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李鸿章与左宗棠有矛盾,为了把左宗棠整垮,李就拿左宗棠的好朋友胡雪岩开刀。他在上海有两个死党,一个是上海道(朝廷重要官员,正四品,正式的名称是“分巡苏松太常等地兵备道”,虽是文职官吏,但是实际上也掌握一部分军权)邵友濂,一个是在上海督办纺织业的朝廷官员盛宣怀。本来,向洋人的借款应该是用各省的“协饷”来偿还的,而邵友濂又负责各省“协饷”一事,于是就有机会从中作梗。他接受盛宣怀的授意故意拖延,始终不把“协饷”运到,但延期就是违反协议,而胡雪岩又是非常重信誉的人,没办法,只能用自己钱庄的钱来“代垫”。
第四,为左宗棠协助赈灾和购买军火,一共需要从钱庄拨出四十五万两银子。虽说这是转运局存在阜康钱庄的官款,但总归是少了一笔可供调度的资金。
第五,胡雪岩女儿出嫁的日期眼看就到了,以胡雪岩定下的宴请局面,至少需要二十万两银子。一旦无法把场面按原计划操办得红红火火,别人就会觉得胡雪岩衰落了,出现了资金紧张的状况,这对他维持大局很不利。
第六,钱庄总管宓本常做“小货”,私下里借客户的名义,提取钱庄的现银去南方做自己的生意。按古应春的推测,大概有十万两左右。
这种种不巧的危机都赶在了一起,总体算来,胡雪岩的资金损失可谓惨重。正如胡雪岩所说的那样,真正是“不巧是巧,有苦难言”。简直是“祸不单行”。
挤兑钱庄的事件也是由邵友濂与盛宣怀合谋挑起的。由于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斗争一直升级,在这次中法战争中,左宗棠力主与法国开战,而李鸿章主张讲和,双方再次发生严重冲突,但又不敢明目张胆地斗。所以,李鸿章就暗中做手脚,要先用他的力量去削弱主战派的实力。而要削弱主战派的实力,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消除他最大的支持者,胡雪岩就是这个倒霉的支持者。邵友濂与盛宣怀为了配合自己的靠山李鸿章,就派人暗中四处散播谣言,说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内部已经空虚,失去了原来的信用。
就这样,在盛宣怀和邓友濂的蓄意加害、暗中排挤下,上海发生了大规模挤兑阜康的风潮。
但由于上海阜康钱庄总管宓本常应对措施不当,一下子就酿成了不可收拾的燎原之势,不到一天,上海阜康钱庄就宣布关门停业。随后,挤兑风波蔓延到阜康在杭州和宁波的分号。而当时,胡雪岩正在从上海赶往杭州的船上,还没有得到消息。杭州虽然有罗四太太和钱庄总管,他们千方百计苦苦支撑,甚至还有浙江藩台德馨的帮忙,但也没能维持住局面。
十一月初三,胡雪岩到杭州,刚一下船,立刻就知道了这个“噩耗”。钱庄是胡雪岩全部生意的“龙头”,也是他起家的本钱。钱庄一倒,他呕心沥血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商业大厦就会随之崩塌。这样的巨大打击无论放在谁身上都会承受不住。胡雪岩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常人,一听到这个消息,他的心情就十分沉重,怎么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愤怒,说恨不得一口唾沫当面吐在挪用公款的宓本常脸上。
担忧和失望,使胡雪岩差一点丧失理智,他生怕自己的老母亲知道这件事情后急出病来,准备连夜起程回家。好在是“差一点”,不一会儿他就清醒了,明白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先回家,这样做只会让大家觉得他只顾自己,而不顾客户和下属的利益,会一下子就失去人们对他最后的信任。
胡雪岩心里十分清楚,现在唯一对局面有利的,就是自己要先稳住,把这种得失看得淡一些。他不能慌,他要是一慌就真的没办法收拾了,神仙都救不了他。
到了阜康钱庄,胡雪岩终于让自己冷静下来。他暗暗告诫自己,发生挤兑风潮,不能怨任何人,连自己也不要怨,不要将得失看得太重,最好忘掉自己是阜康钱庄的老板,就当自己是胡雪岩的“总管”,胡雪岩已经“不能问事”,委托他全权处理这场大灾难。
商场上风云突变,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会出现。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怎么抱怨,怎么后悔,怎么捶胸顿足,都于事无补,甚至还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而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因一时的失败而丧失斗志、一蹶不振,更要不患得患失,失去应对危机所需要的平和心态。
