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的做事之道
37991800000020

第20章 做事谋划之法(3)

以寻常人的眼光来看,胡雪岩在经营中常常做一些“舍本生意”,实在让人搞不懂,有些人也不敢做。但胡雪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总是能比一般人看得更远,能看到更长远的利益,不管在当时有没有迹象表现出来,他都会按照自己认为对的道路走下去,不惜牺牲自己眼前的“小利”,而他的投资,往往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佛语有云:“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只有能够“舍”才能够“得”,舍得“小利”,才能获得“大利”。如果做只盯着自己眼前“小利”的“近视眼”,或者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那么,别人也就不会帮你,你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自己原来的水平,甚至是倒退。因为别人都在“舍小利趋大利”地往前走,不进步就等于是在倒退。

善于使用“连环计”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存在,而且普遍联系的。一件事情如果谋划得好,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而要谋划出奇,就应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使用连环计策。就像胡雪岩说的:“用连环计,要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方能有效。”

哲学家休谟曾经说过:“一切都是有联系的,没有联系就没有事物的存在。”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客观真理——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都是普遍的、客观的。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连环性。基于这个道理,我们在事情的谋划上就要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使用连环计,环环相扣,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一环失败,就有可能使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就像自行车的齿轮和链条,只有所有的齿轮都是好的,链条才能正常工作,如果其中一个出现了问题,就会运转失灵,甚至还有可能让人从车上摔下来。

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个十分善于使用连环计的高手。他曾说过:“用连环计,要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方能有效。”

为了跟上海“隆昌”米行作斗争,保住自己的信誉和生意,胡雪岩就使用了一套环环相扣的连环计。

“隆昌”米行在上海同行中算数一数二的商家,但它的老板石三官却是个纨绔子弟,整天就知道玩,不会管理也不愿管理生意,只是坐在苏州的家里等着利润的到来。真正管事的是总管谭柏年。谭柏年是石三官的舅舅。因为有了这层关系,石三官对谭柏年特别放心,让他做“代理掌柜”,行使掌柜的职权,每年只需按时把赚来的银子交来就行了。

谭柏年也真是有能力,把米行经营得非常好。可是他为什么不自己开一家米行,而非要寄在外甥的篱下呢?难道他的追求就只是帮助外甥打理生意?

当然不是!因为种种变故,让他失去了自己做生意的本钱,只好给别人打工。但他并不安于外甥给他优厚待遇的现状,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明白,要做老板,得靠自己的手段。但他还看不上在账目上做手脚那样的小把戏,他要做“大事”。他一直在寻找着机会。

那一年苏州风调雨顺,乡下的谷米得到了大丰收,“隆昌”米行趁机敞开收购,库房里囤积了上万石新米,需要寻找合适的买主。谭柏年干米行生意有三十多年了,对这一行的业务和“猫儿腻”了如指掌,他感觉自己的机会快要来了。

有一天吃完早饭,谭柏年让手下人备轿,他要去见一位重要的客商。一路上,谭柏年的脑子在飞快地转动,思考着见面时要说的话、做的事。

这个神秘人物是谁呢,让谭柏年这么费尽心机?原来是他的故交潘家祥。

这个潘家祥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山东的米商大户。他前一天到的上海,还是谭柏年去码头迎接的。谈话中,潘家祥说要在上海收购大批谷米,运往北方。因为此前,他在《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说齐鲁地区遇到大旱,庄稼歉收,急需大米救灾。消息得到证实之后,潘家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挣钱的好机会。这个消息令谭柏年心头为之一震,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做成这笔生意。

但上海米行非常多,同行竞争很激烈,这个大馅饼最后究竟会落到谁的嘴里呢,不知道以他和潘家祥的关系够不够分量?

谭柏年知道潘家祥资本雄厚,对零碎买卖不屑一顾。一些小米行不会被他列入考虑范围,而能看得上眼的大米行,上海也就三五家。谭柏年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给这几家米行排了一个先后顺序,“隆昌”排在前三名,可以放手一搏。

谭柏年是个眼光高的人,也喜欢做大买卖,报损率高,回扣也相当可观。如果这次囤积的米全部出手,除了交给石三官的那部分利润,自己还能留下一大笔外快,这才是他想要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谭柏年到了潘家祥那里才知道,他已经与胡雪岩签了合约,并将合约掏出来给谭柏年看,以示真诚。

生意人都知道,做生意只有板上钉钉的事情才会告诉别人。这给了谭柏年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他一时没了主意,心里暗骂:姓胡的也太狠了,竟然把手伸到了上海,从虎口里夺食!

也难怪谭柏年没有想到,因为胡雪岩当时在浙江管理海运局,改漕运为海运,干得很不错,在商界很有名气。但没想到他会半路杀出来,跟上海的米行抢生意。谭柏年之所以没有把胡雪岩列入名单,是因为海运局主要收购谷米北运,与潘家祥干的是一样的生意,而不是卖米,可是……他这一来,把谭柏年胸有成竹的如意算盘打落了,怎么不叫他心痛和气愤呢?

