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的做事之道
37991800000032

第32章 附录一

胡雪岩个人档案

姓名:胡光墉(字雪岩)

性别:男

职业:商人为主,做官为辅

祖籍:安徽绩溪

第二故乡:浙江杭州

出生年份:公元1823年(清道光三年)

去世年份:公元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

经历朝代: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个人小传:

胡雪岩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读书,胡雪岩只能以帮人放牛为生。13岁时,因捡到贵重包裹却拾金不昧,物归原主,便得了一个出外谋生的机会;后来被浙江金华火腿行老板看重,去了那里做伙计;又由于勤奋、肯干,经人介绍,到了杭州一家于姓老板的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夜壶等杂活开始,胡雪岩总是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三年师满后,便因勤快、踏实成为了钱庄的一名正式伙计,便从此开始了他的钱庄生涯。

胡雪岩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聪明伶俐,能说会道,人缘极好,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被提拔为跑街,专门做收账工作。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胡雪岩渐渐懂得了官场做派和世事人心,也结交了一大帮这样的朋友,王有龄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有龄,字雪轩,福建人。在道光年间,他就已经捐了浙江盐运使,但由于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再没有钱进京打点上面,所以仍然没有补缺。胡雪岩知道了这件事情,而且从王有龄的言谈中知道他素有在官场上干一番事业的志向,认定他会有非凡的前途,便自作主张把收账得来的五百两银子借给了他,叫他赶快进京继续打点。

在北上途中,王有龄在天津遇到故交侍郎何桂清。何桂清的父亲原来是王有龄家的仆人,当年王有龄的父亲见何桂清很聪明,就让他跟王有龄一起读书,后来两家各奔东西,断了音信。哪知何桂清以文章考取功名,成了穆彰阿的门人,少年得志,很快当上了朝廷大员。在何桂清的帮助下,王有龄很快打通了关节。正巧赶上何桂清的同门师兄黄宗汉到浙江出任巡抚,于是何桂清写了一封推荐信,让王有龄带上,去投奔黄宗汉。就这样,王有龄顺利当上了浙江海运局坐办,不久又补了湖州知府的实缺,后来又升为浙江巡抚。这时太平天国已占据中国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浙江也沦为战区。

王有龄发迹之后并未忘记当年胡雪岩对他的知遇之恩,在各方面都尽力给他提供方便。

1860年(咸丰十年),胡雪岩在王有龄的仕途即将进入正轨之时,自开了“阜康钱庄”。之后,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开钱庄外,还办丝行、创典当、买卖军火、贩运粮食等。胡雪岩很快就成为杭州城一大商绅。

庚申之变是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搭上了钩,大量的募兵经费存在他的钱庄中。

在王有龄任浙江巡抚时,胡雪岩就已为自己捐了官,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胡雪岩从中吃了不少好处。王有龄还以巡抚的名义下令:“全省凡解粮、饷须由胡雪岩汇总,否则不予接纳。”这样,胡雪岩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第四次进入浙江,李秀成率军攻打杭州,把杭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11月,杭州城内弹尽粮绝,还曾经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在这种情况下,王有龄派胡雪岩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胡雪岩冒死历尽千辛万苦从上海采购了粮食,却因太平军围困太死无法将粮食运进城去,万般无奈只好改运宁波。杭州城被太平军攻下,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自缢殉节。胡雪岩的第一任官场靠山轰然倒塌。

1862年2月(同治元年正月),左宗棠经曾国藩保荐,任浙江巡抚。当胡雪岩带着没有运进杭州城而寄存在宁波的粮食来拜见左宗棠时,简直是雪中送炭,再加上自身的智慧,不得不让一向看不起商人的左宗棠对他刮目相看,并委以重任。从此两人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倾心交往和合作。胡雪岩又找到了新的官场靠山。

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后,胡雪岩经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间。他在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之余,还紧紧抓住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结交外国军官,为左宗棠训练了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这支军队曾经与清军联合进攻过宁波、奉代、绍兴等地。

左宗棠入驻杭州后,胡雪岩也成了他处理善后事宜的得力助手,负责管理赈抚局事务,设立粥厂、善堂、义塾、医局、难民局;修复古寺名刹;收敛暴露于野的尸骨;向官绅大户劝捐;恢复了因战乱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百姓出行。胡雪岩因此声名大振,信誉度也大大提高,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而阜康钱庄也获利颇丰。短短几年,胡雪岩的家产就已过千万。

1865年1月(同治三年腊月),左宗棠调任闽浙总督,此时,他已经离不开胡雪岩了,便奏请同治皇帝调胡雪岩往福州,做他在福建“修明政事”的“论事之才”。

1866年(同治四年),胡雪岩建议左宗棠在福州马尾港设立船政局,得到批准。胡雪岩利用与法国人的关系,出面与法国人谈判,达成《船政事宜十一条》,并一手经理出入款和局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左宗棠晚年的军功章中也有胡雪岩的一半。

