翻刻。用宋版翻刻的,称复宋本,用元版翻刻的,称复元本,无论复宋复元,通称复刻本,复刻本即翻刻本。

通行本:凡市面流行甚多,随时可以得到、或者雕刻平常、不值得特别珍藏的图书,称通行本。

修补本:雕版屡经印刷,势必漫滤烂损,需要修补,使用修补版印出的书,称修补本。

活字本:用胶泥、铜、铅或木片制成小方块,每块上刻一字,照书稿排列成版所印的书,称话字本。

聚珍本:清代乾隆年间在武英殿用25万个木质单字选印《四库全书》

中的善本,乾隆嫌活字本这个名称不够文雅,将其命名为聚珍本。

朝鲜活字本:古时朝鲜用活字版所印的书,流人我国颇多,特称朝鲜活字本。

配本:将许多不同的书版,配合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配本。

百衲本:衲是僧人所穿的经过补缀的衣服,百衲形容补缀很多。用零散不全的各种版片凑合印成一部完整的书,称百衲本。

邋遢本:邋遢二字形容极不整饬。南宋绍兴年间四川所刻的《七史》,到了元代大部分版片模糊不清,图书馆把用这种版片所印的书,称作邋遢本。

三朝本:南宋时杭州国子监所藏的各种书版,其成分既复杂又多残缺,到了元代运入西湖书院修补后继续印刷。明代移到南京国子监又修补了一次。

这些书版历经宋元明三朝递次修补,所以称三朝本。

2.根据雕版者或地方区分官刻本:凡经官府雕版印行的书,称官刻本。在官刻本中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明代宫廷事务机关经厂刻印的书称经厂本,清代武英殿刻印的书称殿本,内廷刻印的书称内府本,官书局刻印的书称局本。

私刻本:凡私人刻印的书,称私刻本,又称家刻本,多以主人的姓氏命名,如毛刻本、闵刻本等。

坊刻本:坊是指市面上的“书坊”而言。凡由书坊刊印的书,统称坊刻本。

专论宋本:宋代在四川刻印的书,称蜀本;在福建麻沙镇刻印的书,称闽本、建本或麻沙本;在杭州刻印的书,称浙本;在浙江金华刻印的书,称婺州本。

外国刻本:朝鲜所刻的书,称高丽本;日本所刻的完全是汉文的书,称日本本。

3.根据印期和墨色区分初印本和后印本:木版雕成之后,最初印刷的书称初印本。及至印刷既久,字迹漫漶,常有修补痕迹,墨色亦较暗淡,称后印本。

朱印本和蓝印本:凡不用墨色而用朱色或蓝色印刷的书籍,称朱印本或蓝印本。印谱、符节等书一般全用朱色印刷,明末的志书多用蓝色印刷。

朱墨本和套印本:用墨色印书文、朱色印评语和圈点的书,称朱墨本。

以后进而为三色、四色乃至五色印成,这种在印刷过程中分几次上版的书,称套印本。

4.根据印刷情况区分普及本:旧社会盗版之风盛行,各书局为抵制翻印,使用低劣纸墨印书,廉价售卖,以使盗版人无利可图。这类书因容易销售,遂有普及本之称。

单行本:单行本是相对着丛书说的。把丛书中某一种抽出单独印行,则称单行本。

抽印本:把书中的一部分抽出单印、别订成册的书,称抽印本。

附刻本:凡一书附刻在他书的卷后,而其着作人又和所附之书的着作人非一人,这样的书称附刻本。

5.根据字体形状大小区分大字本:宋代刻书多用大字,每行至多不过十七八字,称大字本。

小字本:每行在二十三四字以上的书,称小字本。

仿宋本和聚珍仿宋本:摹仿宋版书字体所刻的书,称仿宋本。用仿宋体活字所印的书,称聚珍仿宋本。

6.根据装订和版框大小区分合订本: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性质不相系属的书合订在一起,称合订本。期刊或按照一定的时期续印的书到一定时期汇印在一起,亦称合订本。

毛装本:印成后未经加工剪裁的书,称毛装本。

巾箱本:巾箱是古时装头巾的小箧。书的版型特小,似乎可装人巾箱里边的,称中箱本。

袖珍本:袖珍本是言其版型极小,可藏于袖中的意思,与巾箱本是一种东西。

7.根据增减和批点评注区分校本:对于普通版本,取善本对照校雠,发现有讹误或不同的地方,则详录在普通版本上。这样,这个普通版本的价值就与前不同了,称校本。

批点本(评本):书经过批评标点的,称批点本,亦称评本。

注本:书除正文之外,又加注释的,称注本。

节本:因原本分量太重,或文字冗长,在重印时仅节取其中某一部分付印的,称节本。

增订本:凡书经过前后几次刊印,后印的书在内容上较前印的书有所增加者,称增订本。

孤本:凡海内罕见的书,称孤本。

残本:凡不完整的书,称残本。

书帕本:明代有些官僚为了出名,喜欢刻书,但却讹谬百出,称书帕本。

8.根据非雕版印刷区分抄本(写本):凡是手写的而不是版印的书,称抄本。抄本中字体工整者,又别名为写本。

精抄本:抄本之书法工整而精致者,称精抄本。

影写本:摹写旧版图书,字体款式与原书不差分毫者,称影写本。

稿本和手稿本:已经写定尚未付印的,称稿本。其为着书人亲手自书的稿本,称手稿本。

清稿本:稿本经他人代为缮写后,又经着书人亲手校定过的,称清稿本。

拓本:摹描金石、碑碣、印谱之本,称拓本。

影印本:凡遇古代佳刻,欲广泛流传,而又不失其本真者,用照相法将其影印出来,称影印本。

石印本:用石材制版所印的书,称石印本。

铅印本:用铅字制版所印的书,称铅印本。

珂罗版印本(玻璃版印本):将矽酸钠溶液涂于毛玻璃上,用水洗之,晾干后再涂以田罗汀和重铬酸钾混合液,使与照像干片密接,于日光下晒之,则像留在玻璃版上,用这种玻璃版印成的书,与原像分毫不差,称珂罗版本或玻璃版本。

铜版印本:用在铜版上雕刻、照像、电镀制成的书版所印的书,称铜版印本。

古籍版本

版框:又叫边栏,是书版四周的墨线。单线称单边,双线称双边。

宋刻本多单边,后来发展成左右双边,再发展为四周双边。

版心、书口、鱼尾:一块书版中心不刻字的部分叫版心。版心上下各用横线隔出一小部分,叫书口(整个版心也叫书口)。上书口之下,下书口之上(或下),各刻成一形,叫鱼尾。书口空白的叫白口,宋刻本多白口。书口中间刻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刻粗黑线的叫大黑口或宽黑口。南宋刻本即有细黑口,元刻本和成化、弘治以前的明刻本,多大黑口。

行格:书版上每行字之间的墨线,叫行格,宋人称为界行(见程大昌《演繁露》)。宋元刻本都有行格,明代嘉靖以后开始出现没行格的刻本。清江标有《宋元行格表》。

书耳:又叫耳子,书版外右上方(上半页)或左上方(下半页)有一小长方形边框叫书耳,多刻简单的几个字以标记本版的内容。书耳起源于北宋,下限到明代成化、弘治。

牌子:又叫牌记、木记、牌,内容多是刻书者的堂名人名及刻书地点,也有的刻一些类似广告的宣传性内容。牌子多分刻几短行,外加边框,也有不加边框或只刻一行的。牌子在书中的位置不固定,或在书前,或在书后,它出现于北宋,一直沿用到明代。

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