但谭柏年不会就此罢休,他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在商场打拼学会的伎俩,终于说服潘家祥跟胡雪岩毁约,转而跟他合作。

潘家祥提出毁约,并答应付给胡雪岩一笔违约金,但胡雪岩并没有因为白白得到对方的一笔赔付而高兴,反而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中。

胡雪岩这次出售大米,并没有故意抢人生意的计谋,而是真的想做一次米行生意。他认为,做生意要活络,招数只有出奇,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海运局向来是只买不卖,但胡雪岩看到了当时卖米会大赚的商机,便想做一次这样的买卖,赚一笔银子,再转入常规运作。所以,他不想拖得太久,迫切需要寻找大宗买主,迅速成交,一方面怕引起米行的注意,产生竞争,难以脱手;另一方面怕影响海运局下一步的工作。

但没想到潘家祥听了谭柏年的挑唆,单方面毁约,他的毁约,让胡雪岩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倘若再传出去,以讹传讹,有损胡雪岩的信用。因为潘家祥是一个大商人,垄断了北方民间的粮米市场,在商场中有非常大的影响。而胡雪岩向来以诚为本,视信用为生命,如今竟不能取信于潘家祥,又怎么在商场中生存?

于是,胡雪岩下定决心要争回自己的信誉和利益。他稍加思索,便想出了一套连环计,然后就开始行动。

第一环:找出谭柏年的“狐狸尾巴”。

俗话说: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胡雪岩从出道以来就在商场混,很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和疏漏。凭他的直觉,大老板不在店内主事,谭柏年身为总管,肯定会营私舞弊,公饱私囊。哪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哪有不爱财的生意人?石三官给谭柏年那么大的权力,他没有劣迹才怪!

胡雪岩以前也跟谭柏年打过交道,于是,他搜肠刮肚,仔细回想每一个细节。忽然,一个镜头闪过:当时跟谭柏年做生意,讨价还价时,发现他并不在乎价格,只要求保证有一厘二的回扣,并要求把钱存到他个人在“裕和”钱庄的户头上。凭着商人的敏感,胡雪岩觉得这笔钱有问题,如果是替东家赚的钱,必然跟其他钱一起存入一个户头。谭柏年这样做,说明他私吞了这笔回扣,而他的老板却一点也不知道。生意场上,总管欺瞒老板,“账房吃饱、老板跌倒”的现象比比皆是,胡雪岩已经见怪不怪了,所以当时也没有想什么。但这次必须把这些事情搬出来才管用。如此看来,谭柏年私吞的回扣不会是一笔小数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说服潘家祥毁约、与“隆昌”合作,肯定是为了一大笔回扣,肯定说了胡雪岩一大堆坏话。

胡雪岩想到这里,有了一丝笑意。

第二环:揪出谭柏年的“罪行”。

胡雪岩装作没事人一样,悠闲地来到“裕和”钱庄,说要存二十万两银子,但有一个条件,让总管把谭柏年的存款数目告诉他。

钱庄总管看到胡雪岩这个大客户,再加上当时钱庄资金紧张,果然二话没说,把誊写的明细账送过来,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谭柏年每次存款的数目和日期。

胡雪岩非常高兴,立刻按谭柏年每次存款的数目,推算出近几年“隆昌”米行的经营状况。胡雪岩不光掌握了谭柏年的“罪行”,更掌握了“隆昌”米行的商业机密。

第三环:成为“隆昌”米行的股东。

胡雪岩让伙计假冒“裕和”钱庄的人,以送账单之名,故意把谭柏年在“裕和”的存款和利息单“误”送到“隆昌”米行大老板石三官家里,使他知道了自己亲舅舅谭柏年的“罪行”。然后,胡雪岩又找到石三官,说要帮他整顿米行,挽回损失,但要入股百分之三十,并负责米行的事务,石三官欣然同意。

第四环:让谭柏年乖乖听命。

胡雪岩知道,对付谭柏年这种人就要“狠”一点。他出示了谭柏年的罪证,并给他两个选择:第一,把他送官处置;第二,改邪归正,安心管理米行,听他差遣,薪水翻倍。在胡雪岩的“威逼利诱”之下,谭柏年知道了胡雪岩的厉害,他权衡利弊,只好下定决心,死心塌地替胡雪岩效力。胡雪岩让他先等候命令,不要轻举妄动。

原来,胡雪岩觉得,潘家祥既然敢单方面毁约,一定是对自己的信用产生了怀疑,如果贸然劝他信守合约,光凭一张嘴,他肯定不会同意。只有再定一个计策,让他自己钻进来,他才会无话可说。

第五环:让潘家祥心服口服。

“隆昌”米行出了那么大的变故,潘家祥一点也不知道,他还是对他的老朋友谭柏年深信不疑。签约付完定金之后,潘家祥就急忙返回了山东,寻找销售谷米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