1867年(同治五年),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奉命出关西征,平定回民起义和捻军暴乱。胡雪岩被委任为上海转运局委员,负责购运西洋军火,转运东南粮饷。左宗棠刚在陕甘扎下营盘,粮饷就告急。当时整个清廷,财政早已是千疮百孔,唯一的办法就是向洋人借款。

自然,具体经办借洋款事务这一重任落在了胡雪岩肩上。胡雪岩通过在上海汇丰银行任帮办一职的朋友古应春的安排,打算向英国渣打银行借款。胡雪岩与该银行经理首次面谈便因在利息、借款期限等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不欢而散。后来在胡雪岩的精心策划下,自称中国通的渣打银行驻中国地区总经理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双方很快就利息、期限、偿还方式等细节达成一致。胡雪岩为西征筹得第一笔洋款——120万两银子。

1868年(同治六年),左宗棠粮饷再度告急,胡雪岩又向洋人借了第二笔贷款——100万两银子。

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先后6次向洋人借款,累计金额为1870万两白银,而利息至少占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高利贷。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借款举动是值得的。为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结束阿古柏在新疆10多年的野蛮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胡雪岩又书写了他人生中精彩的一笔。

至1872年(同治十年),阜康钱庄分号达20多处,遍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胡雪岩曾被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

1874年(同治十二年),胡雪岩设立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不久便获得“江南药王”之称,与北京的“同仁堂”平分秋色,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馀堂”之说。而胡雪岩也因其不耻下问、勇于探索,以一个钱庄伙计出身、不熟悉药业的人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1876年(光绪二年),胡雪岩在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此后,胡雪岩亲手写下“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胡庆馀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胡雪岩极其热心于慈善事业,乐善好施,多次向直隶、陕西、河南、山西等涝旱地区捐款赈灾。到1878年(光绪四年),除了胡雪岩捐运给西征军的药材外,他向各地捐赠的赈灾款估计已达20万两白银。更鲜为人知的是,在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胡雪岩利用自己的声誉活动京官,赞助钱财,为此案最终昭雪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借此案使他的义声善名更加深入人心。此外,他还两度赴日本,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

1878年(光绪四年)5月15日,左宗棠郑重上了《道员胡光墉请破格奖附片》,历数胡雪岩的功绩。胡雪岩因此获得被清廷赏穿黄马褂,允许在紫禁城骑马的殊荣。胡雪岩在杭州城内元宝街的住宅也得以大起十三楼,连浙江巡抚到胡家,也要在大门外下轿。

1882年(光绪八年),胡雪岩因不满洋人操纵中国丝业,低价收购老百姓的生丝,开始陆续斥资收购上市新丝,欲与洋人一比高低,为中国商人出气,为百姓谋利。

胡雪岩先后共投入2000多万两银子,在上海开办蚕丝厂,高价收购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这一举动惹怒了外商,致使他们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纵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胡雪岩囤积的生丝没法卖出,造成自己严重积压。第二年夏天,被迫贱卖,亏损白银1000万两,资产损失一半,周转不灵。再加上中法战争升级,上海经济萧条,以及北洋系盛怀宣等人的制约、造谣,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发生挤兑风潮,纷纷倒闭,造成中国近代最早也是最大的一次金融混乱。

1884年(光绪十年),清廷下令清查阜康在各地方的公私款项并革去胡雪岩的一切官衔荣誉。胡雪岩的讨债人排成了长龙。他的最大债权人眼见胡雪岩破产,心里着急,追讨最紧,又有清廷背景,最后经左宗棠同意,胡雪岩以18万两的低价将数百万的胡庆馀堂变卖。声名显赫一时的胡氏家族,到此已经是山穷水尽。

1885年(光绪十一年),胡雪岩的靠山左宗棠在福州去世。这对胡雪岩来说,无疑是一个不祥的征兆。左宗棠在时,因胡雪岩是他的得力干将,还有人碍着左相的面子,不敢将胡雪岩置于死地,但左宗棠一死,“人走茶凉”,情形就大不一样了。12月17日,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奏请将胡雪岩拿交刑部定罪,查抄胡氏的财产以报朝廷。等清廷的官员们来捉拿胡雪岩的时候,胡雪岩已于12月6日忧惧而死了。

胡雪岩一生62年,从杂役到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从朝廷的红人到捉拿的“罪犯”,也曾吃香的喝辣的,被人奉为“善人”、“财神”,最终却一贫如洗,凄凉西去。短短几十年,胡雪岩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大起耐人寻味,他的大落也无不令人深思。

胡雪岩,他的一生中蕴涵着对后人的一个个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