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吴楚七王叛变,李广当时只是一个都尉,率军(今江西永修县北)与叛军大战,一时名声大噪。平定叛乱回来后,李广私底下接纳了梁王授予他的将军称号,并收下了将军印。此事被汉景帝知道后,认为他私下接受梁王的加封是有罪过的。所以,尽管他平定叛乱立下功劳,也没有嘉奖他。汉武帝时,李广被封为大将军,先后五次率军攻打匈奴,使匈奴数年不敢侵犯汉朝。最后因为打仗时迷路,耽误了战机,被降罪自杀,之前的功绩一概不计。李广一生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战功赫赫,这样的豪杰,不但没有加官晋爵,最后落了个被逼自杀的结果,这莫非是他命中注定吗!
巫蛊之祸
汉朝的巫蛊之祸,一向都被人们认为是从江充与太子的冲突引起的。祸害虽然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是事情产生的原因估计还有许多人不清楚吧!
汉武帝住在建章宫时,有一天亲眼见到一个男人带着剑走进了中龙华门。汉武帝疑心他是刺客,下令手下人把他抓住。这人扔下剑撒腿就跑了,追赶他的人也没有追到他。汉武帝非常愤怒,下令斩杀了守门官,将长安所有的城门都关闭了,在城内搜捕了十一天,结果丝毫没有线索。这时,江充进言说,没有抓住那位佩剑之人,主要原因是太子使了巫蛊术。巫蛊之祸便由此产生。
又有一次,汉武帝白天睡觉,梦见十几个木人,拿着棍子要打自己。惊醒后出了一身冷汗。从这以后,汉武帝就开始烦恼,以致健忘了。
这两件事都够怪异的。树木将要腐烂,是因为里面生了蠹虫;物体将要被破坏,是因为里面生了蛀虫。当时汉武帝年事已高,残忍好杀,正如李陵所说的,那时法令变化无常,本来没罪的大臣被抄家灭族的就有几十家。由于心思已经淫乐放纵,伴随着各种杂念招来了形形色色荒诞不经的事,男子和木头人这两件事是一个先兆,都陷于迷乱而无法解释,可见这是上天要谴责时,鬼怪就要来窥视你的房室。
巫蛊之祸产生以后,牵涉到了很多人。他的妻子卫皇后,儿子戾园、侄子屈牦、女儿诸邑、阳石公主、子媳史良娣、自己的孙子史皇孙等都遭受此害。骨肉至亲尚且如此残酷,还能顾到他人吗?所以,巫蛊之祸根本就不完全是因江充荒诞离奇的话语引起来的。
汉二帝治盗
刘汉天下有两个“武帝”。“武”的意思是“威武德”。这两人一个是西汉的武帝刘彻,一个是东汉的光武帝刘秀。
汉武帝末年,全国各地大都不太平,盗贼祸乱危及百姓。这些人搭帮结伙,大股的几千人,小股的数百人。武帝亲自派使者捧着圣旨,命令各地出兵剿匪。一场残酷的屠戮发生了。由于是朝廷严格的命令,又有赏赐,一场大肆屠杀必不可免。有时候杀掉的是盗贼,可也有很多人为了立功邀赏,杀害了很多老百姓。这一场杀戮下来,有的竟然能够“斩贼”万余人。
后来,武帝又定了一个《沈命法》昭示天下。法律规定:“地方出现盗贼,地方官员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没有抓获到,按规定二千石以下的官员以及下级主持这件事的人都得判死刑。”这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唯恐不能捕获,违犯规定连累郡府,郡府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盗贼渐渐增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好躲避法令条文的制裁。
汉光武帝时,成群的盗贼到处兴起。光武帝出台法令,并派遣使者到盗贼频发地进行监督,法令规定盗贼们只要相互揭发,五个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可以免除他们的罪行。官吏们即使停留拖延、回避不前、故意放纵盗贼的也不加追问,只以捉获讨伐盗贼的成效论处。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仅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都不看成过失,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只有包庇隐藏的人才判罪。于是互相追捕,盗贼们都解体逃散了。
这两件事都是关于国家治安的战略,但是汉武帝以严惩不贷为特点,光武帝以宽宏大量为特点。汉武帝的作为比不上光武帝的作为,这从实际效果的好坏中就可以看到。
高德儒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时,派了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军攻打隋朝的西河郡(今山西临汾)。两人攻破了西河郡,俘获了郡丞高德儒。李世民奚落高德儒,说:“你指鸟为鸾,讨好和蒙蔽隋炀帝,以此博得他的欢心,才获得高官,我行兵讨伐你,就是为了杀掉你这个欺上瞒下的奸佞之臣!”于是当即就将高德儒斩首,而对其他俘虏则一概不诛戮。后代不太知道唐史的人,只以为修史之人编造了这段故事,是为了和赵高颠倒黑白相对照罢了。