当挤兑风潮波及杭州时,胡雪岩告诫自己不要将得失看得太重,是因为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只有先把得失心放到一边,才能让自己集中精力,去考虑如何应对这种危机,寻找化解危机、反败为胜的策略。
胡雪岩这样做确实使他自己找到了能够冷静下来,集中全部心力应对当时的灭顶之灾的关键所在。实际上,危机当头,如果一味想到自己的得失,势必会被灾难的可怕后果吓倒,无法理智地思考摆脱危机的措施,会让自己在恐惧和慌乱中手足无措。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可能会使本来还有的一些挽救机会,全都失去了。
其实,有些时候,危机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面对危机,保持冷静的头脑、清醒的意识,不将得失看得太重,集中心力从全局出发考虑,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处理好危机,反败为胜。即使局面真的没有办法挽回了,也能把危机给自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不将得失看得太重是一种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这样才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走得轻松,过得愉快。
冷静地收拾残局
收拾残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冷静收拾残局,那他真的是不一般。冷静收拾残局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百折不屈的意志和一种认识自我的纯净。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位集勇气、意志于一身的晚清红顶大商人。
一个人的财富、地位,一下子从天上摔降到地下,这其中的感觉也许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是怎样的。面对这种如坠千万丈悬崖一般的落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悲观者有些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也有些可能会精神失常,甚至还有些可能会想到轻生。而乐观者有些可能会愈挫愈勇,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也有些可能会冷静地面对现实,收拾残局。胡雪岩属于后者中的后者,面对偌大的变故,他选择了冷静地收拾残局。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说过:“攀高到一定程度,一分一寸也上不去,一旦失去势力,一落地则不止千丈。”因左宗棠在官场中“势力”的衰退,胡雪岩的人生和事业便“一落地则不止千丈”,最终因无力回天,一败涂地。胡雪岩几十年来创下的所有卓越辉煌,得到的所有荣华富贵,都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恍如一场黄粱美梦,醒来却是一无所有。
胡雪岩花费上千万两银子收购的蚕丝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各省汇来的税款被李鸿章的人扣压,不能如期归还用于西征向洋人借的四百万两银子。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要命的是,贷款时胡雪岩多报利息的事被慈禧太后知道了,这可把她老人家给惹怒了,不仅要他加倍赔偿,还要治他的罪。李鸿章的人便借机在储户中间煽风点火,还到他各地的钱庄进行挤兑。
面对这样大的灾难,胡雪岩没有选择自杀,也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开始冷静地收拾残局。他关心伙计,夜访朋友,妥善安置了自己的母亲、夫人和十几房姨太太,又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债务,并设法保全了胡庆馀堂药店,甚至自己的身后事,他都作了周密安排,以至于他去世后一百多年,都没有人知道他的墓地在什么地方。
那么胡雪岩究竟是怎样收拾残局的呢?我们今天又该如何看待胡雪岩的失败呢?
