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37994000000031

第31章 成事坚忍之道(1)

人人都希望获得成功,但成功只属于那些有准备迎接成功的人。在成功来临之前,磨炼一颗坚忍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坚忍的人,才不会被困难吓倒,才能顶难而上。有些人做事没有恒心与毅力,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放弃自己的初衷。这种人是成不了大事的。成大事者必须要表明自己的决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凭着一颗坚忍之心坚强走下去。

1.性格坚忍,老成持重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坦然就是当你面对失败时,不就此沉沦,而是无论结果如何,心里依旧保持一份一如既往的恬淡与释然。

“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人们总是习惯于得到而害怕失去。认为得到了可喜可贺,而失去了就可叹可惜。每有所失,总要难受一阵,甚至为之痛苦。为了生命尽可能卓越,我们的确应该追求得到,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业绩。然而,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失去,学会忍受失去。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失去时你再悲伤也是徒劳的,即使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再挽回损失,即使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头把它纠正过来,而为了成就一番事业,有时不得不失去一些感官的享受;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标,有时不得不“丢卒保车”;尤其是为了不玷污自己的人格,有时不得不失去一些利益。

1895年4月18日,当面颊缠着厚厚绷带的李鸿章带着《马关条约》草约,还有懊恼沮丧的心情回国时,发现自己早已成了举国之“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老于世故的李鸿章一下子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他变成了一只该死的替罪羊,而他努力所做的一切,都被毫不留情地否定了。

甲午战争之败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李鸿章遭到全国上下的强烈抨击和痛诟,一时间,骂声四起不绝于耳,他的照片一下子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报纸。其时,适逢著名的昆剧丑角刘赶三去世,有人突来灵感,拟就了一副对联,把李鸿章捎带进去加以痛斥:

赶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民间传说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说,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朝中要求惩办李鸿章的奏折雪片般地飞向光绪和慈禧的案头。当朝理政的慈禧太后虽然深知他的苦衷,却无奈于各方舆论压力,只好让他从仕途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要职,只为他保留了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李鸿章被留在北京,奉旨“留京入阁办事”,所谓“入阁办事”,实际上是留其“文华殿大学士”,给李鸿章一点面子,让他赋闲在京。这位昔日大权在握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一下子变得两手空空。对于这种情况,李鸿章只好自认倒霉了。当时的伦敦《特报》曾这样评论说:“和议既定,入阁办事,非尊之也;借此以夺其柄,所谓飞鸟尽而良弓藏也。”

李鸿章在北京没有房产,他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冰盏胡同的贤良寺内。贤良寺,曾被李鸿章视为他的仕途发迹之地,被他供为吉宅。这个位居东安门外冰盏胡同的京城众多寺院中的一个,它建筑宏壮,层甍云构,闲院飞花。李鸿章在这里一住就是5年,从甲午战争后一直到他离开京都去担任两广总督,而后来离开两广作为全权大臣赴京处理庚子事变,李鸿章也住在这个地方。可以说,贤良寺见证了李鸿章的最后人生。

贤良寺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胤祥的住宅。胤祥于雍正即位后被封为怡亲王,怡王府原在王府井东边的帅府园,面积很大,因胤祥生前表示,死后将宅改为寺庙,故雍正八年(1730年)他死后,雍正在此首建贤良寺。第二代怡亲王就又在朝阳门内建新府。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又将该寺移建冰盏胡同(后称冰渣胡同),即今所在之地。移建后的贤良寺面积减少,但仍规模不小,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前殿、正殿、经楼、东西配殿、寮房等。正殿面阔五间,为绿琉璃瓦歇山顶,悬木额“贤良寺”。其余建筑均为大式硬山灰筒瓦顶,还有乾隆皇帝御书心经塔碑。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有半年时间闲居在贤良寺西三跨院。这里环境优雅,安静宜人。初次入住在这样幽静的环境里,李鸿章自然感慨良多,一下子从繁琐无比的事务当中解脱出来,这在他忙忙碌碌的职业为官生涯中,是从没有过的事儿,也是他一生中最投闲置散的一段时间。这时的李鸿章,忽然脱离了数十载繁巨忙乱的政治生活,虽然有些不太习惯,但也落得个清闲,而且心态还是很好的。

