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胡雪岩说什么也不肯把蚕茧卖给他们。他这样做当然不是不知道此时的危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也不是不懂得机器缫丝的质量和产量比传统手工缫丝高许多。他之所以不那么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作为丝业的领袖,曾经与广大丝户达成过协议,由他从蚕农手中收购蚕茧,交给丝户缫丝,丝户则必须将生丝交给他来经营。由此既抵制了丝厂来抢乡下做丝人家的饭碗,他自己也有了控制洋庄市场的稳定货源。既然自己已经说了,就要说一句算一句,即使自己陷入困境,也不能背弃诺言,丢下那些做丝人家不管。
胡雪岩宁可丢生意,丢事业,也不肯丢弃自己的信用。
虽然,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胡雪岩试图用人工抵制机器,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战略性失策,也是在一种朴素情感的驱使下,不能随大环境而变的意气用事。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绝对不能自恃实力强大,就与不可阻挡的时势潮流相对抗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胡雪岩始终信守承诺,说一句算一句的做事态度和执著精神却是我们无法否认,也不能不赞叹的。仅从这一点上看,胡雪岩确实是一个真正讲诚信的正人君子。
胡雪岩曾经说过:“什么事,一颗心假不了,有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人人都会上他的当,其实到头来原形毕露,自己毁了自己。一个人值不值钱,就看他自己说的话算不算数。”这其中的含义,胡雪岩自是深深懂得,也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着。他做事总是“说一句算一句”,答应别人的事,总是会全力以赴去完成。
做事说一句算一句,是一个人诚实守信最起码的标尺,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大家的信任,首先就在于他是不是说话算数。
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生在社会,长在社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因为,人的生存依赖社会,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个人,人与社会是绝对分不开的。尤其是做事业的人,更要秉承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做无愧于良心的事情。
任何一个做大事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怀着一颗有责任感的心,懂得用自己的所得回报社会的人。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社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也是因为社会上的其他人给了他们莫大的支持和帮助,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今天这个企业家为某个贫困山区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明天那个大明星义演,为弱势群体筹集善款,等等。这些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行动,他们也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这也是讲诚信的一个重要体现。
社会责任感不是一个新词语,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只是表达方式与现在不同而已,如古代的一些英雄人物所说的“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很好的诠释。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我国的悠久历史而经久不衰。
晚清时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今天来说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继承了中国传统商人优秀品格中的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上忧国,下忧民。协助办理洋务,协助西征筹集粮饷,是报国;济世救人,扶贫济困则是忧民。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胡雪岩一直认为:无论为官为商,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既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要为天下黎民着想。否则,为官便是贪官,为商便是奸商,这两种人,都是没什么好结果的。因此,他始终怀着匡时济世的精神去经商。
胡雪岩生活的晚清时代,虽然商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商人的地位仍旧没有多少改善,商人仍然是一群不受欢迎的人。但是,胡雪岩却是一个例外,他是个商人,人们却无不对他交口称赞,后人也对他景仰不已,把他作为经商的楷模。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然,无论当时的人,还是后人,都绝不仅仅是看重胡雪岩能从一个钱庄小伙计一跃成为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家,独领风骚几十年。真正让人们心悦诚服的,是胡雪岩虽然身在商界,却能心忧天下。
就拿胡雪岩办药店来说吧。
浙江气候适宜,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合药材生长。号称“浙八味”的浙贝、元胡、白术、白芍、麦冬、玄参、郁金和菊花,在浙江城乡都有广泛种植,并因品质优良被历代皇家御医所采用。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得天独厚,早在南宋时期,杭州的中医药就已经很发达。当地出产的中药材有七十多种,官方设立“惠民和剂药局”,收集医家和民间验方制成丸、散等成药出售,并把药方编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详细罗列主治病症、制剂改革方法。
在中国人文传统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被奉为为人处世的准则,而从医制药,救死扶伤,则更能赢得社会的普遍敬重。
胡雪岩在医药业发达的杭州生活多年,或多或少也受到中医文化的影响。此外,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中外交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打完一仗,往往尸体堆积如山,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各地瘟疫盛行。
胡雪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便打定了救死扶伤的主意。早在清军镇压太平军和出关西征时,他就已经邀请江浙名医研制出“诸葛行军散”、“胡氏辟瘟丹”、“八宝红灵丹”等药品,送到左宗棠、曾国藩军营,以及陕甘豫晋各省藩署。战乱结束后,“讨取填门,即远省寄书之药者目不暇接”,为了“广救于人”,胡雪岩最后决定开办药号。
