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37985000000017

第17章 为人铺路之道(4)

曾国藩也很赏识郭意诚的才华,也想把他招募到自己的幕府为己所用。为了把郭意诚引出来帮助自己,曾国藩就给他写了一封书信:“我知道您是孤傲之士,自由惯了,不愿意被束缚。但我仰慕您的才华,请您到我这里来一次,商量一些事情。也请您的夫人一同前来,我当热情相迎。”郭意诚为曾国藩的儒雅所信服,接到书信后立即赶至湘曾国藩的官邸,但并没有带自己的老婆。曾国藩见郭意诚是一个人来的,就赶紧让他回去:“你们夫妻感情如此深厚,我怎么能忍心让你们分开呢。”郭意诚一笑置之,接受了曾国藩的邀请,决定出来供职。

曾国藩用自己的雅量赢得了郭意诚的信服,郭意诚在平叛太平军的过程中尽心尽力,为湘军筹备了大量的军饷,曾先后五次任巡抚,为满清一代名臣。

一个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能不能把与自己交往密切的人力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资源,把他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人与自己交往,那么也就谈不上转化别人的能力为自己所用了。怎么样才能赢得别人与自己交往呢?大人有雅量、大度就能结交到真心的朋友。“小心眼”是交不了真正朋友的。曾国藩坦荡为人,从大处着眼,用人之长,赢得了他人的信任,总能聚集人才。

宽待别人,也就是在宽待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也就使我们自己的生命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用你的雅量换取朋友的信任吧!

“广泛”建立人脉资源

人生在世,单打独斗是实现不了自己宏大的人生目标的。凡想成就大事者,都必须经营好自己的关系网络,学会如何借别人的力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借力起跳,踩在众人的肩膀上往上爬,你才能达到那个你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独立存在,越是往高层次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复杂。在这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该怎么样化别人的力量为我所用,这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你渴望得到帮助的时候,不是任何人都会帮你,只有那些跟你关系密切的朋友才会对你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说你得先建立自己的人脉,得主动地与人结交。那么,也许有人会说:我这人就爱交朋友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都有我的朋友,但是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没有朋友肯帮我啊?这就涉及另一个话题:该怎么维护与朋友的关系。

试想,你十年前交了一个朋友,当时称兄道弟,“吃香的喝辣的”,亲密得不得了,但是在这十年里,你连个电话都没有给他打,现在你有难了,他还想得起你是谁吗?

所以,我们不但要建立广泛的人脉资源,还要维护好这种资源,只有这样,这种资源才能为我所用。

曾国藩很善于建立人脉,并且也懂得如何经营和运用人脉。随着事业的发展、地位的提升,他在官场中越来越注重与人“牵手”。

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抱负,不甘平庸,力图创出一番事业。因此,他一有机会,就诚心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杰出人才和有志之士。但他所结交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一些有才能的人,比如刘蓉、江忠源、罗泽南等。曾国藩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非常明白“一切政治都是乡土”的道理,说通俗点就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跟自己越近的人,就越容易相互信任。

事实上,湘军中的高级将领,包括曾氏幕府中的一些人大多是曾国藩年轻时结识的生长于两湖的有志之士。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平叛太平军的骨干。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广西金田爆发。起义军声势浩大,粉碎了清军的多次围追堵截,沿江东下,一路占池占地,直接攻取了金陵(南京),改称天京,建立了与满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当时,清廷唯一能依赖的绿营兵也几乎丧失了全部的战斗力。危急之下,咸丰皇帝下令各地组建汉族地主武装——团练,来对抗太平军。

曾国藩这一年正好在家里为母亲服丧,也比较清闲。咸丰皇帝就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组建一支军队。曾国藩接到任命后就开始着手办这件事。他认为军队能否有战斗力,关键在于将领的选拔是否得当。怎么样选自己信得过的人?那就是选自己身边的人,这样刘蓉、江忠源、罗泽南等这些人就出来担此重任了。

曾国藩组建湘军之后,一路冲杀,最终平定了太平军。他自己也从乡野之民走向二品大员的位子,在中央十余个部门任职,在地方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要职。曾国藩之所以能走到这步,与他善交朋友不无关系,同时与他善于维护自己的人脉资源也有很大的关系。

道光二十一年的春节,是曾国藩离开家在京城度过的第一个新年。大年初一,他早早地就起来了,参加完黎明时在太和殿举行的朝贺大典后,就到各处去拜年。在随后的几天里,曾国藩主动地给自己的老师、同乡、同年拜年。

他先拜的是自己的老师穆彰阿。对穆彰阿他免冠行师生大礼。穆彰阿的赏识,才使他跨了仕途的第一步,也正是仰仗穆彰阿在朝中的声势,他在地方上才能大树底下好乘凉,加官晋爵。穆彰阿没少提携他,也没少替他“遮风挡雨”。