然而,历史上确实有高德儒指鸟为鸾的事。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有一天,天上飞来两只孔雀,翩翩栖落在宫城朝堂前,亲卫校尉(皇帝皇边韵护卫武官)高德儒等十余人目睹了这一景观。高德儒趁机借题发挥,隐瞒真相,上奏炀帝说,有两只鸾鸟飞落堂前,这是个吉祥之兆!而此时孔雀已经飞走了,炀帝没法亲眼看见,高德儒的话也就无从验证了。昏庸的炀帝竟下诏表彰高德儒对隋朝的一片诚心和预知吉祥的才能,并提升他为朝散大夫(五品以上的高等文官),其他与高德儒一起看见“鸾”鸟的人都被赐予丝绸,还在二“鸾”栖落的宫城朝堂前建造了一座“仪鸾殿”。
两年后,唐代温大雅所著《创业起居注》载录了建筑“仪鸾殿”的故事,却没有记载建造这座殿的缘由。《新唐书·太宗纪》只记载道:“建成、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杀掉了郡丞高德儒。”非常简要。只有《资治通鉴》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的所有细节,而北宋范祖禹的《唐鉴》也只记载了高德儒被杀这一段故事。
唐二帝好名
唐太宗贞观年间,一天,有两只白鹊突然飞到太宗寝殿前槐树上筑巢。所筑的巢四周合抱,看上去就像一个腰鼓一样。唐太宗的随从见此情形争相跪拜跳舞,连声称道这是“吉祥之兆”。唐太宗说道:“我经常嗤笑隋炀帝迷信吉兆,因为真正的吉祥在于能够得到贤能之士辅佐大业。这种杂乱无章的东西又有何可道贺的。”于是下令毁掉鹊巢,让白鹊飞向野外,来表示自己不迷信所谓的吉兆。
唐玄宗即位初年,有感于当时社会风俗奢靡,人们竞相购制华丽的马车、华贵的服饰和金银器皿及手工艺品,于是下令搜集销毁所有的金银器皿首饰,铸成兵器,以供军队使用。而收集来的珠玉丝绸则在宫殿前当众焚烧,并且下令天下人不准再织制、买卖这类东西、关闭长安和洛阳的官营丝织作坊,以此显示自己禁奢华、治天下的英明。
在我看来,太宗和玄宗都可称得上是唐代的贤明君主,他们的言行,也足以给后世留下较好的传统。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来,他们的所作所为又都是为了沽名钓誉,让天下的人称赞自己。因为殿前槐树上白鹊筑巢,虽说有点奇怪,群臣们借此献媚皇上,太宗若真不信,斥退他们便可以了。何必一定要捣毁鹊巢呢?对珠玉丝绸,不过分珍视和推崇就行了,又何必在殿前当众焚毁,并使天下之人家喻户晓呢?处理事情贵在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像太宗和玄宗两人的做法恐怕不可认为榜样。何况在玄宗晚年,杨妃得到专宠,杨贵妃所用织绣工匠就有七百人之多,唐朝上下及与唐交往的邻邦都争相献上各式各样的珍奇器皿、服饰古玩。因此出现了一些历史上鲜见的怪事:岭南经略使(总管边境重镇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长官)张九皋、广陵长史王翼,由于所奉献的东西异常精致,张九皋官加三等,王翼被提升为户部侍郎。自那以后,天下人更是争相进献,盛极一时。同一个唐明皇,前后的表现竟是如此不同。
朱温三事
唐朝末年,刘仁恭任卢龙(今河北北部内蒙南部)节度使,他的儿子刘守文驻防沧州(今河北沧州),遭遇朱温的围攻。城内的粮食吃完了,仍然坚持抵御。朱温派人劝告刘守文及早出城投降,刘守文回答说:“我和刘仁恭是父子,梁王你以正义降服天下,假如做儿子的叛变自己的父亲而向梁王投降,你将如何任用他呢?”朱温听此义正词严,深感心中有愧,便延缓了攻势。
后来,朱温撤军,准备把各军营中的粮草全部烧掉,河中的粮船也都凿沉在水中。刘守文写信给朱温,说:“沧州城中几万军民,已好几个月没东西吃了,你与其把粮草烧成烟灰,沉没在水中烂成泥,不如发点慈悲,把剩余的粮草用来救活沧州城中的军民。”朱温就留了几座粮仓没有烧,沧州城中的军民靠此得以活命。
到了朱温篡夺唐朝江山,做了后梁皇帝后,苏循和他的儿子苏楷,自以为对后梁有功,应该被破格提拔重用。而朱温却看不起他父子俩的人品,认为他们是唐朝的罪人,卖国求荣,牟取私利,便勒令苏循辞官回家,苏楷削职为民。
有一次,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献上了象征祥瑞的麦穗。朱温看到以后非常生气,他说:“宋州今年遭遇水灾,老百姓食不果腹,为何还要进呈祥瑞?”并派遣宫中的宦官到宋州去谴责节度使。
这三件事,对他人而言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但对于坏事做尽的朱温来说便是值得长篇大论的,这便是所谓憎恶某人之时也应该了解他的善行。
朱梁轻赋
