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37985000000030

第30章 为人圆融之道(4)

在我们看来,曾国藩一生为官用权,去私欲,重天下,以“匡时救世”为己任。他能够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的关键时期站了出来,提出改革,促进了军事、吏治、科技的发展,使飘摇不定的满清历史又延续了六十年,他自己也因此而获得“清末中兴第一名臣”的称号。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权力

在生活中,有些人的权力欲望很强,这些人通过各种正当或非正当的方式去获取权力。有强烈的权力欲望,正当地获取权力,谨慎地使用权力,能够做到用权力为人民谋求幸福,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权力。权,成为了谋私的手段。

以平常心看待权力,是曾国藩立于官场不败的“秘诀”。

曾国藩在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二日写给九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安身立命应该从波平浪静方面考虑,保持心中平静顺和,千万不要从翻天覆地、动荡不安处考虑,虽然人人都不甘心庸庸无为,但注意平静为第一原则。生活阅历千变万化,总是应该慢慢向平实处用功。

“向平实处用功”和“在波平浪静时安身”是曾国藩为人处世哲学的两个重要原则。

曾国藩饱读诗书,27岁考中进士,三年后被授予翰林院检讨。在京任官九年升迁十级,官至二品。在湖南老家为母亲守丧期间奉旨督办团练,苦心经营多年,终于建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地主武装——湘军,这支军队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生力军。

曾国藩极力推崇“以夷制夷”的先进思想,积极提倡“洋务运动”,成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向国外购买洋枪洋炮,引进国外科技,开办工厂,成为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

他为官忠廉,为人诚孝,为学谨恒,生活勤俭,被誉为封建时代事实上和道德精神上的领袖,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官气、学风和民意,被公推为“晚清第一名臣”。

纵观曾国藩一生,有成功也有失败。仕途的不如意、朝廷的无端猜忌与不信任、战事初期的屡屡败北、皇帝对谏言的冷热无常,令他无时无刻都身处“高爬、低走”之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曾国藩的人生路并非处处笔直平坦,更多的时候是崎岖不平。但他始终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人生路上的高低坎坷。他说:“做人既可以往高处爬,也可往低处走,爬高是为了实现志向,走低是为了保护自我,只要不失自我本色即可。”

无论是高“爬”还是低“走”,曾国藩始终能不急不躁,走得很平稳。对待权力,宠辱不惊。他说:“所谓的富贵繁华,到头来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一个共同的结局——‘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曾国藩能以这样的心态对待手中的权力,真是了不起。可是古今官场上绝大多数人,在权力面前迷失了自己。为了权力,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最终使自己伤痕累累。

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一直是以权力为主导的“官本位”社会。直到今天,“官本位”思想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留有深深的痕迹和烙印。入仕为官,一直是许多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好一个“官”字了得,竟引得几多“英雄”竞折腰。

有语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入仕做官,通过做官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人民、为社会多作贡献,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为了获得官位、获得权力,有人寒窗苦读、有人苦心钻营、有人不择手段……

问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顺利走上这条路的人毕竟只是少数,4000人抢一个公务员的位子也不是什么现代神话,能做到大官的人就更是芸芸众生中的凤毛麟角。况且,能不能走通这条路,还不能由自己决定,除了个人的学识、德行、能力、为人等自身的素质外,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自古官场险恶,这里面的潜规则又岂是说得清道得明的。况且还有个机遇的问题。机遇不降临,你纵然有天大本事、满腹经纶也枉然。

纵使一路冲杀,做了最后的胜利者,那又能怎么样呢?因为在你拼杀的过程中,你的欲望在逐渐地增强,你能感受到更大的权力将是你下一次战斗中获胜的最有力的武器。

做官获得了权力,但权和责总是相连的,责和苦也是相伴相随的。做官不只是风光、不只是体面、不只是威仪赫赫,也有责任,也有辛劳,也有许多的付出和牺牲,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委屈甚至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更何况,又有多少人能够永保官位?君不见,人世间不是有许多人体味过英雄不再的失落,领教过世态炎凉的无奈!如此而已。在做官的问题上保持着一种平常心态,这对于入仕之人是何等的重要。

那么,领导干部该如何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手中的权力呢?

正确对待权力,处理好用权与尽责的关系。必须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那么就要利用权力为人民服务。权力意味着责任,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正确对待权力,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要树立做大事的志向,不要光想着做大官。做官要有平常心,做事要有进取心。为官者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职务升迁,权力大小,不应该成为个人过多考虑的事情。

二要以权谋事,不要以权谋私。要把权力作为干事、干成事的手段,把权力作为谋大事、多干事的条件,而不应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三要以作为求地位,不要无为图位。也就是说为官者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标准。要正确处理好“作为”与“地位”的关系,只有“做”好了,“地位”才会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来。

俗话说“做官要有平常心,做事要有进取心”,平常心是进取心的前提和基础,进取心则是平常心的延伸和体现。只有保持一颗正确看待进退的平常心,才能焕发出勤奋履职尽责的进取心。

廉洁者让人放心

廉洁,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为官者立于官场不倒的根本。做官清廉,才会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重;而那些唯利是图的贪官污吏只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廉洁,是执著,是坚定,更是一种责任与信念。

翻翻报纸或打开电视看看,一些徇私枉法,疯狂敛财而沦为阶下囚的官吏,在接受审查期间往往会不约而同地反思自己:本来是想做清官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的,但经不住诱惑接受了第一次贿赂后,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一步步走向了堕落。

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的官吏栽倒在这个“贪”字上,清朝的和珅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曾国藩通览历史,深深懂得“贪”是为官致败的根本,自律比律人更重要。

曾国藩从青年时代起,就严格按照京师唐鉴、倭仁帮他制定的“日课十二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即使成为高官显贵之后,也没有间断过。

公元1843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由实缺翰林院检讨成为翰林院候补检讨的六个月后,一道圣旨降临翰林院:“翰林院候补检讨曾国藩耐劳克俭、学识出众,擢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钦此。”

这一次的任用,主要是因为曾国藩“耐劳克俭”。

曾国藩在这一天的日记中,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官不能够有贪欲的心,廉洁自律,才能够上对得起天、皇上、国家,下对得起百姓、亲友、子侄。只要坚守一个‘廉’字,就算做事偶尔有所失误,也会得到原谅的。”

为官不贪是曾国藩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曾国藩的祖父曾对他的父亲说:“虽然宽一(曾国藩的乳名)在朝中做官,但我家仍靠耕种为业,不可仰仗他。”曾国藩将这番话作为一生的训示,他说:“我从三十岁开始,便以做官发财为耻辱,以官宦公饱私囊、为子孙聚敛财富为耻、为羞。因此我立下誓言,此生绝不靠做官发财,也绝不为后人敛集财富。神明作证,我绝不食言!”

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来不收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他总是过着俭朴的生活,而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乡亲,也总是尽力给予帮助。平时与同僚也很少礼尚往来,从不携礼而入,也不允许别人送礼。曾国藩不仅自己一生坚守清廉,也同样要求儿女勤俭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