每天,他都是居于寺内,很少出门走亲访友,面对门庭冷落车马稀,他索性关起大门讲究起了“养生之术”。李鸿章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他早已不是年轻时那个自由散漫的少年了,他的起居饮食都保持着军营里的习惯;从曾国藩那里,李鸿章学到了严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案无留牍,门无留宾。每天,李鸿章总是六七点钟起床,在院落里走上一走,盘算着一天的事情。吃完早饭后,李鸿章开始按部就班地处理自己的一些事务了,写一点信札,处理一些事务。闲暇之余,他也看看书,有两本书是李鸿章一直在读的,一本是《资治通鉴》,另一本则是《庄子》。看过书之后,李鸿章开始练习书法,要知道,很久以来,他都没有时间能够安下心来练练书法了,写字就得心静。他最喜欢的是王羲之的书法,这段时间李鸿章主要书写怀仁所集的碑帖。李鸿章的书法写得很好,他师从曾国藩学习过书法,尤其推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妍美畅达的风格,李鸿章的笔力苍劲沉稳,文字结构缜密,字体隽秀挺拔,直接而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曾国藩曾评价李鸿章的书法:“观阁下精悍之色露于眉宇,作字则筋胜于肉,似非长处玉堂鸣佩优游者。”在贤良寺的日子里,李鸿章更是把每天练书法的时间增加了很多,他几乎每天上午要临摹颜真卿的《争座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午饭之后,李鸿章会再进浓粥一碗,鸡汁一杯。少停,更服铁水一盅。过一会再饮一盅以人参、黄芩等药物配制的补品。过后,李鸿章就在走廊里散步。散步时他从来都是穿着短衣,特别冷的时候才穿长衫。散步后午睡一两个小时,然后召开幕僚会议。晚餐之后,让幕僚随意,自己再看看书写写字,便早早地就寝了。看书、练字、锻炼、吃饭和睡觉成了他一天的功课。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李鸿章的伤势明显好起来,精力也变得旺盛了。

这些李鸿章闲居贤良寺的细节都是由曾国藩孙女婿吴永一条条记下来的。吴永这时正在李幕,被李鸿章“以通家子弟相待”,“晨夕左右,几逾一载”。李鸿章经常与吴永枯坐庭院,“随意谈论”。一次,他对吴永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仍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这番蕴意深长的话,让吴永听后感慨良多。

在贤良寺赋闲的那段时间,李鸿章就像中国历史上无数曾经韬光养晦的要臣一样,低调,坚挺,力求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然后以期“东山再起”。

诚然,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定论的,然而他纵横捭阖的一生却是由他老成持重而坚忍的性格决定的。性格坚忍的人往往是有雄心有大志之人、以屈求伸之人、老成持重之人。人在挫折不遇之时,如能坚忍,就能笑对人生,不因一时之挫折而放弃,不因一时之不遇而逆友。

人人都希望获得成功,但成功只属于那些有准备迎接成功的人。成功之路,没有一条是笔直而又平坦的,想成就大事的人如果想达到峰顶,必须要勇于面对人为的障碍和天然的险阻。想成大事的人既要不断铲除这些荆棘,超越坎坷,又要不断克服自身的缺陷。在成功来临之前,磨练一颗坚忍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坚忍的人,才会在困难面前不被吓倒,才能顶难而上。

2.居功不傲,知荣守辱

居功自傲的愚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居功不傲的智者当然也不少见;有了功劳而不骄傲,反而放低姿态,就会化解别人的嫉妒,得以自保。

《道德经》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也就是说,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

“居功不傲,知荣守辱”是说一个人有了功劳也不要骄傲;只有明晓什么是荣耀,才不会做出自取其辱的事情。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智者都能够做到功成身退,得享善终;汉武帝时期的廷尉邴吉就属于后一类智者,他总是能做一般人难为之事,因此在史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也有些人功成之后不知进退,而是继续留恋权柄,贪图荣华富贵,甚至炫耀功劳,给自己埋下了灾祸的种子,不得善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够居功不傲,甚至功成身退,将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广玉兰树原产于美洲,清朝时是一种极其名贵的树种。它是常绿乔木,树形优美,花大清香,是优良的绿化树种。可是,在合肥这个内陆城市却有许多株高大的广玉兰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那么为什么一百多年前会有这么多珍贵的广玉兰呢?说起来还和李鸿章有关。