从唐朝灭亡到赵匡胤建立北宋,这段时间是兵连祸结、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在短短五十年内,就走马观花似的更换了五个朝代。因为这些皇帝均是军阀出身,所以大都凶狠毒辣,但唯有第一个朝代——后梁,有点奇异。
唐末黄巢的将领朱温归顺唐朝后,又背叛倾覆唐朝而建立了后梁。朱温仅当了五年皇帝,就被他的儿子朱友珪杀害,夺走了皇位。他们父子的不仁不义,历来被后人所贬斥,尤其是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更是将他们说得百无一是。但奇怪的是,这样暴戾的皇帝,对老百姓却榨取得不多,只是征收很少的租赋。
《旧五代史》对后梁轻赋一事有明文记载:梁太祖开国之初,正是黄巢大乱之后,太祖能注意恢复民业。就拿开封一镇为例,一方面于边疆严密警卫国土,一方面于内地开荒种地,奖励百姓从事耕桑,而薄收百姓租赋,以便使百姓能安居乐业。所以当时虽然战争艰苦,但百姓也乐于向国家交纳税赋。两年之间很快成就霸业。即使后来末帝(后梁最后一个皇帝朱友贞)与政敌李存勖的军队对抗于黄河西岸,后梁有亡国危险的时候,河南的百姓也宁愿不辞艰辛地为后梁军队运输粮草,而没有出现过逃亡现象。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税赋轻,百姓不忍饥挨饿,所以特别留恋自己家乡,不愿因李存勖的入侵而远赴他乡。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后唐后,却一改过去轻徭薄赋的政策,任命酷吏孔谦为专职搜刮百姓租赋的租庸使,残酷剥削下层百姓,横征暴敛以满足其奢求。虽然百姓被搜刮得家破人亡,但军粮仍然不够。再加上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到三四年,百姓们便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赋役太重,以致使百姓饥寒交迫、人民失望罢了。
以上均为《旧五代史》所载录的事实,经过我的查究,的确如此。但是《新五代史》却将这一节给删除了。后梁皇帝虽说暴戾,但却能使国泰民安,这不正是统治国家的一面最佳的镜子吗?可是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样一部专门总结,并提供历史借鉴的鸿篇巨著也不加记录,实为一件憾事。
周世宗
后周世宗柴荣,性格刚烈,有勇有谋。在局势动荡的年代里,仅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就扬名四海,震慑天下,可以说是一代贤能之主。然而,他不到四十岁就丧命了,他死后不到半年,后周又随之灭亡。虽然赵宋王朝注定要替代后周,但是查究周世宗生前所做的事情,错就错在他喜好杀戮,使用刑法过于残酷。百官稍有过错,他就要用最重的刑法进行处罚,即使平时有特殊才干和较高声誉的官员,也不赦免。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薛居正主编的《旧五代史》记载有翰林院医官马道元曾进状子给世宗,诉说自己的儿子在寿州(今安徽寿县)境内被贼杀死,现主犯已在宿州(今安徽宿县)被捕,当地州官不认真断理此案。世宗大怒,派大臣窦仪乘驿站快马去处理此案。审理结果,牵连处死了二十四人及其家属。这是因为窦仪奉命的时候,世宗的旨意十分严厉,所以窦仪用刑便过于严苛,知州赵砺亦因此被撤职。
这件事本来只有马道元的儿子一人被强盗杀害,将凶手依法处决就可以了,怎么也不应该诛杀二十四家人啊!由此可见,周世宗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的残忍暴戾。
《宋太祖实录》中的《窦仪传》记载了这件事,修史的官员却只归罪于窦仪一人,这似乎太不公平了。
存亡大计
国家的战略方针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天下有灾患危难之时,幸亏有才智的人筹划出最佳的策略。圣明的仁君如果能够听取并加以实施,不愁国难排除不了。可是愚昧的君主,对事理的始末昏庸无知,又经常被那些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所迷惑,难免遭遇灾祸。这样的君王,从古至今,已经很多了。
三国时,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讨伐刘备。袁绍的谋士田丰劝袁绍趁着这个好机会,突袭曹操的后方,袁绍假借儿子有病的理由拒绝了田丰的提议,错失了进攻曹操的良机。曹操讨伐北方乌桓,刘备动员刘表拔掉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刘表不采用刘备的计策,曹操又获得了一次取胜的机会。袁绍、刘表最后都被曹操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