胡雪岩在乱世中开药店可谓善举,他并不想以此赚钱,因为他的事业已经到了辉煌时期,完全不需要再用药店来赚钱,而且在那个乱世,想挣医药的钱,是几乎不可能的。
乱世之中,常有瘟疫盛行,兵匪交结,伤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或因水土不服导致生病,或因风餐露宿,大病缠身,这些都需要吃药。然而,乱世流离,有几个寻常百姓身上还有银两呢?所以造成了医者不敢开门行医的局面,因为开门必定赔本。
胡雪岩那样一个有商业头脑的人,这些道理他当然懂,但念及天下黎民百姓的艰辛,纵然做赔本买卖,他也乐意。于是,他下令阜康在各地的钱庄,另设医铺,有钱少收,没钱白看病、白送药。
另外,胡雪岩还与湘军、绿营军达成协议,军队只需出本钱,不需出力,他带人去购买原材料,召集名医,配成金疮药之类,送到营中,可谓一条龙服务。曾国藩知道后,都大为感叹:“胡氏为国之忠,不下于我。”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之后,天下士子云集天府,参加科举考试,胡雪岩又派人给他们送去各种药品、补品。因为每年考试的时候,许多士子由于连夜奔波或临阵磨枪,身心都非常疲惫,往往容易生病,再加上卫生条件不好,还会得痢疾之类的疾病。胡雪岩的这一举动,当然受到了考官和士子们的一致称赞,并广为宣传,还纷纷托人向胡雪岩致谢。
胡雪岩却说:“不必言谢,诸位乃国之栋梁,胡某岂能不为国着想,以尽绵薄之力。”
行医施药,救死扶伤,符合儒家社会一向倡导的“仁道”。胡雪岩创办胡庆馀堂药号时已有一品大员左宗棠做靠山,又与清廷各级官吏交往密切,拥有资产两三千万两以上,被人恭为“胡财神”。可见,他创办药号的确不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件慈善事业来做,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由于善名远播,无形之中也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转化为其他方面难以计数的实利。
这个道理,现代的许多企业家和商人也都看清了。所以许多大企业家、大商人往往又是大慈善家,他们到处捐款,救济孤老,兴办学校,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他们的事业及产品也因此得到更多的认可。
在胡雪岩的事业中,钱庄和典当行占重头,药业仅是极小的一部分。但是后来,胡雪岩破产去世后,他的家人维持生活靠的却是胡庆馀堂的招牌股。而且在国事动荡的近代,有多少巨商名姓淹没,万贯家财毁于一旦,而胡雪岩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试想如果没有胡庆馀堂,他的名字也许就跟那些巨商一样随着财产的消失而灰飞烟灭了。
胡雪岩的事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经商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家庭,商人只有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上忧国,下忧民,才能在茫茫商海之中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从而大展拳脚,获得成功。
经商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要时刻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享受社会给自己带来的一切美好。
要做名气,信誉应该放在第一位
胡雪岩说:“做名气不是光去做花架子,仅靠花架子做出来的名气,是不可能长久的,反而会失去信任和尊重,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以至于很难重新再来。要做名气,商家的信誉应该放在第一位。”
名气是做出来的,要做名气就要有好的信誉,于做名气而言,信誉是第一位的,就像胡雪岩说的:“做名气不是光去做花架子,仅靠花架子做出来的名气,是不可能长久的,反而会失去信任和尊重,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以至于很难重新再来。要做名气,商家的信誉应该放在第一位。”
胡雪岩做事、做名气就总是注重信誉,而不是做一些虚的花架子,所以才做出了经久不衰的名气。不光他被后人尊为学习的楷模,就连他的事业——胡庆馀堂药店——的名气,至今还是响当当的。
胡雪岩做名气把信誉放在第一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戒欺”。
胡庆馀堂药店的大厅里,挂着一块牌匾,黄底绿字,非常醒目。但它却不像其他药店挂的那些对联匾额,是对着顾客,供他们欣赏的,而是正对着坐堂经理的桌子,朝里悬挂。这块牌匾被称为“戒欺”匾,上面的文字是胡雪岩亲自拟定的:
凡是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巧取厚利,唯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余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
很显然,这块“戒欺”匾不是做给顾客看的,而是给自己药店的员工们看的。匾上的内容则是胡雪岩对药店员工的告诫和警醒,也是他创办的胡庆馀堂的宗旨。
第一,“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也就是说药方一定要可靠,选材料一定得实在,炮制一定要精细,卖出的药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功效。
第二,药店上至总管,下到采办员、店员,除了要勤奋、谨慎、能干之外,更要诚实、心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时时刻刻注意药材的品质。只有这样,药店才能真正达到济世救人的目的,而不会坏了名声,倒了牌子。
可能大家都在电视上看到过,旧时药店的大堂里,常常会挂着一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说的是卖药的没有人监督,药店赚的是良心钱。这里的“修”,是指中药制作过程中对于未经加工的植物、矿物、动物等“生药材”的炮制。因为,很多生药材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必须经过水火炮制才能入药。这里的“合”,则是指配制中药过程中药材的取舍、搭配、组合等,它涉及药材的产地、种类、质量、数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中国传统中成药“丸散膏丹”的修合,大都沿袭着“单方秘制”的惯例,经常让人觉得神神秘秘的。而且,由于“单方秘制”的成品质量良莠不齐,不是行家,是很难分辨的。如果药店居心不正,以次充好,或者偷减贵重药材的分量,是非常容易得手的。也正是有了上面这些原因,才有了“修合无人见,诚心自天知”这句话。
不诚实的人卖药,尤其是卖成药的,如果用料不实,分量不足,病人用了之后,不仅不能治病,相反还有可能会被治坏。
虽然胡雪岩不懂得医术,但对于这个道理,他自然也是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也才有了那块他亲题的“戒欺”匾中“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的警戒。不仅如此,在《胡庆馀堂雪记丸散全集》的序言中,也有类似的戒语:“大凡药之真伪难辨,至丸散膏丹更不易辨!要之,药之真,视心之真伪而已……莫谓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可不敬乎!可不慎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胡雪岩在“戒欺”立业上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