在中法战争中,淮军将士奋勇当先,克敌制胜。1884年5月,法国舰队入侵我国领海,染指位于海外的台湾。台湾岌岌可危,清政府急招力主抗法、在家养病的淮军大将刘铭传,加以巡抚头衔,督办台湾军务。8月,首战基隆告捷,杀伤法军百余人,大挫敌锋。凭险固守两月有余。10月初刘铭传率军血战沪尾大捷,杀法军三四百人,不仅粉碎了法国侵略者占领台湾的狂妄计划,而且拖住了大量法军,使其无法大举他扰,有力地支持了越南战场的抗法斗争。名将王孝祺配合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而淮军另一员将领吴杰在守卫镇海时,亲自发炮打伤了侵略军的头目孤拔。孤拔后来连气带伤,就死在了澎湖。

慈禧太后听说打了胜仗大喜,战后论功行赏,要对淮军将领赏赐高官和金银珠宝。李鸿章暗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当年恩师曾国藩带领湘军剿灭太平军,何等功劳,尚怕功高盖主主动裁剪湘军;如今我们合肥人现在当大官的人太多了,正所谓树大招风,功高盖主,早就招人嫉恨了,再要赏赐难免会惹祸上身。于是赶紧站出来说,“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淮军将士领着大清的俸禄,为国尽忠理所应当,只要对受伤和牺牲的将士抚恤,不需要额外的赏赐。再说刚打完仗国库空虚,十几万淮军将士的赏赐可不是小数。”

慈禧听了李鸿章的话深感满意,但是仍坚持要给予赏赐,便说道:“爱卿的一片为国忠心可以理解,可是如果一点不赏赐,也对不起流血牺牲的淮军将士们啊。”

李鸿章一想也是,虽说推掉高官厚禄,可以为淮军博得个好名声,可将士们浴血奋战,没有赏赐影响士气,回去对淮军将领们无法交待。此时,李鸿章突然想到美国派来特使带了广玉兰树来中国,不如求得太后把那广玉兰树赐给淮军;一来淮军将领都是从圩子起家的,在合肥有大大小小的圩子,如果在圩子里种上太后御赐的广玉兰树那该是多大的荣耀啊!二来,这赏赐既对出生入死的淮军将领有了交代,又不会遭到别人的嫉恨。主意已定,李鸿章说“臣听说美国使臣刚进贡来108棵广玉兰树。我们淮军将士当再高的官也是为国尽忠,官职的高低对他们来说都一样,金银珠宝花完就没有了,不如太后赏赐给淮军广玉兰吧。我们淮军所在的江淮地区适合广玉兰生长,肯定会越长越繁盛。看到这些广玉兰,就能想着朝廷对臣等的恩典,也不枉了臣等报国的忠心了。”

这下慈禧更高兴了,一边暗自赞赏李鸿章居功不傲的态度,一边吩咐把广玉兰树种全赏赐给淮军。于是,这108棵广玉兰树就千里迢迢运回了淮军的老家合肥。每位立功将领都领了广玉兰种在自己的庭院里。这广玉兰树雄伟壮丽,叶厚光亮,每个人看了都赞声好,说这树漂亮,连带着夸李中堂会办事。

历史证明,李鸿章作出的这一决策是明智的。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中,官位越高就越是招人嫉妒,就越是容易被人扳倒,李鸿章能巧妙地退身,不把自己置于困境,保全自己的实力,这就是他在变幻莫测的官场中处于不败地位的主要原因。

树大招风,官高招祸,身处高位,要想使官位做得长久,就得学会把自己置于众人的眼光之外,把自己置于被遗忘的角落。一些识时务的能人俊杰,面对各种可能的嫉妒,采取韬光养晦、圆滑稳重的处世态度来保全自己,以免招来各种暗箭的伤害。只有这样,是非、流言、猜忌才不会光顾到你。身在官场,首要的是学会保护自己,防止因自己权力过大遭别人猜忌。但遭受不信任时,就要学会适当地放权,把自己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上。让别人注意不到你,遗忘你,你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