杭州的阜康钱庄也遭到挤兑,在那里主事的罗四太太本来是一个既有主见又能干的女人,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也把她给“震”住了。正当她不知所措的时候,胡雪岩回来了。到钱庄的时候,正好是吃饭时间,他居然还有“闲心”去看伙计们的饭桌。见饭桌上只有几个很普通的菜,他还细心地嘱咐钱庄总管,说天气冷了,该用火锅了。他让总管把冬至以后才用火锅的规矩改一改,按外国人的做法,依据气温的变化而定,冬天达到多少度就吃火锅,夏天达到多少度就吃西瓜。虽然他这种关心伙计生活的情形以前也经常有,但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还能如此沉得住气,让那些伙计们都感到非常惊异,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胡雪岩的这次“看饭桌”,在当时对于稳定人心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只是时局已经不允许他起死回生,再怎么努力也只能维持一时,而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
就在身处绝境的时候,胡雪岩还依然为别人着想。晚上去拜访朋友,回来时觉得天气已经很冷了,于是,便又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还需要安排下去。
其实,胡雪岩并不怕官府查抄,因为公款有典当行作抵押,可以慢慢还。只是清理资产之前,那些个人存款不知道怎样才能还清。一想到这件事情,他心里就很不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想到这一层,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可见,胡雪岩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不能不为别人着想”,确实不是冠冕堂皇之词。再想想胡雪岩做的那些慈善事业,就更可以肯定这一点了。
安排好了这一切,胡雪岩才回到家里,先跪母亲。胡太夫人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早有心理准备,一方面觉得儿子发达得太快了,另一方面觉得军火荼毒生灵,儿子做过不少这样的生意,总归预示着一些不好的因果。所以,出了事情,太夫人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安慰儿子好好收拾残局。
安排完了外面的事情,接下来该是家里的事情了。胡雪岩和夫人商量,把十几房姨太太都请过来一起吃饭,告诉她们:胡家已经败了,照顾不了她们了,回去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每人再领几百两银子,各奔前程吧。于是众人纷纷领了银子散去,只有罗四太太愿意生死跟随胡雪岩,留了下来。
该走的走了,该留的留了,胡雪岩便带着全家搬出元宝街的大宅,在杭州郊区住下了。
然后,胡雪岩开始算计着怎样归还客户的存款,他把钱庄客户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显要人物,这部分人的钱先挨家挨户还掉(得罪他们不符合胡雪岩的做事原则);第二类是穷人,这部分人的钱也要全部还掉(拼了老命也要还上);第三类是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家,他们并不缺钱,也因为自己的钱有限,所以,欠他们的债,便有些无可奈何了。
后来,有些债主在阜康钱庄拿不到钱,就去胡庆馀堂药店闹事。在朝廷官员文煜的帮助下,胡雪岩才最终保住了胡庆馀堂。
债务也处理得差不多了,胡雪岩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告诉家人,在他去世三天后,如果门外有戴铁帽子的人转来转去,就把自己的寿衣剪下来一角来交给他。后事也交代完了。
但胡雪岩的案子并没有因为他搬出豪宅,还了大部分债务而终止,朝廷在1885年(光绪十一年)下达命令,抓捕胡雪岩。浙江官方念及胡雪岩的功绩,也同情他的遭遇,公文传递得就慢了一些(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通信技术这么发达,耽搁几天是很正常的事情),最终在胡雪岩去世后第二天,才到胡家。胡雪岩的这个案子也就随着他的去世而不了了之了。
胡雪岩去世后三天,家门前果然出现了一个戴铁帽子的人,家人想起胡雪岩生前的嘱咐,赶紧把寿衣剪掉一角交给他,那人便一声不吭地走了。
原来那个戴铁帽子的人,是旧时候盗墓团伙的探路人,负责踩点儿,专门跟踪有钱人家死者的墓地,以便寻找机会盗墓。胡雪岩已经破败到一定的程度,寿衣也已经很不讲究了,盗墓的人看了这不值钱的寿衣,自然就怏怏地离开了。
胡雪岩,大清国一代红顶豪商辉煌几十年,终于在一夜之间,所有的财富都化为乌有。这个不幸不是他一个人的不幸,而是整个时代的不幸,是形势让他凭借自己的眼光和胆识走上了辉煌,又是形势让他在最后一败涂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谁又能承受得住,光打击就足以让人趴下起不来了,而胡雪岩却还能在“剧痛”的冲击下,冷静地想着自己的伙计,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债务,自己的身后事,这种气度又有几人能敌?
虽说钱财、地位都是身外之物,但又有几个人真正放得下,真正不为之所动?能够抛开这一切,也可以称之为圣人了。胡雪岩不是圣人,但他却深深懂得,人生在世,除了钱财、地位之外,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情义,比如诚信,比如名声,等等。
在面对自己最后的危机、残局时,胡雪岩却能够冷静地说:“我是一双空手起来的,到头来仍旧一双空手,不输啥!不但不输,吃过、用过、阔过,都是赚头。只要我不死,你看我照样一双空手再翻过来。”这样的气魄怎不教后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