对于师长,曾国藩在交往中贯穿一个“敬”字,这个“敬”不是尊敬,而是敬重。包含依附与依赖的含义。

初二这一天,曾国藩前往各处拜访湖广同乡。这些兄弟为自己往上爬出力不少,怎么能马虎呢。当时,明朝设置的湖广府已经分立为湖北、湖南,因此曾国藩拜访的同行不仅包括了寓居京师的湖南籍官员,而且包括了湖北省籍人。

对待乡辈同僚,曾国藩始终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即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过分亲近,但对每一个朋友的喜好他都很了解。比如祁隽藻很喜欢字画,曾国藩就亲自到琉璃厂买了最好的宣纸,为他写了一寸大的“寿”字一百个,恭恭敬敬送上,让祁高兴不已。

第三天,曾国藩又去给自己的同学拜年,对于同年,他在交往中贯穿一个“亲”字。曾国藩说,同学情谊在所有亲情之外是最相亲谊的。这种感情不源于天然,但又胜过天然。因此,他主张对同年要有求必应,尽己力而为之。

曾国藩很有雅量地主动给同乡、同年拜年这件事就能充分说明他善于维护自己的人脉资源,当然这些资源在他人生的重要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天都在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中生活,能否在这个强手如云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建立和维护好自己的人脉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你的人际关系好,人脉资源丰富,就意味着你做事情所得到的机会多,你所能够利用的资源也多,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俗话说“一个人唱不了一台戏,众人搭台鼓声高”。每个人都只有两只手,也就是说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众人的力量我们才能成就一件大事。因此要成大事,就必须团结一批有才干的人才,做到群策群力,共赴目标。

曾国藩是一个很会寻求朋友帮助的人,他也是一个很注重搜罗、培养人才为自己所用的人,在他做官的那些年,他为湘军、为国家招募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也是他事业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李鸿章作《曾文正公神道碑》,称誉他:

持己所学,陶铸群伦。雍培浸灌,为国得人……知人之鉴,并世无伦。万众一心,贯虹食昴。终奠九土,踣此狂丑。

在晚清,能够忠君的人有很多,但既忠君又爱国,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竭心尽力为国家招募人才的的确没有几个,但曾国藩是其中一个。薛福成曾评述他道:

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屑不遗余力。

曾国藩曾经说:我的官位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除了寻求更多的人才外,再也没有其他事物可以引起我的兴趣了。

曾国藩手下之所以人才辈出,这主要源自他的用人之律。曾国藩在求才、选才、育才、用才、驭才方面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

曾国藩在寻找人才的时候,费尽心思,是什么手段都用过。他面对不同的人,所采取的交往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与之建立深厚的个人感情,有的则用真诚去感动对方,有的则激励他的爱国之志。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

因公事每到一个地方,他就极力搜罗当地的人才,比如他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任职的时候,就曾发招贤告示,招收人才。幕府中的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与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也没有放弃他多年的传统,发布了很多招贤纳才的告示:“淮河两岸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有才能的有志之士,就连中州也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我混迹官场多年,求贤若渴,如有剿灭捻军的计策,能救民于水火之中,都可以来我的府邸自荐,我会酌情录用。”“如果有人能够举荐人才,除赏给银子外,还可以根据情况赏给官职。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使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薛福成就是在看到告示后,上《万言书》,并进入幕府,成为曾国藩进行洋务的得力助手的。

曾国藩在做直隶总督的时候,为了广招贤才曾专拟《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广为散布,还将人才“略分三科,令州县举报送省,其佳者以时接见,殷勤奖诱”。曾国藩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殷勤询问其地、其军、其部是否有人才,一旦发现,即千方百计调到自己身边。在他的幕府中,有很多幕僚都是通过朋友或幕僚推荐才来的。同时为了吸引人才能主动投奔他,曾国藩力克用人唯亲之弊,他自强自励,不时地提醒自己。

曾国藩幕府人才济济,自古罕见。可以说是这些人联手把曾国藩推向了成功。

曾国藩在选用人才时也很注意“英雄惜英雄”的道理,他曾经以青蚨子母相依不离,家雉能招致野雉,比喻在求才时须注重人才互相吸引,使之结伴而来。在他的幕府中方宗诚、陈艾都是经过吴廷栋的推荐而来的。后来方宗诚又推举了安徽人吴汝纶。凌焕、李兴锐、李善兰、张文虎、容闳、向师棣这些人都是相互推荐来到曾氏幕府的。

曾国藩因“时局不稳,国家缺乏有用的人才来管理国家大事,缺乏强有力的军队来平定太平军之乱”,于咸丰二年办团练,组建湘军。在组建之初,他就开始大量物色人才。后来随着战事的日益发展、湘军的日益扩大,幕府人物也渐积渐多。这些人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幕僚容闳追述湘军安庆大营的情况时说:“当时各地的有识之士,为了一展抱负,差不多有200人都慕名来到幕府。”及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无不毕集”。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聚合众人的智慧与能力就能办成大事,人多势众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